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7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6篇
  20篇
综合类   51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57篇
畜牧兽医   150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随机选择新扬州鸡大型系和小型系交后代48只,联合研究EAV/DNA指纹图谱带J与OPAY02型2种分子遗传标记与新扬州鸡体质量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在2种分子标记的不同组合间比较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尤其是J^-S1^-S2^+产条带组合遗传标记,8、10、26周龄新扬州鸡体质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他JS1S2组合,根据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可以推测J、S1和S2可能是影响鸡增重的多基因,2种分子遗传标记组合J^-S1^-S2^+遗传标记有望成为鸡体质量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2.
陕西省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床表现呼吸道传染病的20个发病鸡群中先后分离出18株病毒,通过鸡胚感染、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其中13株是冠状病毒科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3株为新城疫病毒,2株为H9禽流感病毒。该13株中的BJ2、FF2、YL2、B01、G5、YX、WH、WG分离毒具有很强的嗜肾性和致病力,这8个陕西流行株的血清型与W118毒株相同,而与IBVGray株、W93株有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陕西地区主要流行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且流行株具有强致病力。  相似文献   
113.
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ZJ971 S1基因亚克隆到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pEGFP—C2中,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ZJ971-S1。重组质粒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借助荧光显微镜在转染后4h观察到S1—GFP融合蛋白的瞬时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ICC)结果显示,抗ZJ971 S1D蛋白单克隆抗体和鸡抗IBVZJ971全病毒血清特异性识别了S1基因转染细胞,表明S1蛋白在Vero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ICC均表明,S1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转染细胞的胞浆内,而胞核中未见分布,提示IBVS1蛋白内可能存在与病毒装配相关的细胞定位信号。  相似文献   
114.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3种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BVS1、pIBVM、pIBVN,按各50 mg/L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0 mg/L的DNA疫苗,经腿部肌肉分点注射免疫1周龄SPF雏鸡。分别在免疫后24 h,73、0及60d,采集试验鸡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胸腺、性腺(卵巢/睾丸)及注射部位肌肉进行组织总DNA抽提,以组织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另外,在对照组DNA模板中加入不同拷贝数的质粒,确定PCR反应的灵敏性。以纯化后的组织总DNA为模板,PCR法检测质粒DNA整合到鸡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上的可能性,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疫苗在24 h内迅速分布于全身,并能在血液及所有检测的组织器官内持续分布60 d;纯化后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呈阴性,未发现整合现象,证实该DNA疫苗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5.
饲粮镁对肉仔鸡生长、组织镁浓度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天门冬氨酸镁和氧化镁对肉仔鸡镁营养状态及肝脏和脾脏等组织抗氧化酶能力的影响。将252只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天门冬氨酸镁和氧化镁的添加水平为0.9、1.8、2.7g/kg日粮,基础日粮组作为不添加镁的对照组。日粮中添加镁能显著提高血清、肝脏和脾脏中的镁浓度(P<0.01),天门冬氨酸镁比氧化镁更能有效地提高血清和肝脏中的镁含量(P<0.01)。肝脏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天门冬氨酸镁添加量的增加线性增加(P<0.01),随氧化镁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增加(P<0.05)。天门冬氨酸镁比氧化镁更有效地增强肝脏中CAT的活性(P<0.01)。脾脏CAT的活性随天门冬氨酸镁(P<0.05)或氧化镁(P<0.01)添加量的增加线性增加。肝脏(P<0.05)和脾脏(P<0.01)丙二醛MDA的浓度随氧化镁或天门冬氨酸镁添加量的增加线性降低。天门冬氨酸镁比氧化镁更有效地降低肝脏中的MDA浓度(P<0.01)。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镁能显著改善肉仔鸡各种组织中镁的含量,并能提高肝脏和脾脏等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6.
中药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从自拟中药复方免疫增强剂中提取的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日龄健康雏鸡66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55只。分别于15、16、17日龄口服黄芪多糖 环磷酰胺、复方多糖 环磷酰胺、GCPS-1-A-Ⅰ(多糖均一组分Ⅰ) 环磷酰胺、GCPS-2-A-Ⅱ(多糖均一组分Ⅱ) 环磷酰胺、GCPS-3-A-Ⅲ(多糖均一组分Ⅲ) 环磷酰胺、黄芪多糖、复方多糖、GCPS-1-A-Ⅰ、GCPS-2-A-Ⅱ、GCPS-3-A-Ⅲ、生理盐水、肌注环磷酰胺。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采血,测定红细胞数量;分别在NDⅣ系疫苗首免后7、14、21 d,二免后7、14、21 d采血、分离血清,测定ND-H I抗体效价。结果:中药复方多糖及其均一组分可使雏鸡红细胞数量、首免和二免后ND-H I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其中以GCPS-2-A-Ⅱ组效果最佳;环磷酰胺可使上述指标明显下降,中药多糖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逆转至正常水平,复方多糖 环磷酰胺组、GCPS-2-A-Ⅱ 环磷酰胺组、GCPS-1-A-Ⅰ组、GCPS-3-A-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复方多糖组、GCPS-2-A-Ⅱ组与黄芪多糖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中药复方多糖均一组分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但是其纯度与免疫增强效果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7.
2006年2月18~23日位于祁连山南麓天峻县的生格乡地区,先后有20多只岩羊突然死亡。通过对捕获岩羊的临床检查、栖息地调查和对其周围牧户的访问结果表明:岩羊在短时间大量死亡是多种病原体和作为应激源气候因子(大雪、大风和强烈的太阳光直接照射和雪地反射)的联合作用导致岩羊患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失明而从悬崖处摔死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加剧了本病的发生、流行和患病动物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8.
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公雏各72只。检测新城疫抗体效价,牛血清白蛋白抗体水平,外周血T、B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结果表明:北京油鸡二免后第7天的新城疫抗体效价和二免后第6天的牛血清白蛋白抗体水平都比AA肉鸡的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油鸡的脂多糖(LPS)刺激指数始终比AA肉鸡的高(P>0.05);21日龄时,北京油鸡的刀豆素(A ConA)刺激指数、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CD4+/CD8+都比AA肉鸡的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42日龄时,AA肉鸡的ConA刺激指数、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CD4+/CD8+却高于北京油鸡(P<0.05)。本试验结果提示,AA肉鸡和北京油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9.
作者论述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原及培养特性、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其防制,并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控制和根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0.
复方中药对蛋雏鸡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只30日龄健康海兰蛋雏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只。A组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药,接种IBDV;B组饲料中添加中药,接种IBDV;C组不添加中药,接种IBDV;D组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组。在接种后7d剖检、取材作石蜡切片,观察鸡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传染性IBD野毒可使鸡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主要导致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抑制;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生成,提高免疫活性,调节免疫抑制,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复方中药抗IBDV感染的效果优于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