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8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48篇
  162篇
综合类   680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9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22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提出缓解长江三峡库区秋冬季连阴雨导致的低温寡日照对中晚熟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采取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重庆柑橘主栽品种椪柑(Citrus sinensis(L.) Osbeck)、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O sbeck ‘Newhall’)和塔罗科血橙(Citrus sinensis cv Tarocco)为材料,开展柑橘果实成熟期杜邦特卫强地膜全覆盖(Full cover,FC)、半覆盖(Half cover,HC)地表覆盖处理,和未覆盖作为对照(CK),测定了树体不同部位的果实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 Tyvek?覆盖后纽荷尔脐橙和塔罗科血橙的通过显著降低了树体下部果实黄绿色差b的值,进而HC和FC下部果实外观品质a/b相对提高达到9.00%以上,同时下部亮度L也有显著提高;对覆盖后对椪柑外观色泽影响较小。对于果实的内在品质而言,椪柑和纽荷尔脐橙Tyvek?覆盖在90d时的树体下部的果实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椪柑T/A相对于CK均达到10%以上;塔罗科血橙在150dFC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iled content,TSS)显著的提高,HC处理显著降低了TA含量,最终覆盖后果实T/A均达到10%以上。研究表明在地表覆盖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秋冬季节多雨寡日照对中晚熟柑橘品质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中晚熟柑橘品种果实品质,提高中晚熟柑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2.
以耐盐性不同的柑橘砧木枳和枸头橙为材料,分析NaCl胁迫后植株生长表现以及盐离子(Na+和Cl-)在叶片、茎和根中的含量。结果表明:NaCl胁迫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和干重,而枳的下降幅度高于枸头橙。NaCl胁迫导致2种砧木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枳高于枸头橙。此外,NaCl处理后2种砧木叶片、茎和根中的Na+和Cl-含量均上升。除了处理21天内枳叶片Cl-含量低于枸头橙外,其他时间枳叶片和茎中的盐离子含量均高于枸头橙。在根中,NaCl处理15天内枳中的Na+和Cl-含量高于枸头橙,其后则是枸头橙高于枳。  相似文献   
43.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目前没有防治特效药也没有较好的抗性品种。本文以含氯消毒剂作为柑橘黄龙病菌防治的候选药剂开展药剂筛选试验。将染病接穗分别浸泡3种含氯消毒剂再嫁接到健康枳壳砧木上,利用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药剂处理前后黄龙病菌含量的变化,建立柑橘黄龙病菌药剂防治效果评价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漂白粉(CH)不适合利用嫁接技术进行候选药剂筛选;二氯异氰尿酸钠(NaDCC)和三氯泡腾消毒片(TCCA)的抑菌效果随处理浓度的降低而减弱,在有效氯含量为5000mg/L时,病菌减退率最高,分别为99.1%和99.5%,相对防效最佳,分别达到了97.9%和98.8%,与对照药剂盐酸四环素(TET)的抑制效果相当,说明NaDCC和TCCA可以作为柑橘黄龙病化学防治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44.
为明确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区橘园产量、品质、产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11-2013年在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橘园间作豆科作物柑橘产量比对照提高3.3%-5.7%、但增产不显著;(2)凡涉及间作大豆的模式,经济产值极显著提高、比对照增加14.3%-16.2%;(3)凡间种豆科绿肥的模式,柑橘品质和土壤养分都有明显改善,柑橘总糖提高13.1%-15.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17.4%-20.2%、Vc 提高13.6%-16.3%、可滴定酸降低10.3%-11.8%,土壤有机质增加13.2%-15.9%、全氮增加6.3%-8.7%、全磷增加8.0%-10.6%、速效钾增加6.2%-8.7%。橘园间作豆科绿肥和间作大豆-绿肥的综合效应良好,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5.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趋势之下,极端温度变幅加大和低温造成的灾害性天气频率不减反增,2008、2011和2012宜昌柑橘产区部分或大面积发生不同程度柑橘冻害。本研究旨在增强人们对于冻害发生天气情况的了解,为柑橘产区品种规划及防寒减灾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对宜昌市夷陵区历次柑橘冻害发生的气象资料统计和冻后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对最近几年冻害发生过程中不同柑橘种类和品种的表现及冻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历次大冻均发生于1月5日至1月31日之间,冻害程度与低温强度及低温持续时间呈现正相关。比较了柚、杂柑、椪柑、温州蜜柑和甜橙等不同柑橘种类在冻害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受冻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杂柑→柚类→橙类→椪柑→温州蜜柑,离大水体远的果园受冻严重;坡向、坡位对冻害程度有影响。冻后恢复情况与树体冻害程度和冻后恢复能力有关,甜橙和柚冻害较重,但恢复能力较强,椪柑受冻虽然较甜橙和柚为轻,但冻后恢复较慢,而温州蜜柑冻害发生轻、冻后恢复也最快。【结论】在柑橘栽培北缘地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对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6.
以成年纽荷尔脐橙、兴津温州蜜柑、沙田柚、尤力克柠檬和圆金柑为材料,探索其花果脱落规律。结果表明,最终坐果率与总花量(含花蕾)显著负相关(P < 0.01);平均单株花果脱落总数量为兴津温州蜜柑 > 纽荷尔脐橙 > 沙田柚 > 圆金柑 > 尤力克柠檬;平均单株花果脱落总干重为兴津温州蜜柑 > 纽荷尔脐橙 > 沙田柚 > 尤力克柠檬 > 圆金柑;纽荷尔脐橙、兴津温州蜜柑和沙田柚第一次生理落果数量大于第二次生理落果,尤力克柠檬和圆金柑第二次生理落果数量大于第一次生理落果。因此,纽荷尔脐橙、兴津温州蜜柑和沙田柚应重点防止第一次生理落果,尤力克柠檬和圆金柑应重点防止第二次生理落果。  相似文献   
47.
对广西富川县60个纽荷尔脐橙园土壤和叶片样品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纽荷尔脐橙园土壤偏酸,土壤有机质、有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钙含量较高;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中等;交换性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较低。脐橙叶片中磷、钾和铁含量大部分处于高量水平,少量处于适量范围,但是铜和锌的含量多数处于低量水平。纽荷尔脐橙园土壤pH值与交换性镁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有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锌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钙与叶片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镁与叶片镁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钙、镁与叶片锰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酸度和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含量对树体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营养水平有较大影响,各个果园的氮、磷、钾肥施用极其不均,大部分果园钾肥施用过量。本研究对指导富川县纽荷尔脐橙园配方施肥和营养调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道先刺伤接种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孢子悬浮液,再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浓度药剂对抗苯并咪唑类和咪唑类杀菌剂(双抗)或双敏感菌系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0 、1000mg/L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和抑霉唑(500mg/L)单剂,或500mg/L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混剂对双抗菌系防治作用均低于50%。而1000mg/L百可得,500、1000mg/L百可得与相同浓度咪鲜胺均可控制双抗菌系引起的腐烂。1000mg/L咯菌腈防效为83.33%,500、1000mg/L嘧霉胺防效分别为91.11%、98.89%。500mg/L百可得、抑霉唑和嘧霉胺单剂,500mg/L百可得和相同浓度咪鲜胺混配,500mg/L甲基硫菌灵和相同浓度咪鲜胺混配对敏感菌系均有89%以上防效。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不再使用苯并咪唑类和咪唑类杀菌剂单剂,或这两类杀菌剂混剂防治柑橘采后病害,可选择1000mg /L百可得单剂,500mg /L百可得和相同浓度咪唑类混剂,同时建议将嘧霉胺登记用于柑橘采后处理。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枳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譸oncirus trifoliate (L.))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pH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柑橘砧木枳橙苗的生长及植株光合效应的影响。试验选定3个pH范围(pH 5.5~6.5, 6.5~7.5, 7.5~8.5)和接种摩西球囊霉为试验因子,共设6个处理组合,以不同pH条件下未接种摩西球囊霉为对照。采用单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10次。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能有效地侵染枳橙植株,菌根侵染率65%以上。试验还发现,处理植株的菌根侵染率和株高、生物量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同时,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处理植株光合作用速率和蒸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增强了宿主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上均能显著提高柑橘的光合效应。  相似文献   
50.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