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43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5篇
  87篇
综合类   444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193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16S rDNA特征序列PCR-DGGE法,分析了不同饵料饲养的暗纹东方鲀的表皮、肠道和河鲀毒素累积组织(肝和卵巢)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出45种可培养细菌,在这些细菌中,以变形细菌的gamma亚群占多数,其它分别隶属于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摄食不同饵料的暗纹东方鲀,其肠道、表皮或河鲀毒素累积组织中的细菌菌落组成是不同的,但不管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或天然饵料,在暗纹东方鲀的肠道、表皮或河鲀毒素累积组织中,均发现已有报道的可产河鲀毒素的细菌类群,表明饵料来源对暗纹东方鲀的河鲀毒素产生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2.
酸马奶中酵母菌5.8 S rDNA及ITS的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将两株从酸马奶中分离提纯的酵母菌,提取单菌株基因组DNA,用一对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 扩增它们的5.8S rRNA和ITS基因,连接入pMD19-T载体,克隆鉴定后,测定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合系统发育树及5.8 S rDNA和ITS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J14和S33判定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酸马奶中传统的酵母菌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鉴定方法,实验首次利用5.8S rRNA和ITS基因扩增和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3.
廖振林  刘菁  陈建宏  钟毓娟  蒋莲秀  陈森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93-12694,12702
[目的]鉴定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放线菌的物种多样性。[方法]从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中分离、筛选10株典型放线菌菌株,提取基因组DNA,进行16SrDNAPCR扩增与测序,并构建进化树。[结果]通过Blast比对,10株放线菌属于2个属,其中8株为链霉菌属(80%),2株为拟诺卡氏菌属(20%)。[结论]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蕴藏着种类丰富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44.
杨姗  周荣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81-12784
[目的]筛选鉴定脱毛蛋白酶生产菌株。[方法]通过菌株分离、筛选与鉴定试验筛选并鉴定出了1株脱毛蛋白酶生产菌株,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SZ-4。[结果]经初筛得到11株脱毛蛋白酶生产菌株,经复筛得到菌株SZ-4。SEM观察结果表明,蜡状芽孢杆菌1.230与待鉴定菌株的细胞形态非常相似。菌株SZ-4的菌体细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荚膜染色呈阴性;芽孢呈椭圆形,中生或次端生。生理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L-鼠李糖、肌醇、甘露醇及蔗糖均可用作菌株SZ-4的碳源;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的生长状况最佳。该菌株是1株嗜盐菌。DNA序列分析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同处于一个最小的分支,与已知菌株Bacillus cereus strain CCM2010的遗传距离最近,同源性达到99.8%。确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将其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SZ-4。[结论]该试验从盐腌原料皮中分离得到1株脱毛蛋白酶生产菌株SZ-4。  相似文献   
45.
为弄清发病瓯江彩鲤的致病病源及其特征特性,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从发病瓯江彩鲤肝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HX201006-1),经细菌形态学及培养特征观察,再作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鉴定,且对该菌株作了药敏特性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该菌16S rDNA前546 bp与印度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21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调整含菌量为3×108CFU/mL以肌肉和腹腔注射感染试验动物,16 h致死小白鼠,46 h内5条异育鲫鱼全部死亡,67 h内5条鲤鱼全部死亡,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中该菌对头孢噻吩、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和O/129等9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6.
新疆两泥火山可培养中度嗜盐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乌苏和独山子两泥火山可培养中度嗜盐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10;NaCl盐浓度的ISP5培养基,对两泥火山样品进行可培养菌分离、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新疆两泥火山中共分离得到26株中度嗜盐细菌和放线菌,乌苏泥火山13株,分属于7个属:Nesterenkonia、Bacillus、Salinicoccus、Nocardiopsis、Halomonas、Halophilic和Micrococcacea,其中Nesterenkonia属为优势菌群;独山子泥火山13株,隶属于6个属:Halomonas、Marinobacter、Bacillus、 Salinicoccus、Nocardiopsis和Halolactibacillus,其中Halomonas和Marinobacter属为优势菌群.4株可能为潜在的新种.[结论]新疆两泥火山可培养中度嗜盐细菌和放线菌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潜藏着新的菌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7.
3种养殖模式水体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6SrDNA克隆文库技术,对位于武汉市少潭河水库养殖基地3种养殖模式[根据放养鱼所占比例,草鱼75%、鲢15%、鳙6%、异育银鲫4%,为模式1(MSH1);草鱼75%、鲢15%、鳙3%、匙吻鲟3%、异育银鲫4%,为模式2(MSH2);草鱼75%、鲢15%、匙吻鲟6%、异育银鲫4%,为模式3(MSH3)]水体中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种养殖模式中细菌的16SrDNA克隆文库的序列总共分布于10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OP10。对3种养殖模式中细菌的16SrDNA克隆文库的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MSH2中细菌克隆文库的多样性指数优于MSH1和MSH3,而MSH3优于MSH1。  相似文献   
48.
以红树林植物根际富含生物质的土壤为材料,经过多代淘汰,筛选构建了1组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SYF。30℃静置培养10 d后,复合菌群对木榄、滤纸、红海榄的分解率分别为83.6%、71.5%和67.3%,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02.2、126.3和110.7 U/mL。利用平板法分离得到了8个属的好氧性细菌和3个属的真菌,利用16S rDNA文库共检测到6个已知属和2个未知种类细菌,同时通过ITS文库共发现5个属真菌。仅有3个属的微生物可通过平板法和克隆文库构建法共同检测。  相似文献   
49.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流行株的特性。通过病原的分离纯化、PCR扩增及测序,分析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16S rDNA基因、ompH基因和ompA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3株羊源、2株牛源和1株禽源分离株为荚膜A型,1株牦牛源分离株为荚膜B型,1株标准株为荚膜E型,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株与GenBank公布的代表株的16S rDNA基因、ompHomp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3%~100%、93%~100%、98%~100%。ompH基因的ORF氨基酸C端最后10个氨基酸变化较大,分离到5株ompA基因的ORF氨基酸序列N端多出6个氨基酸(M-K-R-I-I-Q)替代原先的起始位置。可见:新疆主要流行株为强致病性的荚膜A型,且有出现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