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5篇
  9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I,对抗黄矮病 (BYDV)小麦品系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粒重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核质互作 ;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临抗 1号”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亲本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为优良抗病丰产亲本 ,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冬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冬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预报因子及其对病害发生的显著影响、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动态,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冬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Y=-1.0944-0.0322X1 0.2604X2 0.1049X3-0.0062X4 0.0382X5),经回归检验其历史拟合率高达87.5%。  相似文献   
33.
为探究燕麦在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危害后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后不同时间(0 d,7 d,14 d,21 d,28 d,35 d)叶片内抗氧化防御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危害时间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蚜虫+BYDV处理在接种后35 d丙二醛含量达到对照的1.4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较对照高14.36%,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接种后21d和14 d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8.78和1.73倍;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类氧化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接种后35 d分别较对照高36.33%和203%。和蚜虫处理相比,蚜虫+BYDV处理造成的损伤更大,丙二醛、抗氧化防御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类氧化酶活性变化更剧烈。本研究结果为探讨BYDV与燕麦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冬小麦抗BYDV材料粒重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Ⅰ ,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 3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3个抗病材料中 ,临抗 1号的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 ,后代组合中存在极显著差异 ,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  相似文献   
35.
我国小麦抗BYDV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证了小麦抗 BYDV育种的重要性 ,阐明了自 5 0年代发现 BYDV以后 ,科学家们首先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 ,育成双二倍体 ,再作为中间材料培育成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 ,进而利用 Ph突变体、组织培养、分子原位杂交等途径 ,育成易位系材料 ,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的过程 ;明确了不同偃麦草与不同小麦杂交 ,导入的抗 BYDV基因位点不同 ,从而扩大了抗源的多样性 ,同时也引起了遗传规律的差异 ;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两个遗传背景不同组合4个世代进行黄矮病GAV株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遗传主要由基因效应控制,其狭义遗传力达90%,遗传决定度在97%以上;组合"R97473×鲁麦14"的F2呈3∶1分离比率,组合"R97473×临丰116"的F2分离较为复杂;后代BYDV病指的表型变异因亲本的遗传背景不同而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37.
蚜虫获毒酶联免疫吸附法(AA-ELISA)是指用ELISA测定从染病植株上获毒蚜虫以反映品种抗BYDV的方法。经对带Yd2基因大麦品种877-16与感病品种Manley对比测定,按其方法接种3叶期第1叶片,传毒3d后用无毒禾谷类蚜虫从第2叶片上取食获毒1d,采集5头作ELISA测定。AA-ELISA法测定OD值,Manley显著高于877-16,用ELISA直接测定无显著差异。用AA-ELISA法具有不破坏植株,可对同一部位重复测定,且蚜虫体软,易研碎抽提病毒,测定抗感品种差异明显等优点,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8.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后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9.
以生产用5种基因型小麦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复制酶基因ORF2转化愈龄40d的幼胚愈伤组织,经过G418筛选后,共再生出9株抗性植株,拓宽了小麦农杆菌转化的受体基因型。PCR及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大麦黄矮病毒复制酶基因ORF2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初步抗病性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对GPV株系具有抗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受体基因型、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对农杆菌侵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经适当引物逆转录成c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大麦黄矮病毒(BYDV)GPV株系的外壳蛋白(CP)基因。将此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Mal,转化E.coli TB1,诱导表达了携带外壳蛋白的融合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7%,此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0kD,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获得BYDV-GPVCP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