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6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MNU诱发的水和稻巨大胚,甜胚乳两个突变体的RFLP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72个RFLP标记与8种限制性内切酶的不同组合,对化学诱变剂MNU诱变产生的巨大胚、甜胚乳两个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金南风三者之间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巨大胚突变体与金南风、甜胚乳突变化与金南风以及两突变体之间的多态性分别为8.3%、5.6%和12.5%。巨大胚和甜胚乳两突变体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0227和0.0070。根据揭示多态性的限制性内切酶的数量可将产  相似文献   
32.
百合LiLFY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百合的LFY类基因,检测百合中LFY类基因的拷贝数并分析其表达模式。【方法】利用 RT-PCR结合RACE的策略克隆百合的LFY类基因,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百合中LFY类基因的拷贝数,通过RT-PCR分析LiLFY1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包括全长开放阅读框(ORF)的LiLFY1基因的cDNA序列。与已克隆的LFY类蛋白的同源性分析表明,LiLFY1编码的蛋白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玉米的LFY类蛋白具有更高的同源性。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二倍体百合中有2个拷贝的LFY类基因。LiLFY1基因在百合的幼嫩花芽和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而在根、茎、成熟的叶片和成熟花的各轮器官中不表达。【结论】百合的LiLFY1基因与已克隆的其它作物的LFY类基因高度同源,在百合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幼嫩花芽中表达,LiLFY1基因的克隆将有助于调整百合开花时间的基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33.
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sub]1[/sub]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采取水上栽培方法,考察苗期根系发根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的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苗期发根力进行QTL和上位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的C63-CT125之间检测到1个发根力的主效QTL,同时也检测到影响发根力的5对上位性效应基因座,分别位于第2、3、5、6、7、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根长、根数上位性效应各有两对区间,有一对既影响根长,又影响根数。  相似文献   
34.
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和株高的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ZYQ8)和粳稻品种京系17(JX17)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在5个环境中对生育期和株高进行QTL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0个QTL,两种环境以上能重复检出的QTL9个,这些QTL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加性效应方向一致,但遗传效应差异较大;其中没有1个QTL在5种环境  相似文献   
35.
两套水稻籼粳交DH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两套水稻籼、 粳交DH群体为材料, 研究了籼、 粳程度及籼、 粳基因组的比例与亲和性 的关系, 结果 表明, 两套群体与籼、 粳测交F1小穗的育性与DH系的籼、 粳程度及基因组比例存在相 关, 但广亲和DH系(与籼和与粳测交F1小穗育性均大于70%)在籼、 粳程度及基因组比例 上的特异性不明显。 通过DH系与籼、 粳测交F1小穗育  相似文献   
36.
用35个随机引物对5个籼稻品种、5个粳稻品种和2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了RAPD分析。60%以上的引物能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间显示差异;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籼稻的不同,绝大部分供试野生稻的RAPD带型与粳稻的相同。这说明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偏粳,但也存在偏籼的普通野生稻。  相似文献   
37.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白叶枯病水稻恢复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相似文献   
38.
水稻巨大胚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粳稻金南风巨大胚突变体和籼稻南京11杂交F2群体58个植株构建了包含74个分子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 对巨大胚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 结果发现巨大胚基因与第7染色体上RG678紧密连锁,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2 cM,与同一染色体上的另一探针RZ39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 cM。根据巨大胚(ge)、褐色果皮(Rc)基因经典连锁图上的位置,将第7染色体分子图谱与经典图谱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39.
利用Aus373/IR36//Balila和Aus373/IR36//秋光2个三交F1群体对秋稻品种Aus373的广亲和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小穗育性有着明显的分离,呈单峰连续分布。小穗育性的高低与稃尖色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用Aus373/IR36//Balila群体构建第6染色体的RFLP框架图,并对亲和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发现有2个来自Aus373区段对小穗育性有直接贡献,其联合效应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8.4%。其中位于G200和C基因之间的可能就是Sn5,位于G122和G329之间的可能是另一个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40.
发育时期对水稻耐低磷胁迫有关性状QTLs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选用水稻窄叶青8号(籼稻)、京系17(粳稻)以及F1花药培养产生的127个DH株系,在磷素不同处理时期检测根表面积和干物重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QTL)。结果表明,对于相对根表面积性状,处理10 d(3叶期)时检测到一个微效QTL,而在30 d时未检测出控制位点。在两个发育时期都检测到了控制干物重性状的QTL,但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贡献率均不一致。通过对根表面积和干物重性状QTL的定位,进一步证实发育时期与基因型表现存在互作效应,而最后反映在QTL定位的差异上。通过相关分析与检测性状控制位点贡献率的大小,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于根系形态等适应机制的评价应在早期进行;对水稻耐低磷胁迫敏感度(相对干物重为指标)的评价在磷素处理30 d时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