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制备托曲珠利纳米乳,并考察其质量。选用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油酸等为油相,吐温-80、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蓖麻油-40等为乳化剂,乙醇、PEG400、乙二醇、丙二醇等为助乳化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出制备托曲珠利纳米乳的最优处方,优化处方为油相O1∶乳化剂S5/助乳化剂C4∶水=1.2∶2.8∶6(质量百分数比)。当Km=3时,伪三元相图所形成的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所制备的纳米乳带有淡蓝色乳光,染色特性证明为为O/W型纳米乳,平均粒径为42.99 nm,分布均匀。试验所制备的O/W型2.3%托曲珠利纳米乳澄清透明,12000 r/m in离心10 m in及分别置于4℃冰箱、室温和60℃4个月溶液不分层、不浑浊,仍澄清透明,性质稳定,托曲珠利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2.
鸡白痢沙门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亚型,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及PCR扩增、测序比对法对8株分离自河南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及ESBLs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显示,8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三代头孢、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耐药较为严重,仅对头孢噻呋/舒巴坦(2∶1)、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和头孢吡肟高度敏感.PCR检测表明8株受试菌共检出TEM-1(6株)、CTX-M-65(3株)、CTX-M-90(1株)、OXA-1(2株)和OXA-10(1株)5种基因亚型,其中CTX- M-90为国内外首次检出并命名.CTX-M-90的氨基酸序列与CTX-M-14和CTX-M-65相比均仅发生了1处氨基酸变异(80Ala→ Val或275Arg→Ser),故CTX-M-90亚型属于CTX-M-9亚群.结果提示8株鸡白痢沙门氏菌不仅多重耐药严重,而且携带的ESBL基因型复杂.  相似文献   
53.
河南地区猪呼吸道隐性感染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呼吸道隐性感染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及氟苯尼考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的分布,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从河南地区猪肺脏分离的31株大肠杆菌进行青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16种药物敏感性检测及耐药表型分析,采用PCR对31株受试大肠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耐药基因检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3种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100%,对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9.03%、32.26%、3.23%,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7%、70.97%,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48.39%,但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基因检测发现,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SHV、CTXM-U、CTX-M-1、CTX-M-9的检出率分别为54.84%、61.29%、25.81%、9.68%、9.68%;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M)、tet(L)的检出率分别为87.10%、54.84%、19.35%,tet(C)、tet(O)阳性菌各1株,未检出tet(B)、tet(K)、tet(W);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检出率为54.84%。2株菌含有7种耐药基因,19株菌含有4种及以上耐药基因。可见,多种耐药基因共同介导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呈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54.
为测定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相关耐药基因分布特点,分析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从河南等7省份不同猪场采集来的疑似猪链球菌患病猪的脑脊液、关节液、肝等部位分离、纯化疑似菌落,采用镜检、16S rRNA基因方法鉴定猪链球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分离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包括编码核糖体甲基化酶的erm基因ermA、ermB、ermC、ermTR和介导外排泵机制的mefA、mefE及msrD基因)分布情况。最终从573份病料分离鉴定出猪链球菌165株,分离率为28.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98.1%,对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耐药率分别达96.9%、95.1%、94.5%,有153株菌株对3种抗生素同时耐药。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A、ermB、ermC、ermTR、mefA、mefE、msrD检出率分别为5.4%、81.8%、13.3%、6.6%、11.5%、7.2%、5.4%,其中ermB检出率最高。除发现有93株菌株仅携带1个耐药基因外,分别有30、17、2、1个菌株分别携带2、3、4、6个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在检出耐药基因的菌株中有82.5%(118/143)的菌株仅携带erm基因,有13.9%(20/143)的菌株同时携带erm以及mef、msr基因,另有3%(5/143)的菌株仅携mef、msr基因。猪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广泛耐药,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在猪链球菌中广泛分布,细菌的耐药性和菌株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基本呈正相关。以ermB介导的核糖体23S rRNA甲基化耐药机制占主导地位,由mefA、mefE、msrD介导的外排泵机制亦存在于分离菌株中。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福氏志贺氏菌的诱导及其诱导耐药菌MIC与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探讨福氏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结果表明,随诱导代数的增加,诱导菌对抗菌药的MIC值亦逐步增大,诱导至30代时,三代头孢对诱导菌的抗菌活性显著降低,MIC范围为2μg/mL-32μg/mL。当对福氏志贺氏菌诱导5代时,已有β-内酰胺酶的产生;诱导至15代时,已有ESBLs产生。诱导至30代时,ESBLs已大量产生。志贺氏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56.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对5株鸡福氏志贺菌产SHV-12型ESBLs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观察了表达蛋白的底物水解特性和抑制剂的抑酶特性。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经EcoRI和XholI双酶切后,可切下目的条带。重组质粒转化BL21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SHV-12原核表达的最佳条件是IPTG浓度为0.5mmol/L、温度37℃、诱导时间5h;SHV-12型ESBLs亲和力最强的底物是头孢噻呋钠,Km值为1.29/μmol,较难水解的底物是头孢曲松钠,Km值为24.13μmol它唑巴坦、舒巴坦对头孢曲松钠的抑酶保护率分别为21.01%、25.51%,对头孢噻呋钠的抑酶保护率分别为34.99%、35.49%。  相似文献   
58.
鸡志贺氏菌产超广谱13内酰胺酶(ESBLs)的分子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鸡志贺氏菌分离株和诱导株所产ESBLs的基因型,探讨其产酶耐药的分子进化机制.[方法] 对1株诱导和5株临床分离产ESBLs细菌分别用TEM、SIIV、CTX-M 3种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确定鸡福氏志贺氏菌ESBLs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 [结果] 5株临床福氏志贺氏菌质粒上具有相同的TEM序列和相同的SHV序列,TEM型序列与AY903309(TEM-116)序列相比发生了2个位点基因突变即G157A、C409T,其中409位点碱基突变为沉默突变,157位点碱基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序列53位发生突变Gly53Ser,此氨基酸突变为新的突变位点,所以该TEM型ESBLs是一种新的TEM亚型,暂命名为TEM-1V型;SHV型与AY826418(SHV-12)序列完全相同,为SHV-12型.头孢噻呋诱导标准福氏志贺氏菌,诱导10代时产生了TEM-1型β-内酰胺酶,诱导50代时产生了TEM-1V型ESBLs.[结论] 临床分高鸡福氏志贺氏菌ESBLs的基因型为TEM-IV型和SHV-12型,鸡福氏志贺氏菌TEM-1w型ESBLs是由TEM-1型β内酰胺酶直接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59.
替加环素作为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治疗产碳青霉烯酶多重耐药肠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之一。近年来,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限制了替加环素的临床使用。最初认为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是由染色体编码的外排泵介导,不能通过水平转移导致菌株耐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质粒上的某些外排泵突变或高表达也可导致菌株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最近报道质粒介导的tet(X)变异体能够使菌株对替加环素产生高水平耐药,并通过可接合性质粒在不同种属细菌间传播。文章通过介绍细菌染色体介导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以及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机制,阐述了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变异体的流行情况和传播机制,并对动物源菌株出现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变异体提出合理性解释,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