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3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分析了2012年广东鳗鱼产业发展现状,包括鳗鱼的产量、区域分布、进出口、产业化、鳗业供需情况、已取得新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等.通过分析2012年广东鳗鱼价格的变化,预测2013年鳗鱼价格的走势,就目前广东鳗鱼产业及关联产业科技现状,提出广东省鳗鱼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2.
为了研究在两种环境胁迫条件下果寡糖(FOS)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液中皮质醇(COR)及血糖(GLU)的影响,在含有6%的中草药饲料中分别添加0g/kg(对照组)、1g/kg(A试验组)、3g/kg(B试验组)和5g/kg(C试验组)的果寡糖投喂尼罗罗非鱼,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一部分试验鱼进行致病菌胁迫试验,对试验鱼腹腔注射0.1mL浓度为1.0×106 CFU/mL的无乳链球菌渊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另一部分试验鱼进行连续48 h的拥挤胁迫(35 g/L水体)试验,分别在0、3、12、24、36、48h取血样分析其血液中COR及GLU含量。致病菌胁迫试验结果表明,各个组的血液COR及GLU含量在胁迫后前24h内显著提高,其中A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第24h各个组都达到了最大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中COR及GLU含量逐渐下降,并慢慢恢复至与对照水平保持稳定。拥挤胁迫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前,各组鱼血液中COR及GLU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后3h,所有组鱼的血液COR及GLU含量都显著上升,上升趋势持续至第12h和第24h,其中A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C组与对照组相比略低,随后各个组COR及GLU含量开始下降,最终与对照水平保持稳定。由此可见,添加1~3g/kg的FOS可以有效提高罗非鱼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缓解鱼类在受到外界刺激引起剧烈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83.
84.
鳗鲡养殖是我国新兴的高效养殖业。养鳗中—个突出的问题是:鳗鲡的个体生长差异较大,部分鳗苗经过2—3年饲养仍不能达到上市规格,变成留之无益、弃之可惜的“老头苗”(僵鳗),一般养鳗场“老头苗”占的比例在10-20%。形成“老头苗”既有先天性的原因,也有后天养殖过程中技术的问题。鳗鲡和其他动物一样,  相似文献   
85.
复方中草药对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一种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占4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将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10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充分粉碎后混匀制成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按质量分数0%(对照组)、1%(A组)、3%(B组)和6%(C组)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尼罗罗非鱼,饲养12周。分别在第4、8和12周采集各组尼罗罗非鱼血液,测定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从第8周开始,B组尼罗罗非鱼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C组尼罗罗非鱼血清溶菌酶(LSZ)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在第12周,B组和C组尼罗罗非鱼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和血细胞呼吸爆发活力、血清SOD活力、LSZ活力、NO含量都显著提高,MDA含量则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和6%质量分数的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均能增强尼罗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其中以添加比例为6%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6.
采用不同浓度梯度17α-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饲料(5、10、30、50、60mg/kg)处理孵化后10d的尼罗罗非鱼鱼苗30d,之后改喂正常饲料继续进行养殖。经过4个月的饲喂后,MT处理组的绝对增长率、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长率和瞬时增重率等参数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雄性率,发现高浓度处理组(50mg/kg和60mg/kg)超过99%,低浓度处理组(5mg/kg和10mg/kg)则低于80%。MT处理30d后,对照组与处理组MT残留量分别为对照组(0μg/kg)5mg/kg组(23.19μg/kg)10mg/kg组(30.82μg/kg)30mg/kg组(37.76μg/kg)50mg/kg组(44.75μg/kg)60mg/kg组(68.41μg/kg)。残留量与MT添加量呈现正相关。继续投喂正常饲料30d后,在各浓度处理组均未检测到MT残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T处理30d可提高罗非鱼苗雄性率,促进生长;MT处理后60d,均检测不出MT残留。  相似文献   
87.
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作为优质的地方鲤鱼品种禾花鲤在广东省粤北地区有着悠久的稻田养殖历史。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对华南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华南鲤的种质资源保存和育种利用等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16对微卫星引物对华南鲤第5代选育群体(F5)和2个地方品种(乳源群体,乐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16对微卫星引物均表现为多态性,共扩增得到119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平均每对引物7.44个。3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36 0、0.698 9和0.775 1,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206 3、1.402 0和1.612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0 1、0.645 8和0.720 7,表明3个群体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PIC0.5000),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选育品种。3个群体各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介于0.044 0~0.246 8,平均值为0.102 8,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中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配对比较结果显示,选育群体F5与乐昌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值最大(0.182),乳源群体和乐昌群体2个地方群体间则最小(0.058)。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选育加快了华南鲤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分化,也导致了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下降,但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依然较高,还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华南鲤新品种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肌肉营养成分,为稻田养殖华南鲤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方法分别测定稻田养殖华南鲤和池塘养殖华南鲤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并用SPSS 12.0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稻田养殖华南鲤肌肉中除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池溏养殖华南鲤(P<0.01,下同)以外,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池塘养殖华南鲤相近.用酸水解法检测得到的16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种养殖方式华南鲤肌肉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计算必需氨基酸评分时,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华南鲤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64%和40.6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评分模式(31.50%),接近于全鸡蛋蛋白质模式(43.10%).两种养殖方式的华南鲤脂肪酸除豆蔻酸(C14:0)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22种脂肪酸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种鱼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72.00%以上,分别为72.91%(稻田)和74.38%(池塘).稻田养殖华南鲤肌肉中钙、锌、铁和硒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的华南鲤.[结论]稻田养殖华南鲤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组成合理,且具有总脂肪含量低、矿物元素含量高等特点,是更加健康环保的营养食品.  相似文献   
89.
根据甲鱼的生物学特点,结合珠江三角洲的生态特点,提出几项防治甲鱼疾病的措施,并阐述了其防病机理。  相似文献   
90.
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全世界范围内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融合、低温保存技术、DNA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鱼类遗传改良的方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已取得的成就,并对鱼类遗传改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鱼类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