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1篇
农学   30篇
  6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以2个水稻品种J59和B9363及其转Bar基因株系TR5、TR6为材料,研究了除草剂Basta不同喷施浓度、喷施剂量及喷施时间对转基因水稻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asta浓度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水稻叶绿素含量影响差异较大,喷施剂量和不同施药时期对其影响次之。在两叶期喷施标准浓度(3.2 g/L)Bas- ta,2个转基因株系TR5和TR6均表现良好的耐药性,在三叶一心期,TR5的耐药性好于TR6。  相似文献   
92.
 米粒长、饭粒长和饭粒延伸系数等性状与米饭品质密切相关。以籼稻台中本地1号(TN1)与粳稻春江06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多个稻米出饭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 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米粒长和米粒浸长QTL各1个,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解释性状变异的15.20% 和1850%;1个米粒浸泡膨胀率QTL,位于第6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39%;1个煮饭粒长QTL,位于第9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60%; 3个蒸饭粒长QTL,分别位于第1、3和12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500%;4个煮饭延伸率QTL, 分别位于第3、6、9和10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6130%; 3个蒸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3和6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910%。在已知的Wx和ALK基因所在区域都检测到了米饭延伸性相关的QTL。相比较而言,覆盖ALK基因的QTL对出饭特性的影响更大,LOD值达到了635。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米出饭特性相关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同时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及高产优质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3.
水稻巨大胚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粳稻金南风巨大胚突变体和籼稻南京11杂交F2群体58个植株构建了包含74个分子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 对巨大胚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 结果发现巨大胚基因与第7染色体上RG678紧密连锁,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6.2 cM,与同一染色体上的另一探针RZ395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3 cM。根据巨大胚(ge)、褐色果皮(Rc)基因经典连锁图上的位置,将第7染色体分子图谱与经典图谱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94.
矮秆水稻江苏矮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及其矮生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5.
扬州大学农学院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的转反义WAXY基因的研究目前通过了成果鉴定 ,该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部“S-863”计划“转基因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 ,利用我国自克隆的水稻蜡质(waxy)基因 ,构建了其反义WAXY基因 ,并将其成功导入水稻、获得了以下结果 :1、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 ,一般粳稻品种的转化率可在30 %以上 ,最高可达60% ;籼稻瞬间转化率也可达50%以上。2、构建了由水稻蜡质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反义waxy-GUS融合基因表达载体 ,证实该融合基因可在水稻胚乳中高…  相似文献   
96.
杂交稻种子质量问题及其鉴定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前 《中国稻米》1996,(3):10-11
  相似文献   
97.
98.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利用水稻汕优63(珍汕97 × 明恢63)重组自交系群体241个株系,对株高、生育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年度间的QTL定位和比较。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表现型在两年均为连续分布,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两年共检测到64个QTL,分布于水稻除第4染色体外的其余11条染色体,其中1999年检测到45个,2000年检测到35个,两年相同的QTL共16个。2000年检测到的QTL贡献率介于283%~1499%,且大多低于1999年。不同环境可以影响QTL的表达,但表达差异并不全是QTL×环境(QE)互作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该性状的遗传力偏低、QTL本身效应偏低或QE互作等原因共同造成的。另外,检测到8个显著的QE互作,但其互作效应明显低于对应的QTL效应。  相似文献   
99.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00.
体重相近的杜洛克生长母猪54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研究脆茎全株水稻(3个水平0、10%和20%)用于生长肥育猪日粮,对猪的生长性能、养分消化、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猪阶段(29~52kg)对照组、10%组和20%组的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肥育猪阶段(54~85kg)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2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0%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生长猪阶段10%组和20%组各种养分的消化率都低于对照组;而肥育猪阶段,两组NDF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它养分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10%组和20%组屠宰率有所下降,而瘦肉率提高,眼肌面积增大,背膘厚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10%组和20%组的背最长肌蛋白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其中2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滴水损失和大理石纹及肉色评分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0%组宰后24h的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