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试验旨在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川西北舍饲牦牛养殖区常见粗饲料营养价值并探究不同类型粗饲料的组成规律。分别从汶川、茂县、小金和金川等川西北地区采集5类13种23份舍饲牦牛养殖区常见粗饲料进行常规营养分析,再利用CNCPS法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类粗饲料中,青贮氨化类、秸秆类和干草类碳水化合物(CHO)含量显著高于酒糟类和鲜草类(P0.05);淀粉和果胶占碳水化合物(CB1/CHO)比例在5类粗饲料中差异不显著(P0.05);酒糟类不可利用纤维占碳水化合物(CC/CHO)比例显著高于青贮氨化类、秸秆类和干草类(P0.05),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占碳水化合物(NSC/CHO)比例显著高于秸秆类和干草类(P0.05),糖类占碳水化合物(CA/CHO)比例显著高于秸秆类(P0.05);秸秆类可利用纤维占碳水化合物(CB2/CHO)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粗饲料(P0.05);不同类型粗饲料中蛋白质组分结构相似,仅酒糟类和秸秆类中不可降解蛋白质占粗蛋白质(PC/CP)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粗饲料,其余4种可降解蛋白质差异不显著(0.05)。由此可见,川西北舍饲牦牛养殖区常见粗饲料中CHO含量较高,CHO中以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为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中主要是CB2,粗蛋白质中以非蛋白氮(PA)和中速降解蛋白质(PB2)为主。综合分析本试验多项指标,提示鲜草类和干草类中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中各组分比例更符合牦牛等反刍动物的消化特性,而酒糟类和秸秆类在牦牛等反刍动物饲粮中使用时应控制其用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澳大利亚肉类标准(MSA)体系在我国川西北牦牛肉质量评价和等级分级应用中的可行性。选取舍饲育肥180 d的麦洼青年公牦牛、成年公牦牛、成年母牦牛各3头以及3头放牧麦洼成年公牦牛,取其背最长肌,在分析背最长肌理化指标基础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参考MSA体系以涮牛肉的形式对牦牛背最长肌的感官食用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背最长肌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成年公牦牛(P0.05),红度(a*)显著低于放牧成年公牦牛(P0.05),4组牦牛肉的黄度(b*)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成年公牦牛肉的p H45min、p H24h、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都最高,并显著高于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肉(P0.05);4组牦牛肉的剪切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大到小依次是放牧成年公牦牛、舍饲成年公牦牛、舍饲青年公牦牛和舍饲成年母牦牛;3个舍饲育肥组牦牛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整体喜欢程度、MQ4和质量等级等感官评价指标评分都显著高于放牧成年公牦牛肉(P0.05),但3个舍饲育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嫩度、多汁性、风味和整体喜欢程度4项基础感官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本试验结果说明,MSA体系可以被借鉴用于川西北牦牛肉感官食用品质的评价,其中MQ4评分有被用于预测牦牛肉质量和分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性别对舍饲牦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2.5岁、初重为(150.30±9.27) kg的健康麦洼牦牛,按性别分为2组,每组6头。试验牦牛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进行舍饲育肥,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168 d。结果表明:1)在整个舍饲育肥期间,公牦牛组平均日采食量均高于母牦牛组,第19周公牦牛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各周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公牦牛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料重比有低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80)。2)母牦牛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公牦牛组(P0.05),其余养分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公牦牛组宰前活重显著高于母牦牛组(P0.05),胴体重和净肉重有高于母牦牛组的趋势(P=0.078,P=0.058),而净肉率和屠宰率显著低于母牦牛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母牦牛具有更好的屠宰性能并且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更高,而公牦牛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稞替代玉米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交叉设计,以日粮类型(玉米、60%青稞+40%玉米)和不同精粗比(30∶70、40∶60和50∶50)为两因素,选取36头年龄4周岁左右、体重为(144±21.0)kg的麦洼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5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日粮类型及精粗比对牦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青稞-玉米组的净肉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但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眼肌面积的互作影响显著(P<0.05),以青稞-玉米(40∶60)组效果最优。3)日粮类型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30∶70相比,40∶60和50∶50极显著提高了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GE、OM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0.05),以玉米(40∶60)组效果最佳。4)青稞-玉米组和玉米组背最长肌亮度值(L*)、红度值(a*)、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玉米组的黄度值(b*)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蒸煮损失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随着精粗比的升高,蒸煮损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75)。5)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的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剪切力逐渐减小(P>0.05),肌纤维直径有减小的趋势(P=0.059),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面积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以青稞替代日粮中60%的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屠宰性能,改善牦牛肉的品质;日粮精粗比为40∶60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球不同地区,母猪的繁殖性能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影响。特别是在楼房模式下,母猪的繁殖性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将重点探讨楼房模式下母猪繁殖性能的分析,以时间和空间差异为例。在楼房模式下,母猪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猪舍有着显著的不同。此模式下,母猪饲养在多层楼房中,每层楼都设有合适的饲养设备和设施,以提供最佳的繁殖环境和饲养条件。与传统猪舍相比,楼房模式更能满足母猪的行为需求,并提供更好的空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菌源取自肉牛瘤胃液,首先用酪蛋白水解圈法初选出16株产蛋白酶菌株,综合HE值和蛋白酶活性,选出一株蛋白酶活性最高A18作为后续试验菌株,该菌株蛋白酶活为415.82 U/mL,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此菌株为米曲霉菌。单因素试验确定接种量为4%、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60 h,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及多次重复试验,得出接种量4%、温度29℃、时间55 h为其最佳产酶条件,最高酶活达527.57 U/mL,比优化之前提高了22.6%。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稞替代玉米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交叉设计,以日粮类型(玉米、60%青稞+40%玉米)和不同精粗比(30∶70、40∶60和50∶50)为两因素,选取36头年龄4周岁左右、体重为(144±21.0)kg的麦洼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5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日粮类型及精粗比对牦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青稞-玉米组的净肉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但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眼肌面积的互作影响显著(P0.05),以青稞-玉米(40∶60)组效果最优。3)日粮类型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30∶70相比,40∶60和50∶50极显著提高了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GE、OM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0.05),以玉米(40∶60)组效果最佳。4)青稞-玉米组和玉米组背最长肌亮度值(L*)、红度值(a*)、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玉米组的黄度值(b*)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蒸煮损失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随着精粗比的升高,蒸煮损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75)。5)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的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剪切力逐渐减小(P0.05),肌纤维直径有减小的趋势(P=0.059),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面积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以青稞替代日粮中60%的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屠宰性能,改善牦牛肉的品质;日粮精粗比为40∶60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小肽是动物降解蛋白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蛋白质在动物消化道内降解成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后被吸收。近年来,对寡肽特别是小肽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中的作用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小肽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情况。论文综述了小肽应用于反刍动物日粮中对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物质代谢及瘤胃发酵的作用效果,以期为小肽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杜仲叶添加量对育肥肉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75头初始体重为(252.67±6.00)kg的本地黄牛×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5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试验期150 d。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和4%的杜仲叶以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粗料。结果表明:(1)添加杜仲叶对育肥肉牛的日增重、眼肌面积和日粮养分[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屠宰率随杜仲叶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上升趋势,以3%添加组最高(P<0.05);(2)添加杜仲叶对肉牛背肌中CP和氨基酸含量、滴水损失、蒸煮损失、pH、嫩度、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EE含量呈二次曲线下降,以3%组最低,比对照组低56.85%;(3)3%组的γ-亚麻酸(0.83%)较高,比对照组高93.02%,数值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和(13.58%)最高,比对照组高51.39%。在本试验条件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