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纽荷尔’脐橙受柑橘黄龙病菌侵染后植株组织微形态结构的变化,以便进一步探明柑橘黄龙病对寄主的破坏特点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电镜扫描、石蜡切片等技术观测感染柑橘黄龙病和健康脐橙的叶片、果蒂组织微形态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二者叶片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分析柑橘黄龙病侵染对寄主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柑橘黄龙病菌侵染后的脐橙叶片厚度变薄、气孔萎缩,栅栏组织细胞由长条形变为椭圆形、细胞间隙增大、排列松散,果蒂的韧皮部部分维管束堵塞。患病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是健康叶片的19.87%、22.13%和47.71%,MDA含量增加了120.39%,POD、CAT和SOD酶活性显著提升。【结论】柑橘黄龙病菌侵染后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同时细胞受损程度加大,寄主抵御病原菌入侵和扩展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赣南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从赣南16个县市区采集32个具典型柑橘黄龙病症状的脐橙样品,运用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研究了柑橘黄龙病菌16S rDNA序列、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和核糖体蛋白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并对三个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其序列的碱基含量、转换与颠换、同源性、核苷酸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特征。RFLP结果表明:赣南16个县市区柑橘黄龙病菌XbaⅠ酶切图谱均与亚洲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的一致;进一步分析显示,三个基因片段各自之间的RFLP指纹图谱一致,并未表现多态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2个分离物三个基因片段各自的同源性均在98%~100%,与CLas的同源性最大,且与CLas的遗传距离最小。系统进化树展示赣南地区柑橘黄龙病菌与CLas处于同一分支,结合酶切图谱、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 赣南地区柑橘黄龙病菌均为CLas。结论:赣南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16S rDNA序列、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和核糖体蛋白基因未表现遗传多样性,表明赣南地区柑橘黄龙病菌间遗传多样性不显著。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16S rDNA序列;核糖体蛋白基因;16S/23S rDNA间隔区;RFLP;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组合热处理对柑橘黄龙病的控制效果,为柑橘黄龙病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以12株感染柑橘黄龙病的纽荷尔脐橙为材料,设4个处理(处理1: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处理2:套膜,薄膜中间不打孔;处理3:薄膜中间打10个半径为1.5 cm的孔洞;处理4:薄膜中间打10个半径为3.0 cm的孔洞),每处理4株病树,分别于2017年8月6、12、19、25日和9月2日进行5次热处理试验,热处理时间为温度较高的14:00~15:00,每隔5 min记录一次温度.处理前每组采集样品作为参照组,5次热处理后再次采集样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定量分析5次热处理后病菌含量相对其参照组的倍数,分析柑橘黄龙病菌在经过热处理后的变化趋势.[结果]处理2和处理3的平均温度均超过38.0℃,最高温度分别为49.3和42.3℃;5次热处理后病树体内病菌含量显著下降(P<0.05,下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病情明显好转;价值果产量下降较缓,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7.71%和14.52%;但处理2的温度过高,在治疗的同时易对树体造成伤害,树冠部分出现萎蔫、焦黄等现象.处理4的最高温度仅为37.3℃,未达到治疗柑橘黄龙病的有效温度,其病情指数上升,病情加重,病菌含量也有所上升,价值果平均损失率为41.18%.对照组病情持续加重,树势明显衰退,病菌含量显著升高;价值果产量下降最明显,平均损失率为72.22%.[结论]经过5次热处理后,处理3的柑橘黄龙病树病情指数显著降低,症状明显减轻,树体病菌含量明显下降,树势明显好转,对柑橘黄龙病的治疗效果最佳.在发病严重的柑橘园可通过该方式延长果树的挂果周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