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泵站测流     
为加强泵站技术经济管理,泵站运行人员迫切需要了解泵站总上水量和单台泵运行流量.目前主要采用"水堰""流速仪""流磁流量计"等测流办法.这些办法或使用麻烦、或设备昂贵,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根据液体通过泵进水管道的水力特性,用真空表反映单台流量;根据汇总管的水力特性,用压力表反映总上水流量.用该办法测流简单易行,能满足泵站技术经济管理的要求,是一条解决泵站测流的经济途径,可供有关单位参考,其原理和计算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牦牛肠黏膜源屎肠球菌G2对健康小鼠肠道微生物、形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ON)、热灭活菌组(EHK)、活菌组(ENT)3个处理组,每组8只C57BL/6小鼠,共计24只。CON组、EHK组、ENT组于正式试验期第1、2、4、6天按0.1 mL/只分别灌胃M17培养基、热灭活菌液和活菌菌液,灌胃前无菌收集小鼠粪便进行乳酸菌总菌计数,第8天处死小鼠取样。结果表明:ENT组乳酸菌总菌数量在第3、5天显著大于CON组与EHK组(P <0.05);各组小鼠结肠病理学评分无显著差异,但ENT组隐窝深度显著高于CON组与EHK组(P <0.05);各组间肠黏膜免疫因子Reg3β、Reg3γ和MUC2基因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TNF-α表达量ENT组显著低于CON组(P <0.05)。综上可知,牦牛源屎肠球菌G2可能为一种肠道过路菌,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肠道乳酸菌的总数,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善肠道形态和促进肠道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全放牧饲养与舍饲育肥2种饲养方式对牦牛肉的理化性质、营养品质以及安全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优质安全牦牛肉的生产和制定优质牦牛肉的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择4头舍饲育肥100 d、平均体重(243. 00±21. 43) kg的麦洼公牦牛和6头全放牧饲养、平均体重(297. 17±65. 65) kg的麦洼公牦牛,屠宰后取背最长肌与后腿半腱肌,测定其理化性质、营养品质及卫生安全指标。结果:舍饲育肥牦牛肉的pH_(24 h)显著高于全放牧牦牛肉(P<0. 05)、蒸煮损失率和红度值(a*值)极显著低于全放牧牦牛肉(P<0. 01),而2种饲养方式牦牛肉的pH_(45 min)及滴水损失、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无显著差异(P>0. 05),饲养方式对牦牛肉干物质、粗蛋白和灰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 05);背肌和腿肌2个部位牦牛肉的理化指标及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 05);在卫生安全指标方面,2种饲养方式牦牛肉中均未检出兽药残留以及重金属铬、镉和汞,挥发性盐基氮以及重金属砷和铅的含量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研究表明,舍饲牦牛肉与放牧牦牛肉的营养品质无差异;舍饲牦牛肉有更高的pH_(24 h)值和更低的蒸煮损失,是更为优质的牦牛肉产品;两种方式生产的牦牛肉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均为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相似文献   
4.
猪的配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配种技术杨昌福(北京市南口配种站102202)随着养猪经济效益的不断上升,猪的繁殖配种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配种技术的关键就是掌握母*猪的适时配种。本文以母猪的适时配种为重点,叙述了*母猪发情时各种征候及母猪最佳输精时的状态和各种*发情症候的特...  相似文献   
5.
为初步鉴定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粗灰分、钾、钙、镁、磷含量调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和分子标记,本研究用低产早熟苜蓿和高产晚熟苜蓿杂交,构建了由392个个体组成的F1群体,对这些性状进行3年表型数据测定,且基于前期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开展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3个与粗灰分和4种矿质元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布于22个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为2.50%~29.85%;其中重复定位的QTL共8个(qCa-3C-1qCa-3C-2qCa-6B-1qCa-6B-2qCa-6D-1qCa-6D-2qAsh-8B-1qAsh-8B-2),共定位的QTL有6个(qP-2CqK-2CqP-3AqMg-3AqP-6D-3qMg-6D-2);经进一步验证,与这些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为选育矿质营养更丰富的苜蓿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