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8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4篇
  99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8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6篇
  1968年   9篇
  1967年   6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探究镉胁迫下富铁有机肥对芒草生长及镉富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ZCK(施加普通有机肥)和Z2、Z3(施加不同浓度富铁有机肥)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促进了芒草生长,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抑制了芒草富集重金属,且其中Z2、Z3比ZCK对芒草生长的效果更好。相对于ZCK,Z3的芒草干质量显著增加了131.80%,Z2的芒草根长显著增加了54.22%。此外,Z2地上部的镉含量相比于ZCK显著降低了49.86%,Z3地下部的镉含量相比于CK显著降低了58.94%。研究表明,施加富铁有机肥相对于普通有机肥更能有效促进芒草生长并抑制芒草对镉的富集,该肥料具有对轻度镉污染土壤进行边修复边生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009-2019年冬季进行渔获物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坝下江段共发现鱼类54种,为5目10科43属,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1%。优势种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鳜。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将鱼类群落结构分为2009-2013年与2014-2019年2组,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组间差异显著( R=0.875, p<0.05);相似性百分比(SIMPER)表明,引起组间渔获物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为瓦氏黄颡鱼、铜鱼、圆筒吻鮈、贝氏?、鳜,除了圆筒吻鮈外,2013年以后其他鱼类丰度值均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显示,坝下鱼类群落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2009-2019年葛洲坝坝下鱼类优势种集中,2013年以后的群落结构仅几种鱼类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丰度上升、主要种的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降低;但种类数稍有增加,鳤、胭脂鱼等多年未见的鱼种重现。研究表明,随着生态调度、增殖放流、十年禁渔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日渐成效,坝下鱼类的自然状况会不断好转。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在对照组(pH为8.4)、低pH胁迫组(pH为6.8、7.0、7.2、7.4、7.6和7.8)和高pH胁迫组(pH为8.6、8.8、9.0、9.2、9.4和9.6)的养殖水环境下,胁迫36 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pH对刺参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pH 7.4~9.0范围内,刺参存活率为100%,随着pH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刺参存活率逐渐降低,当pH为6.8、7.0和9.6时,自第3天起,刺参处于过度应激状态,继而有死亡个体出现,至30 d时刺参死亡率为100%。不同pH显著影响刺参生长,刺参特定生长率随pH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当pH为9.0时,刺参出现负增长。各pH胁迫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pH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低pH组中,以pH=7.4时刺参S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4.92±2.24)U/ml和(14.99±2.3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高pH组中,SOD和CAT活性分别以pH 8.8和9.0时最高,分别达到(72.90±1.10)U/ml和(15.68±0.8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H在7.4~9.0范围内是刺参存活与生长的适宜水环境,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刺参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刺参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农膜残留对大豆光生理特征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产量,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农膜碎片化程度高、回收难度大、降解周期长,使得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日益增多,严重威胁着作物生长、土壤健康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尽管农膜残留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种类(可降解或不可降解)及残留累积量对作物光生理特征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试验以大豆为研究对象,对比普通聚乙烯(PE)和生物降解(BP)两种农膜(残片大小为0.5~2 cm),研究不同农膜残留累积量(土壤重量的0、0.1%、0.5%、1.0%)下大豆花期及初荚期叶片光合作用光、CO_2响应曲线特征及花期、收获期的植株生物量,探讨塑料类型及残留量对大豆光生理特征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PE残留导致大豆叶片光补偿点在花期降低23.96%,而初荚期升高51.38%,说明PE残留导致大豆叶片弱光利用能力在花期提升,但在初荚期被抑制。在初荚期,BP残留使光补偿点降低54.82%,且光饱合点升高58.12%,从而提高了叶片强光适应能力,增大了叶片光能利用范围。同时, PE和BP添加使暗呼吸速率分别增长30.56%和22.28%,从而导致干物质消耗增加。土壤中PE、BP残留量的增加,最大光合力分别降低36.49%和23.56%,表明大豆叶片CO_2利用能力减弱; CO_2补偿点分别降低67.96%和38.91%,从而提高了叶片低浓度CO_2的利用能力,并降低光呼吸速率,从而减少了干物质的消耗。此外,不同农膜及残留量处理下,仅在花期0.1%与0.5%残留量的BP处理中,地下生物量随农膜残留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其他各处理间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无明显变化。光响应及CO_2响应曲线各拟合参数与生物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期PE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光补偿点呈显著负相关,而光呼吸速率、CO_2补偿点、初始羧化效率与生物量(地上+地下)的积累有较强相关性。因此,PE农膜残留量增加提高了大豆花期叶片对于弱光的利用能力而减弱初荚期对弱光的利用能力,BP农膜残留量增加则会增强初荚期叶片对弱光的利用,也对大豆叶片适应强光的能力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红小豆多酚工艺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开发利用红小豆加工副产物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煮制红小豆水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了5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分离效果,从中筛选出HPD 600型树脂作为理想的吸附剂;研究了 HPD 600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该吸附等温线与 Langmuir、Freundlich函数曲线的拟合程度非常高,且采用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Freundlich模型。静态和动态吸附、洗脱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液浓度、温度、pH值、乙醇浓度、上样流速及洗脱流速等因素均对HPD 600树脂吸附分离红小豆多酚有影响。较理想的工艺参数为:30℃是较适宜的静态吸附温度;保持煮制红小豆水本身的多酚浓度0.96 mg/mL和pH值6.8,上样体积200 mL,上样流速1.0 mL/min进行动态吸附;吸附饱和平衡后,采用50 mL 60%乙醇溶液,以1.5 mL/min的流速进行动态洗脱。依此得到的红小豆多酚纯化液,其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约为纯化前的2.2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果园、林地和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样品的采集与理化指标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轻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功能。结果显示:果园土壤的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等物理性状要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棉田土壤有机质与全N、全P和全K含量超过果园与林地土壤,而速效N和速效P含量以果园土壤最高,速效K含量以棉田最高,果园土壤最低;果园土壤C/N比值明显高于其它3种用地方式,以荒地土壤的C/N比值最低。综合分析认为:种植果树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效果较好,种植棉花对土壤的化学性状具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8.
An integral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 of γ radiation at doses of 1, 5, 10, and 20 kGy, microwave radiation of 800 W, and an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of industrial frequency (50 Hz) on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in southern Russia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l index of the biological soil status (IIBSS). By the degree of resistance to an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estimated from the IIBSS value, the soils of southern Russia formed the following series: brown forest soil > chernozem ≥ soddy-calcareous soil ≥ gray sandy soil. By the resistance to microwave radiation estimated from the IIBSS value, the soils formed the following series: gray sandy soil > chernozem > chestnut soil ≥ brown forest soi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养殖条件下12月龄刺参的生长特性,探寻其早期异速生长方式以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为刺参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方法】模拟自然水温变化条件选育刺参苗种养殖12个月,对其体长、体宽和体质量等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同时用复合形态指标SLW(square root of the length width)和理论体长Le(estimated length)表征刺参体长生长,拟合实测体长和Le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30.8 ℃条件下,经过12个月的养殖,刺参体质量为0.03~85.35 g/头,平均体质量为(9.8±9.4) g/头,变异系数高达96.1%。刺参体质量频数分布曲线呈现单峰状,右偏,为不对称分布。其中以大规格和中规格刺参个体占优势,尤以中规格个体最多,有78.8%的苗种体质量在1~17 g;其次是体质量在17~50 g的大规格个体,占比为15.4%,有0.6%的个体可生长并达到体质量70 g以上的商品参规格,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刺参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相较于实测体长L,理论体长Le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更好,12月龄刺参的生长为负异速生长模式,体长生长优势明显快于体质量。【结论】在12月龄刺参苗种阶段,刺参形态性状表现出优于体质量的生长趋势。在刺参苗种培育和养殖过程中,应为其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及营养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81和1982年,对600余个小麦单交组合进行了 F_1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各类优势。其中以单株生产力的优势最强;2.在构成单株生产力的三因素中,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超亲和超标优势最高,具千粒重优势的组合所占比例最大,主穗粒数的各类优势相对较低;3.单株生产力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各类优势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差异,尤以单株穗数的优势变化幅度最大,这些性状的表现又多与其双亲平均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