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为提高全株藜麦的饲料化利用率,寻找其与全株玉米的最佳青贮比,试验共设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为100:0,90:10,80:20等11个组合进行青贮发酵,发酵60 d后测定各组青贮料的体外产气发酵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最佳青贮比例。结果表明,体外发酵至36 h时,各处理组GP趋于稳定,体外发酵减弱接近停止;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该青贮饲料组合的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AA)、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以及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分析表明,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产气发酵特性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优质混合青贮饲料在家畜养殖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草业科学》2018,35(7):1720-1727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以陇豌1号为材料,设置每667m24万株、6万株、8万株、10万株、12万株、14万株、16万株和20万株8个密度梯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其株高、单株荚数、双荚率、荚粒数及百粒重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密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陇豌1号在西北豌豆种植区密度为12万株/667m2左右为最适。  相似文献   
4.
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陇藜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和栽培驯化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在2013—2014年进行的多点区域试验中,陇藜1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0.0 kg/hm2,比对照品种静乐藜麦增产9.6%。陇藜1号属中晚熟品种,植株呈扫帚状,株高181.2~223.6 cm,生育期128~140d,分枝数23~27个。种子为圆形药片状,千粒重2.40~3.46 g。籽粒含粗蛋白171.5~187.8 g/kg、脂肪56.5~59.3 g/kg、赖氨酸5.5~6.9 g/kg、全磷4.5~6.8 g/kg。陇藜1号在田间表现为抗霜霉病和叶斑病,总体抗病能力强。陇藜1号植株抗倒伏,再生能力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无霜期大于120 d,降水量250 mm以上,海拔1 500~3 000 m的山地、川地及灌溉区域种植。并对藜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小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1990年,根据小麦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规律和发生为害特点,初步建立起小麦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每年示范面积3333.3ha,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经济效益比为1:7.6,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秦王川灌区位于兰州市西北部,跨越永登、皋兰两县,总面积2 070 km2,海拔1 850~2 300 m,日照充足,年降水量285 mm,年平均气温5.9 ℃,土壤主要为灰钙土、栗钙土和黄绵土.近几年在秦王川灌区日光温室进行樱桃番茄生产的实践证明,秋冬茬栽培能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和水利优势,生产出色泽鲜艳、酸甜适口、风味独特的无公害优质产品,温室产樱桃番茄5.4万kg/hm2,产地批发收入16.2万元/hm2,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藜麦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藜麦秸秆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Sila-Max组对藜麦秸秆的青贮效果较好,与不加添加剂相比可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氨态氮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乳酸和总VFA的含量,发酵品质较好,V-Score评分分别为81.63、83.71;添加乳酸菌和玉米粉可改善发酵品质,但差异不显著。与不加添加剂相比,添加尿素可显著提高蛋白质,但其氨态氮和pH含量较高。纤维素酶和Sila-Max适于用作藜麦秸秆青贮饲料的添加剂,其中Sila-Max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连作对藜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连作对藜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取'陇藜1号'为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进行不连作(C0)与连作3年(C3)的对比实验,比较不同生育期藜麦生物量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连作对藜麦的生长、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C3处理的株高、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在显穗期与灌浆期比C0分别降低了16.6%、2.2%、7.6%与7.5%、6.0%、16.4%,根长在显穗期、盛花期和灌浆期增加幅度为68.5%、13%和12.8%,分枝数、有效分枝率、主穗长度和单株穗质量比C0处理分别下降22.2%、7.4%、18.5%和28.1%,千粒质量降低13.9%,单株产量降低37.9%,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34.78%.而C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显穗期、花期和灌浆期明显低于C0,分别降低25.0%、53.6%、5.1%、62.5%,但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分别在灌浆期与显穗期分别增长150.1%和74%.连作使藜麦叶片SOD、POD、CAT活性下降,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在盛花期和灌浆期下降72.8%和94.1%;CAT活性在显穗期和盛花期下降83.5%和73.2%,而APX活性在盛花期和灌浆期升高达250%和246.7%.[结论]连作严重影响藜麦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系统,使植株生产库源关系失调而引起生长与产量的抑制,降低藜麦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因此,在生产中应采用轮作倒茬等农艺措施,降低连作障碍对藜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拔对藜麦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甘肃省不同海拔地区,以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海拔对藜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藜麦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MDA含量和O_2~-产生速率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在海拔最高(2 130 m)处达到最大值;SOD、P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下降。说明随海拔的升高,藜麦叶片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清除多余的活性氧物质,维持细胞渗透势平衡,缓解环境变化对其生长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豌豆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豌豆(Pisum sativum L.)DNA为材料,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模板DNA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酶量、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豌豆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 μL)为:15 ng模板DNA, 0.15 mmol·L-1dNTP, 0.5 μmol·L-1ISSR引物, 1 U Taq DNA聚合酶,引物842号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豌豆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