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育健康仔猪,对31头母猪进行了剖腹产手术试验,术后精心护理,发情配种,26头母猪当年受胎,受胞率为83.9%,共产仔猪225头,平均窝产仔9头。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动物临产母猪31头。二、器械及药品按常规手术要求配备。  相似文献   
3.
不同粮食作物光能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物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明确不同作物光合、光截获能力与光能利用效率的差异性,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吉林省梨树县玉米、春小麦、大豆、谷子和马铃薯5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2a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了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光合特性、光截获和光能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玉米和谷子在营养及生殖生长阶段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大于28.34 μmol/(m2·s),高于其他作物,且光合作用适宜光强范围较其他作物更宽。对比作物光合有效辐射截获能力可知,玉米、大豆和谷子的光截获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作物,但基于光截获能力分析需适当减小种植密度,避免种植密度过大影响作物中下部叶片发育;马铃薯和小麦则可在充分考虑水分、肥料等限制条件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来提升作物群体光截获能力;作物上部最大光截获由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时期最高,对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有重要影响。马铃薯、玉米及谷子的全生长季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小麦和大豆;马铃薯、玉米及谷子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的光能利用率较其他生育期高。仅考虑产量最高,吉林梨树县优先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谷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LX株感染SPF鸡免疫器官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动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超强毒LX株接种2周龄SPF雏鸡,在其法氏囊、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骨髓和哈氏腺中均可检出IBDV抗原的存在和CD4^ 与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改变。在法氏囊中,CD4^ 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滤泡间隙和滤泡皮质,而CD8^ T淋巴细胞则丰在于整个淋巴滤泡和滤泡间隙,并且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D4^ T淋巴细胞,在接种后14d仍未见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或散在,而CD8^ T淋巴细胞则多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和红髓。接种后胸腺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在皮质中减少,但在髓质增多,尤其是CD8^ T淋巴细胞数明显多于CD4^+T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发生中心,尤其是CD8^ T淋巴细胞数比CD4^ T淋巴细胞明显多。骨髓和哈氏腺中也可见CD4^ 和CD8^ T淋巴细胞,而且CD8^ T淋巴细胞更多。在这些淋巴器官中,病毒损伤部位出现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迁入聚集,表明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IBDV超强毒的免疫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L2Z株在BGM-70传代细胞系上培养特性的研究,该毒株在细菌上盲代3代后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并且传代过程中细胞病变稳定地出现,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试验及负染电镜观察研究表明,L2Z株接种BGM-70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特性,并且病毒是在细胞浆中进行复制,该研究报道禽脑脊髓炎病毒能成功地传代细胞系上培养增殖。  相似文献   
6.
ELISA检测鸡传染性囊病抗体方法的研究及应用Ⅱ.北京白鸡IBD抗体消长规律和保护滴度分析张晨生,杨崴崴,侯学苏(北京市兽医实验诊断所,100l0l)范书曦,张方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一)病毒和疫苗:IBDV一BJ8...  相似文献   
7.
北京郊区某猪场,近年来发生一种由诺卡氏菌引起的关节肿病,2日龄仔猪、育成猪以及成年猪均有发生。我们对58头发病仔猪进行了治疗试验,今将试治结果报告如下。病仔猪:北京郊区某猪场饲养的192头仔猪(大约克、杜洛克、北京黑等品种)中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分析了22种饲料原料中α-半乳甘露聚糖(α-GM)、β-半乳甘露聚糖(β-GM)和半乳甘露聚糖(GM)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饲粮豆粕水平与β-甘露聚糖酶(β-MN)对断奶仔猪血清α-GM、β-GM、GM含量,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SLC7A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溶质载体家族38成员2(SLC38A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设计,将24头初始体重接近的健康二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Ⅳ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Ⅰ组饲喂22%豆粕水平饲粮,Ⅱ组饲喂22%豆粕水平并添加0.02%β-MN的饲粮,Ⅲ组饲喂37%豆粕水平饲粮,Ⅳ组饲喂37%豆粕水平并添加0.02%β-MN的饲粮。试验期为30 d。在第30天对24头仔猪进行颈动脉、肠系膜静脉以及肝门静脉采血10 m L,检测血清中α-GM、β-GM和GM含量;对前腔静脉采血10 m L,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取空肠前端和回肠后端,检测SLC7A1、SLC7A11、SLC38A2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Ⅰ组相比,Ⅲ组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回肠SLC7A1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Ⅲ组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α-GM含量,颈动脉血清β-GM含量,肠系膜静脉血清β-GM、GM含量,前腔静脉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断奶仔猪肠系膜静脉血清α-GM含量及肝门静脉血清α-GM和GM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前腔静脉血清葡萄糖、钙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Ⅲ组相比,Ⅳ组断奶仔猪肝门静脉血清GM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SLC7A1、SLC7A11和SLC38A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仔猪平均日采食α-GM的含量升高,可降低仔猪ADFI;肝门静脉、颈动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清α-GM、β-GM和GM含量随饲粮α-GM、β-GM和GM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饲粮α-GM、β-GM和GM含量增加时,添加β-MN可降低肝门静脉血清GM含量,上调空肠SLC7A1、SLC7A11和SLC38A2基因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9.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了禽脑脊髓炎病毒的纯化.将禽脑脊髓炎病毒(AEV)L2Z株、Van Roekel株和1143株分别经卵黄囊接种6日龄SPF鸡胚,接毒后13天,收集脑、消化道及胰腺,用玻璃匀浆器制成10%的组织悬液.组织悬液经3次反复冻融后,以4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而后用氯仿处理,取水相,经冷冻真空浓缩,进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取出含AEV的组分,用PBS稀释后超速离心除去蔗糖,得到提纯的病毒.病毒样品经2%磷钨酸负染,于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的病毒粒子,大小为24~28nm.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感染后SPF鸡免疫器官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IBDV超强毒株LX株接种2周龄SPF雏鸡后,其致病性不同于经典强毒株CJ801株,它主要引起接种鸡全身性炎症反应,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中大量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严重坏死崩解,胸腺皮质严重萎缩、坏死,骨髓中造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增生。在接种后14d法氏囊淋巴滤泡严重萎缩、淋巴细胞排空形成囊腺样结构,未见恢复正常,其它免疫器官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电镜观察,接种后2和4d可见胸腺淋巴细胞胞浆浓集、染色质周边化形成新月形,表现细胞凋亡特征;在法氏囊坏死淋巴细胞胞浆中可见60nm大小呈晶格排列或散在的病毒粒子。研究初步探明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