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3.
离子注入甜菊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75keV的氮和碳离子的不同剂量注入甜菊干种子,以γ射线作对比,研究其M1生物学效应和M2突变。结果表明,离子术能诱发甜菊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离子束对甜菊的M1损伤效应低于γ射线,而诱发的M2突变高于γ射线。碳离子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和M2有益性状突变高于氮离子。离子注入杂交一代丰1×日原和日原×丰2的诱变效应大于济宁种和丰2。  相似文献   
4.
以氮、碳离子注入甜菊种子研究其电导率、pH值及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处理种子的电导卓,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以注入能量75keV与剂量1014最为敏感,氮离子比碳离子对电导率的影响作用更大;离子注入甜菊种子后,pH值均在4.5~5.0之间,碳离子稍高于氮离子,能量与剂量的变化反应不敏感;离子注入后甜菊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有相同趋势,小剂量、低能量促进种子发芽,碳离子比氦离子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QC小组成员针对梅山水道一期工程"真空预压抽真空施工效率低"的问题设立目标值.灵活运用QC工具找出问题症结,用因果关联图分析原因,合理选用PDPC预案及正交试验法,最终提高了真空预压抽真空施工效率,完成了目标值.  相似文献   
6.
N+离子引起的黑麦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朱凤绥  陆挺 《作物学报》1993,19(4):299-303
离子注入黑麦的生物效应,有生理变异,也有遗传变异,经过低能N+离子束辐照,选出黑麦284-2,其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在中期I和终变期,所有细胞均出现一个相邻式互环状四价体或交替式∞状四价体,其比例为1:1,M1代体细胞染色体出现两对染色体畸变,经C分带的带型分析,获得了1R和4R的染色体易位。本文还提出了黑麦284-2  相似文献   
7.
氮离子注入甜菊的细胞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能时氮离子注入甜菊干种子,在M1根尘细胞内可观察到各种可见染色体结构变异及有丝分裂行为异常。随着注入离了的剂量和能量的提高,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呈增加趋势。统计分析显示,离子注入的剂量效应大于能量效应。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与氮离子注入剂量的直线回旭关系不显,但与γ辐照剂量的直线回归关系达显,γ射线对甜菊M1的辐射损伤大于氮离子束。  相似文献   
8.
用氮离子、碳离子不同能量、剂量组合注入4个甜菊品种的干种子中,播种后调查田间植株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不同处理茎叶鲜重与对照比均有提高的趋势,其中以75keV×1015/cm2氮离子注入处理为最佳,地上部鲜重及干重分别比对照高62.3%、54%,而60keV×1014/cm2氮离子注入处理与对照比可促进总叶数及单株叶面积的增加;2)氮、碳离子作用比较结果表明,75keV×1014/cm2与75keV×5×1014/cm2处理碳离子对所有性状的作用均优于氮离子(75keV×5×1014/cm2处理的株高性状除外),而75keV×1015/cm2处理则氮离子作用均优于碳离子(唯有节数两离子作用相当);3)4个参试品种比较结果表明,纯品种各性状表现均一致(济宁、丰2),而两个杂交种某些性状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N^+离子注入的生物效应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离子注入诱变,是一种新型诱变技术。在60~70年代,虽然国外曾用宇宙线的高能重离子辐射,或用人工加速器的高能重离子注入,曾在玉米、鸭跖草、酵母和哺乳动物性染色体上诱发变异,但将离子注入真正应用于生物诱变遗传育种的开拓性研究,还是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1987年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车辆转向系统中出现一种新型线控液压转向系统,这种线控液压转向系统与传统的转型系统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由于线控液压转向系统任然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线控液压转向系统依然存在许多不足。而作为工程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不仅关系着工程车辆动态特性的变化,而且对工程车辆的整体工作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以工程车辆转向系统动态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工程车辆转向系统模型的分析,进而对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提出对比模拟实验,并根据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工程车辆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完善提供借鉴,并为提高工程车辆的动态特性提供积极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