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1篇
  15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1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EIAV在繁殖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节,其中Rev蛋白是病毒编码的转录后调节因子,决定了病毒复制由早期到晚期的过渡,Rev是非结构蛋白,由病毒基因组全长转录产物经多次拼接而成。本研究使用EIAV疫苗毒感染驴巨噬细胞培养物,在病毒增殖早期提取总RNA,反转录后使用EIAV特异引物扩增病毒基因组拼接产物,将扩增产物克隆后经过核苷酸序列分析,通过与基因组全序列的比较,确定了编码Rev蛋白的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物的编码序列和拼接位点。  相似文献   
2.
鸡IL-1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参照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经RT—PCR扩增得到了IBV国内分离株D971约1.3kb的片段,其中包含3a、3b、E及M蛋白基因的完整0RF,并将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国内外部分IBV毒株序列比较表明:D9713a基因与CU—T2、D1466、DE072、M41、GA/99和UK/66的3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3%~89%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7%~91%,其中与CU—T2毒株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83%和77%);3b基因与上述毒株的对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5%~95%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2%~96%,与CU—T2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和96%);E蛋白基因与CU—T2、D1466、DE072、M41、Ark99、H52、Gray、GA/99和UK/6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1%~86%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4%~80%。不同毒株推导的E蛋白C末端表现不同特征,其中D971E蛋白C末端比CU—T2的时应区多9个氨基酸残基,而比本试验选用的其他参考毒株的相应区域短5~7个氨基酸残基。M基因与Cu—T2、DE072、Gray、M41、H120、H52、SD/97/02、LX4及D41的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6%~91%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5%~95%,其中与SD/97/02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1%和95%)。对M蛋白的3个功能区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其N端第1~19位与SD/97/02的同源性最高,达90%,与CU—T2的同源性为80%,而与其他毒株同源性均低于61%;N端第20~100位含有3个跨膜蔬水区,D971与其他参考毒株比较,该部位第20~67位相对保守,其中与SD/97/02的同源性为100%,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在97%以下;在推测的与核衣壳连接的C端,D971与SD/97/02在第101~182位同源性为100%,与疫苗株H52和H120及国内分离株LX4和D41的同源性为97%,而与本试验所选的国外参考毒株同源性在96%以下;在C端第184~219位D971与H52的同源性为100%,与H120和SD/97/02的同源性为97%,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也在96%以下,而且在C末端第220~222及224位与上述国内外参考毒株均不同,国内外各毒株在该4个位点氨基酸为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而D971M蛋白的该区域氨基酸突变为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该突变是否与D971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组织嗜性的变化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上结果表明,D971与SD/97/02亲缘关系较其他毒株为近,但其遗传衍化又与国内使用的疫苗株H52和H120具有一定的联系。从其mRNA3和mRNA4cDNA的序列分析来看,D971又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5.
将鸡Ⅱ型干扰素(ChIFNγ)基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同时插人到鸡痘病毒转移载体中,构建含有这2个基因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SY—ChIFNγS1。采用脂质体法将该质粒转染鸡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过8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能够同时表达鸡Ⅱ型干扰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ChIFNγS1。rFPV—ChIFNγS1接种28日龄的SPF鸡1周后,可以检测到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ELISA抗体,重组病毒接种鸡的CD4^+、CD8^+和γδTCR阳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鸡(P%0.05);免疫4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LX4强毒株攻击,rFPV—ChIFNγS1免疫组仅有1只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1/16),而非免疫对照组则有16只发病(16/16),并有2只出现死亡(2/16),表明rFPV—ChIFNγS1对接种鸡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抗菌肽为一类小分子的,含氨基酸残基少于100个的,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多肽。禽抗菌肽属β-防御素,为防御素的一个亚类。目前,已从鸡、火鸡和驼鸟的血液、鸡与火鸡的上皮细胞、以及企鹅的胃内容物中分离到多种禽β-防御素。这类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抗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囊膜病毒在内的许多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综述了该类抗菌肽的分子特征、抗菌机理与应用前景,以期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鸡胸腺、脾脏、哈德氏腺、外周血液和法氏囊等免疫器官中分离淋巴细胞,应用RT-PCR对这些免疫器官中鸡CD4分子mR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同时,用RT-PCR对鸡脾淋巴细胞CD4分子cDNA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在上述器官中,法氏囊淋巴细胞不表达鸡CD4分子mRNA,其他器官中均有表达。通过序列分析表明,本试验扩增得到的基因为编码鸡CD4分子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检测鸭肠炎病毒弱毒在鸡胚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鸭肠炎病毒(DEV)UL6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以鸭肠炎病毒中国商品化疫苗毒蚀斑纯化株(DEV Clone-03)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出预期516bp的目的片段。将此片段插入克隆载体质粒pMD18-T,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此段序列与参考序列完全一致。用PCR检测DEV Clone-03在鸡胚体内的分布情况显示,接毒死亡鸡胚的尿囊膜、心、肝、脾、肺、肾和肌肉皮肤内均存在病毒。PCR敏感试验表明此方法可以检测到100μL尿囊液中提取的10^-3稀释的病毒DNA,相当于0.2个EID50病毒量的DNA。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禽I型副粘病毒(APMV-1)天鹅分离株sw/CH/LHLJ/120608对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该病毒以105EID50/m L的剂量,采用点眼和滴鼻的方式感染SPF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w/CH/LHLJ/120608分离株感染鸡能够引起30%的发病率和6%的死亡率,并且病毒在感染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中均有广泛的分布。根据对APMV-1实验动物致病性的判定标准,该病毒株对鸡具有中等毒力的致病力特征。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主 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可引起不同日龄的鸡发病,表现出广泛的 组织嗜性和高度的遗传变异性。 S1蛋白作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重要免疫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和病毒 中和抗体,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关S1蛋白的研究不 断地深入,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IBV S1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1 IBV S1蛋白的结构特征 S蛋白包括两种糖多肽S1和S2,分子量约为180~200 KD,Cavanagn 的研究表明,它是由2~3个相同的单体以非共价键连接构成的聚合物,每个单体有两个等 摩尔分子的亚单位S1、S2构成,S1约为90 KD,由520~538个氨基酸组成,S2约 84 KD,由625个氨基酸组成,Cavanagn证实,S蛋白翻译后经过裂解产生S1的 N端和S2的C端,两者之间由二硫键连接,S1在外形成一个泡状结构,S2通过一个小的疏水跨 膜 片段嵌入病毒膜中,形成S1的柄,将S1蛋白锚定在膜上,裂解处的氨基酸序列模式为:- Arg-Arg-X-Arg-Arg-(C)(其中,X为任一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