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猎豹与虎猫杯状病毒的分离及其超变区基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F81细胞从上海某动物园患口腔溃疡的猎豹和虎的唾液病料中分离获得两株杯状病毒,经形态学、理化学、生物学鉴定和病毒核酸超变区基因RT-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证明两株病毒均为猫杯状病毒(FCV),分别命名为FCV/cheetah/Shanghai/02/2002与FCV/tiger/Shanghai/03/2002。人工感染猫可引起体温升高,口腔溃疡,食欲下降等症状。两株病毒的超变区序列520bp长片段问的同源性为99.2%,与国内桂林虎分离株(TFCV9710)的同源性为74.0%,与国外分离株的总体同源性为58.1%,说明不同宿主或同种不同个体间杯状病毒分离株超变区核酸差异十分显著,符合猫杯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病毒的理化特性,从猫三联活疫苗中分离出猫鼻气管炎、猫西洋太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筛选出每种病毒敏感的细胞,并将该3种病毒分别分别在其中传代与扩增;通过电镜观察此3种病毒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部位、分布情况等,并以此对猫3种病毒进行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3.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杯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2月龄以上兔均易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多型性疾病,急性病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慢性病例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因难以治愈而经济损失巨大。魏氏梭菌病是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急性剧烈腹泻和迅速死亡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上述三种疾病是养兔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5,(7):1051-1055
为确定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SH、JL-1、JL-2分离株毒力强弱,将其分别人工接种6~11周龄健康非免疫家猫,分成接种组和对照组。接种前后分别测定各组猫体温、体质量,观察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按照欧洲药典对症状进行计分。于感染后14d麻醉处死,制备病料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家猫感染FCV后总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66.7%;SH、JL-1、JL-2组临床症状平均得分分别为8、4、9,对照组得分为1。病理解剖观察发现,猫感染FCV后,以鼻、眼分泌物增加,口腔溃疡为特征,消化道病变较轻微,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出血,呈明显病理性"肉样变";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肺脏有数量不等的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脱落,伴随少量纤维蛋白渗出和弥漫性肺泡损伤。结果表明,FCV SH、JL-1、JL-2分离株均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以JL-2株的毒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猫杯状病毒形态特征及遗传演化情况,采用F81细胞从患病宠物猫的鼻拭子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命名为SH1。经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符合FCV的形态特征。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和衣壳蛋白基因(ORF2)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株的ORF2序列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4.1%~79.7%和84.5%~90.9%;ORF2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显示,30株FCV毒株形成两大分支,即基因群Ⅰ和Ⅱ,分离株属于基因群Ⅰ;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因群Ⅰ和Ⅱ主要在377、539和557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基因群Ⅰ和Ⅱ分别为N、A、G和K、V、S。研究结果为FCV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技术从FCV的F81细胞培养物中获得了该病毒的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再用一对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其内所需的目的基因将其亚克隆到pET-28a载体,构建pET-FCV表达载体.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为FCV的特异序列.将阳性重组表达质粒转化E. Coli BL-21(DE3)菌,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可与FCV阳性血产生特异性反应,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我国发病猪群中检出了猪博卡病毒、猪输血传播病毒及杯状病毒等,目前已成为养猪业与兽医界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新出现的病毒开展研究工作才起步,是一个新问题,现在写文介绍新病毒感染,不可避免会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敬请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8.
9.
旨在了解上海地区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VP1基因与致病性,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13株FCV,经RT-PCR和测序获得分离株VP1的基因序列,与参考株VP1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演化分析,对2株分离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3株上海地区分离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互间相似性为74.3%~99.8%,与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也较低,符合FCV易突变的特征;进化树分析表明,上海地区FCV流行株主要来自国内北方地区,少数毒株来自国外地区;通过对宿主临床症状、VP1进化树和VS-FCV特征性氨基酸位点进行分析,筛选出7株FCV强毒株;动物致病性试结果验表明,FCV-SH202101株和FCV-SH202113株可导致感染猫发病和死亡,潜伏期为1~2 d,接种后第3天即可检测到排毒,不同年龄段猫的病程不一致,可导致幼猫5 d后死亡,成年猫病程可持续11~18 d,2株分离株在致病性方面均符合VS-FCV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中国FCV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VS-FCV毒株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FCV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hemorrhagic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给养兔业带来巨大损失。在该病检测与防控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兔瘟是对养兔业造成最大危害的一种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其病原体是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1984年该病首次在中国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所有的致病菌株只有一个血清型,RHD导致家兔和野兔的高死亡率,个体感染后多在在48-72h死亡。病理变化为呼吸急促、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瘀血肿大和点状出血以及肝脏点状坏死。虽然细胞培养至今仍未实现,但经过许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还是取得诸多成绩,本文对近几年来有关兔病毒性出血症诊断、疫苗研制方面的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