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3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林业   660篇
农学   231篇
基础科学   272篇
  594篇
综合类   1106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308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我们于1985—1987年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生物量的测定是在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阔叶红松林内进行的。林龄220年,组成8红2椴,林分平均高23.1m,平均直径37.4cm。其中红松平均高27.2m,平均直径45.2cm,密度622株/ha,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工程造价管理角度进行了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阐明如 何科学地控制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4.
杉木林杆材阶段能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多以干物质量作为指标 ,这对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效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把生物量与能量结合起来 ,因为生物量和能流的研究 ,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最主要的一环 ,是研究物质生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关于森林各组织器官的热值和能量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刘世荣等 (1990 )研究了落叶松 (Larixgmelinii)林群落能量积累、分配、固定和转化的规律 ;陶金川等 (1990 )探讨了银鹊树 (Tapisciasinensis)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的现存量 ;张文其等 (1995 )对鹤山…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紫花苜蓿混播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 +紫花苜蓿混播当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测定表明 :植物在生长季节 ,各类群的地上生物量有明显差异 ,地上生物量积累最多的是小麦 ,其次是杂草 ,混播当年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很小。小麦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季节生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 7月下旬 ,紫花苜蓿在 8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群落组成中,莎草和禾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杂类草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则相差较小,特别是在极度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简记为MCMC)模拟的参数贝叶斯估计,对改进的广义帕累托分布(简记为MGPD)模型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该模型得到了地质灾害损失的在险损失值(简记为VaR)和条件损失值(简记为CVaR).以湖南娄底市地质灾害损失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及模型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不仅具有很好的极值数据描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以3个树种健康复叶为试材,研究了叶内光合构件和支撑构件的生物量投资的种内种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曲柳、胡桃楸和黄檗叶轴质量占复叶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18、0.26和0.17,胡桃楸显著大于其它2个树种。跨物种尺度上,复叶大的树种需要更多的叶内支撑结构投资。但物种水平上,水曲柳叶片投资随叶增大而增大,胡桃楸则降低,黄檗基本稳定,表现出与跨物种水平上的叶片投资随叶增大而降低的普遍规律不同。今后需要加深物种水平上叶内生物量分配的异速生长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西北旱区喷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特征与品质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  苏德荣  李宏韬 《草业学报》2018,27(10):54-65
西北旱区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生产的苜蓿干草品质好,产量高。如何根据苜蓿的田间指标估测干草品质参数,对于苜蓿草产品生产销售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品质的影响,并利用生长指标对紫花苜蓿的品质进行预测。试验于2014至2015年于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生态节水试验站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3个灌溉处理:A1灌溉量为100%紫花苜蓿蒸腾蒸散量(ETc),A2,A3的灌溉量分别为A1处理的66%,33%,以及一个不灌溉处理A4。结果表明,苜蓿生长指标如株高(H)和茎叶比(SLR)随生育期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鲜干比(FDR)呈下降趋势;所有生长指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均呈下降趋势。在品质方面,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所有处理的粗蛋白(CP)呈下降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则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灌溉量的降低,NDF与ADF呈下降趋势,而CP则呈上升趋势。各生长指标与品质指标的拟合结果表明,H和SLR均与各品质指标显著线性相关(P<0.001),且H与品质拟合结果相关系数最高(R2>0.900),而FDR则与各品质指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在田间管理较好,长势良好,杂草与病虫害发生较少的情况下,可以用株高对苜蓿干草品质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流动较为微弱,但从长期来看,存在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