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9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657篇
林业   818篇
农学   955篇
基础科学   324篇
  639篇
综合类   3922篇
农作物   586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96篇
园艺   1079篇
植物保护   1118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461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628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产业是宁夏“1+4”特色优势产业,是西吉县所有农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比较效益最高的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由商品薯种植大县向种薯繁育大县的转变,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快速发展。但各类土传性病害的发生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磋商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为了测定筛选出对马铃薯枯萎病和干腐病防治效果好、成本较低药剂,为大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落叶果树冬季进入休眠期,果农田间管理时间长,农事操作方便,而在生产中,不少果农忽视了冬季这个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造成树势衰弱、树形杂乱、病虫害严重。做好落叶果树冬季管理技术措施,对于增强树势,提高翌年果树产量、品质和效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四川主栽的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在常规用药方式基础上辅以微生态制剂,测定其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防控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防控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发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提高葡萄果粒大小和百粒质量,同时增加糖酸比。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康威,对葡萄酸腐病和黑曲霉病的防效最佳,分别达52.3%和42.4%;在传统用药基础上使用绿地康3号,其防效为31.3%和21.9%,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前期使用化学药剂,后期单独使用微生态制剂对酸腐病的防效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不利气象条件频发情况,分析了不利气象条件对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减轻不利气象条件对果树影响的建议和不利气象发生后果园的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苗期夜温对番茄畸形果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试验表明番茄苗期低夜温不仅提高了畸形果发生率,而且也提高了畸形果平均级数和综合指数,并增加了畸形果的类型,同时乱形果在畸形果中所占的比例也增大。试验还认为:引起番茄畸形果大量发生的界限温度在大于6℃和小于12℃的范围内,低温所需时间为幼苗2片子叶充分展开后10~16天,幼苗低温敏感期为2~4片真叶展开期。因此,番茄育苗期间应避免2~4片真叶展开期夜温低于12℃。  相似文献   
6.
对温州市区笔管榕榕果的形成时期、着生部位、结果数量、发育温度、生长特性和果实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进一步开发笔管榕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3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于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的15个随机引物,并优化了RAPD分析的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进行了RAPD分析。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个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菌株和2个P.macadami Z.D.Jiang et P.K.Chi菌株都分别以0.636和0.589的相似系数两两首先聚在一起,而不同的种则只在小于0.54的相似系数范围内聚类,体现了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差异程度;聚类群与寄主植物不具相关性,同种植物上的不同拟茎点霉,即使是分自相同寄生部位也不能聚在一类;支持形态学上将生于柑桔枝和黄皮茎、沙梨叶和果、杨梅叶和枝以及同是生于龙眼叶的共8个拟茎点霉分别鉴定为不同的种,而不支持将P. cytosporella Penz.et Sacc.与P. mangiferae合并为一个种的观点;RAPD技术可作为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无公害绿色果品的生产要求,结合承德山地果园特点,提出了承德山地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当地果品生产.  相似文献   
9.
Monokaryotic strains of Helicobasidium mompa were used as vectors of a mycovirus between various H. mompa isolates to examine the transmissibility of one of the mycoviruses, totivirus (HmTV1–17 virus) in the hypovirulent isolate V17 of H. mompa. The isolates that acquired HmTV1–17 viru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any alteration in the virulence. Twelve dikaryotic isolates of H. mompa, belonging to 11 mycelial compatibility groups (MCGs) and being mycelially incompatible with isolate V17, were used as recipients of HmTV1–17 virus. Two monokaryotic isolates that were mycelially incompatible with isolate V17 and all of the recipients were also used as vectors of HmTV1-17 virus between isolate V17 and the recipients. When isolate V17 and recipients were directly paired on plate media, HmTV1-17 virus was transmitted from isolate V17 into 2 of the 12 recipients (i.e., 2 of the 11 MCGs). Two monokaryotic strains were paired with isolate V17, and the monokaryotic strains that acquired HmTV1-17 virus were then used as new virus donors. When the monokaryotic strains containing HmTV1-17 virus were paired with the 12 recipients, HmTV1-17 virus was transmitted into 7 of the 12 recipients from the monokaryotic strains (i.e., 7 of 11 MCG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d that monokaryotic strains could act as vectors to transmit HmTV1-17 virus into H. mompa isolates. When four of the H. mompa isolates that acquired HmTV1-17 virus were used to inoculate apple rootstock Malus prunifolia, the virulence of all of the isolates was attenuated from that of their parental isolates. Moreover, because the DNA fingerprints of the fungal isolates that acquired HmTV1-17 viru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ir parental isolates, the infection with HmTV1-17 virus is considered the cause of virulence attenuation of H. mompa.  相似文献   
10.
Fusarium oxysporum对苗期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病原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大豆幼苗根部的皮层组织,随着病原菌的侵入和扩展,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发生崩解,根部组织表现红褐色病斑。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和在大豆体内潜育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的影响。侵染时期主要受病原菌侵入前自身所处状态和寄主的影响,侵入后潜育时间的长短则受植株状态的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病原菌的侵入和寄主的抗病性,间接影响着病原菌在大豆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病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