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涟红"原名涟源73-696,1973年由湖南省涟源县园艺场从大叶尾张温州蜜柑品系中选出。通过1973—1976年连续4年的鉴定与评选,于1976年在第八届全国柑桔罐藏品种选育研究协作会上,被评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探索出白马鸡驯养的经验,即:在野生白马鸡适宜生境下建立饲养场,从育雏阶段开始进行人工投食饲养和本地土鸡带领相结合的驯养方式。目前已经完成从子一代到子二代的完整驯养、饲养流程,取得了云南省林业厅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对育雏、亚成体、成体阶段的喂食量、存活情况等作了分析,认为接近原始生境的环境及本地带雏母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4.

设计4种点光源(100 lx320 lx960 lx1 920 lx)光照模式, 以黑暗和面光源(68 lx)模式为对照, 30 min为实验周期, 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仔、幼鱼(5~29日龄)的趋光行为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仔鱼处于平游期(5~8日龄), 点光源光照条件下活动鱼苗的趋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黑暗环境和面光源)(P<0.05), 而且点光源光照条件下活动鱼苗的趋光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并在1 920 lx100 lx320 lx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游期仔鱼的趋光性最为明显, 在设定的4种点光源光照强度中, 100 lx的低强度光照下趋光性最强, 960 lx光照强度下趋光性最弱, 且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华鲟子二代进入沉底期以后, 光照的影响作用明显减弱, 仔鱼基本失去趋光性。研究表明, 中华鲟子二代仔鱼具有平游期趋光性最强、趋弱光和沉底之后基本失去趋光性等行为特点, 这种趋光行为与野生中华鲟仔鱼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后代生态适应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鸭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交后代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对樱桃谷鸭、麻鸭及其杂交一代和用F1作为母本再与父本番鸭属间杂交培育的三元杂交半番鸭(F2)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RAPD可用于有效标记鸭品种之间遗传亲缘关系和杂种优势预测;在所使用的20种随机引物中,5个鸭种共产生76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68条,占总条带数的 74.7%,说明鸭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交一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7.9%,遗传相似度为0.822 7,三元杂交二代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3.1%,遗传相似度为0.826 4。说明三元杂交子二代的杂种优势可以用杂种优势理论中的显形假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日前,由莱州市大华水产有限公司进行的“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公司在2002年以来进行漠斑牙鲆引进与苗种规模化生产研究和漠斑牙鲆养殖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以来开展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4年多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建立了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人工繁育、养殖工艺技术和养殖模式,实现了亲鱼自然产卵,验证了漠斑牙鲆适合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共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漠斑牙鲆子一代亲鱼200尾,繁育子二代苗种94.3万尾,延续了子一代鱼的优良性状。试验养殖,池塘养殖成活率达到90%,每667m^2产量达到276.8kg;工厂化养殖成活率达到95%,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1.7kg;网箱养殖成活率达到86.9%,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0.4kg。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目前成功进行了两次厚颌鲂人工繁殖试验,共获得子二代仔鱼约6万尾,标志着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9.
2010年,我们提出,黑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brnsteini)于繁殖季节可被视为具3个群体,由南至北分别为台湾海峡群体、大舟山群岛群体及中国北方沿海群体。  相似文献   
10.
王恒  危起伟  李伟  刘猛  李雷  杜浩  李罗新 《水产学报》2014,38(7):929-938
为获取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后代的光照偏好及其可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行为改变,通过黑白底质颜色选择、趋光性和最适光照选择实验,并采用个体与群体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5月龄、7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进行了研究。黑白底质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趋光性个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对光亮区(200~2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7月龄对过渡区(20~50 lx)选择较为显著(P0.05);群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均对过渡区(20~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此现象可能与"信号—适应"假说和最适光照范围有关。最适光照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幼鱼对45~135 lx照度区选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7月龄幼鱼较多地选择23~202 lx照度区,表明随着年龄增大,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光照的可接受范围变大。研究表明,中华鲟子二代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最适照度为20~200 lx。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华鲟子二代人工养殖和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