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13篇
水产渔业   209篇
畜牧兽医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提高兰州的人工繁殖水平,完善规模育苗技术,本文对在不同环境和设施条件下开展的兰州人工繁殖情况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网筛孵化优于用棕片孵化;孵化池水温过高,孵出的仔鱼体质较弱,以孵化水温18~19℃为宜,最高不超过20℃;孵化池的水流速不能太急,在保证溶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微流水。  相似文献   
2.
长臀,学名Cranoglanis bouderius bouderius(Richardson),地方名:骨鱼,牯鱼,隶属于形目长臀科长臀属。为珠江水系特产鱼类,个体较大,肉嫩味鲜,脂肪含量高,是上等鱼品,为江河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市场价格在江河鱼类中几乎为最高的,目前价格达140元/kg。  相似文献   
3.
王崇 《饲料研究》2023,(3):56-59
试验旨在分析澜沧江叉尾(Wallago attu)肌肉营养成分。采用生化方法分析叉尾幼鱼和成鱼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评价其营养品质。选取人工繁殖的叉尾幼鱼30尾(体长为11~13 cm,体重为10.12~12.34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选取性成熟的叉尾成鱼9尾(体长为40~45 cm,体重为2 480.56~2 678.80 g),取背部肌肉分成3个混合样本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叉尾幼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成鱼(P<0.05),幼鱼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成鱼(P<0.05)。幼鱼和成鱼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7.68%和62.49%。叉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幼鱼肌肉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高于成鱼,叉尾幼鱼和成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6.75和81.04。在叉尾幼鱼和成鱼的肌肉检测出30种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3.64%和24.22%,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76.36%和75.77%。研究表明,叉尾具有食用价值和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曾桂明 《水产养殖》2010,31(7):35-36
<正>"梅鼠"学名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ostris),属形目,鮠科,鮠属。又名"江团"、"肥沱",因其吻长,口下位,头部很象老鼠头,故闽江沿岸群众称其为"梅鼠"。"梅鼠"为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江河缓流的深水乱石中,不打洞,但有钻缝习性。喜荫畏光,白天不到水面活动,夜晚则分散在水面觅食。行集群生活,受到惊扰迅速散开,但又马上聚集成群。福建省主要产于闽江流域的各大溪河中,生活在江河水域中的"梅鼠",体长在20 cm以下的幼鱼,其  相似文献   
5.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活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肌肉注射感染发现,其对南方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每千克鱼体重0.802 mg;注射后的南方肌肉、心、肝、肾、脾、肠和胃等组织发生了严重组织病理变化,骨骼肌和心肌坏死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严重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6.
用经紫外线照射后遗传失活的黄河精子、刺激性成熟的黄河卵子, 进行雌核发育, 采用冷休克、热休克和秋水仙素浸泡等3种染色体组加倍方法诱导黄河卵进行二倍体雌核发育。实验结果表明: 在人工诱导黄河二倍体雌核发育过程中, 以冷休克处理组的效果最好, 胚胎孵化率达到8. 1%; 其次为秋水仙素处理组, 胚胎孵化率达到6. 3%; 热休克处理组诱导效果较差, 胚胎孵化率仅为4. 0%。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国内科技动态"北南陆海轮养试验"为大菱鲆养殖提供新经验3月3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福州英威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大菱鲆北南陆海轮养试验"项目在福建省连江县通过了现场验收。该项目是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鲆鲽类全雌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共同资助下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淡水鲨鱼学名为苏氏圆腹鲑[Pangasius、sutchi Fowler]。隶属形目,(鱼芒)科、(鱼芒)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目前我国引进的品种有体色红白相间和蓝白相间两种,所以又称红鲨和蓝鲨。该鱼体表光滑无鳞、体型长而侧扁,具脂鳍,为热带鱼类。适温范围为13~36%,生长适宜水温22~36℃,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弱,下限水温为12℃。由于其具有食性杂、  相似文献   
10.
肉食性鱼类的糖代谢——以南方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世建 《水利渔业》2007,27(4):109-111
肉食性鱼类的糖营养和代谢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以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南方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糖种类和添加量对鱼体摄食、消化、排泄、代谢和生长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对于肉食性鱼类同化的食物糖类不能很好转化为脂肪和糖原储存,也不能大量为机体提供代谢能量,但肉食性鱼类可能采取增加代谢耗能的方式消除吸收的非必需糖类,而底物循环为机体增加代谢耗能的基本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