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 (T Pm)是引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菌。对 T Pm的检出及高效疫苗的研制是根除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关键。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是一种皮肤坏死毒素 ,也是一种活性很强的有丝分裂原 ,单独就可引起细胞 DNA的合成及分裂。基于此毒素的特性 ,已经建立了诸如豚鼠皮肤坏死实验、小鼠致死实验、细胞促生长实验、胎牛肺细胞毒性实验、EL ISA及 PCR等方法来检测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随着人们对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活性的研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疫苗也逐渐向更安全、有效的毒素疫苗发展。文章主要对 T Pm的检测方法、毒素生物学活性及疫苗的发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制备的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强毒株C48-1制备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近期保护率相差20%~40%,3个月后相差40%~80%.强毒株C48-1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弱毒株G190E40和B26-T1200,说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上的毒力蛋白可能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4.
试验旨在探索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宿主脾脏组织中引发的免疫应答途径。首先利用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HN01菌株)感染小鼠,建立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之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脾脏转录组数据,并使用COG、KOG、eggNOG、GO、KEGG数据库对测序结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功能注释与分析,同时对于显著富集到关键免疫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软件和KEGG mapper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最后选取关键的10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中筛选出3 380个差异表达基因(P<0.01,log2|FoldChange|≥0.5),其中1 691个基因上调,1 689个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发挥信号转导的功能,其主要参与的生物途径包括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约28个核心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后,其中9个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测序一致,分别是C3、Cd4、Cxcl13、LckGnai1、Grap2、IL-6、Cxcr6及Serping1基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脾脏在抵抗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中参与了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光海红  赵玉军 《中国畜牧兽医》2006,33(8):0004-I0007
某市野生动物园一只年仅3个月的长颈鹿突然发病死亡。死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有背脖反应。剖检发现主要以败血症变化为主。肺部淤血、水肿,出现虾肉样变,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液体;肝脏呈暗褐色,肾脏质脆,结构十分清晰;胃黏膜肿胀充血,也有点状出血点,肠黏膜有出血点;脾脏不肿大。心冠脂肪大面积点状出血,左右心室静脉有出血点。作者采用病料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该病病原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验,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鉴定该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6.
几种动物病原菌对替米考星耐药性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定替米考星对鸡毒支原体、多杀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基础上,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3种病原菌对替米考星的耐药性。结果鸡毒支原体经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多杀巴氏杆菌经7~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经14次传代对替米考星的耐受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替米考星诱导耐药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表现交叉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替米考星较易诱导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兽医临床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猪多杀性巴氏杆菌(EO630株)的菌液生产中,使用不同方式制备的猪胃消化液马丁汤培养基生产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液,菌液菌数差异明显。结果表明用温室消化的猪胃消化液制备的马丁汤培养基有利于提高培养菌数。  相似文献   
8.
赖链霉素多杀性巴氏杆菌SD724菌苗株可在含10~10000μg/mL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繁殖,其世代时间是32min,最高含活菌数可达74亿个/mL;在无链霉素培养基中只能繁殖3代左右。SD724菌苗株对鸡两个免疫剂量注射局部反应小,平均病变面积仅为0.61cm2;免疫后对鸡增重没有影响。对鸡产蛋量影响小,免疫后10d内产蛋率下降2.8%,免疫后20d产蛋率上升1.2%。  相似文献   
9.
用禽巴氏杆菌C48-1(5∶A)禽大肠杆菌O78的原生质体融合二联弱毒株F4的37℃24h马丁肉汤培养物,以3.45×109~6.90×1010CFU/只的4种不同剂量,分别肌肉注射接种5~40日龄粤黄鸡共216只,观察14d,结果表明F4株对20日龄以上的鸡安全性达100%。F4株的培养物肌注鸡体后4h从肝脏分离,如此连续通过粤黄鸡10代的试验表明,F4株的毒力是稳定的。以F4株的培养物3.45×109CFU/只肌注免疫200只20日龄粤黄鸡,免疫后第14天起每隔2周、直至第12周分别以C48-1、O78标准强毒菌的3×LD50剂量攻击;同时分别制备O78菌的超声粉碎抗原、菌体抗原、荚膜多糖抗原,C48-1菌的超声粉碎抗原、热稳定抗原、荚膜多糖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中抗O78、C48-1的ELISA方法;免疫后每隔1周分别检测免疫鸡血清中的O78、C48-1IgG效价,直至免疫后84d。结果表明:F4株免疫后对O78的免疫保护率为14d50%、28d70%、42d65%、56d50%、84d35%,对C48-1的免疫保护率为14d25%、28d40%、42d75%、56d50%、84d30%。免疫鸡血清中抗O78、抗C48-1的IgG消长曲线均与免疫保护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天津地区某些发病鸡场分离的20余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筛选4株(TJ株)作为制苗用菌种,制成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物理性状检验与安全性,免疫性试验,用实验室制备的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TJ株)对大港,静海等发病鸡场进行免疫接种,完全控制了禽霍乱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