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QL和ZZ-11,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94%和86%。为分析该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2个病毒株基因组A节段长度为3 260bp、B节段长度2 827bp。病毒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个病毒基因组A节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强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8.1%和96.9%98.1%和96.9%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0.4%和90.0%90.4%和90.0%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782位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没有KpnⅠ酶切位点,具有弱毒株的序列特点。以上分析结果表明,QL和ZZ-11为IBDV自然重配株,A节段源于超强毒株,而B节段源于弱毒株。  相似文献   

2.
从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QL和ZZ—ll,对4周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94%和86%。为分析该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2个病毒株基因组A节段长度为3260bp、B节段长度2827bp。病毒演化分析结果显示2个病毒基因组A节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强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8.1%和96.9%~98.4%,处在IB—DV超强毒株分支上;而B节段与已发表的弱毒株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9.7%~90.4%和90.0%~90.7%,位于弱毒株分支上。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序列特征氨基酸残基与基序分析表明,QL和ZZ—11两个病毒株的A节段VP2基因的氨基酸残基为222A、249Q、253Q、254G、256I、294I和299S,七肽基序为SWSASGS,均符合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而B节段777~782位核苷酸序列为GGTGCC,没有KpnI酶切位点,具有弱毒株的序列特点。以上分析结果表明,QL和ZZ—11为IBDV自然重配株,A节段源于超强毒株,而B节段源于弱毒株。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囊病病毒青岛分离株VP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隆传染性囊病病毒青岛分离株(IBDV-QD)的VP2 基因及对其高变区序列进行分析,首先根据GenBank上已经发表的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UK661株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的扩增IBDV-QD VP2 基因的引物.以IBDV-QD株基因组为模版,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长约1.5 kb的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GEM-T-Easy载体上.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定,成功获得该分离株VP2基因的重组质粒.将IBDV-QD株VP2基因的高变区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14株IBDV相应序列应用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IBDV-QD与IBDV超强毒株(vvIBDV)关系最近,与标准强毒株、弱毒株、变异株相差较远;并且我国不同地区的vvIBDV存在差异,这为我国传染性囊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步法扩增IBDV上海株全长基因组c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上海株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应用蛋白酶K消化、割胶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dsRNA,应用随机引物合成了cDNA的第一链。参照基因库中相关IBDV毒株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一步扩增出IBDV上海株全长基因组cDNA的A片段和B片段。为了验证获得的A片段和B片段的正确性,以扩增出的A片段为模板,成功扩增出的IBDV的VP2基因,并应用T载体进行了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其与国内外数株IBDV毒株的同源性很高,表明醉建立的扩增IBDV全长基因组cDNA的一步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流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调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流行情况,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法氏囊病料,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20株,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株分离毒株中有19株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与我国IBDV超强毒Gx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在96.7%~99.4%,推导氨基酸同源率在98.2%~100% 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所有分离毒株具有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6.
用RT-PCR方法对山东省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对阳性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设计引物扩增出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谱系分析表明,除WF株外,其他分离株与国内大部分强毒株位于同一个谱系。序列分析表明,LY、QD、BZ、LC、TA、DZ、HZ、JN分离株VP2七肽基序均为S-W-S-A-S-G-S,在第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攻毒试验表明,LY株产生明显IBD病变,死亡率为40%(2/5),为强毒株,结果与序列分析一致。WF株与B87和Gt疫苗株位于同一谱系,VP2分子特征也与Gt弱毒株相同,攻毒试验显示WF株为弱毒株。同源性分析表明,LY、QD、BZ、LC、TA、DZ、HZ、JN与国内分离的强毒株之间VP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3.3%~99.8%,与现行商品疫苗毒株B87和Gt的VP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6.2%和94.5~96.9%;WF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之间VP2氨基酸同源性为95.6%~99.2%,与疫苗株B87和Gt株VP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本文对山东省流行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病毒的基因组学和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研究对了解本病的流行现状,分析病毒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株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IBDVBC6/85株基因组全长e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A节段全长共3260个核苷酸,与IM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7.4%,与其他血清I型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1.2%~97.1%;B节段有2827个核苷酸,与IM株同源性最高为98.6%,与其他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98.6%。通过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BC6/85株有21个特有氨基酸,其中15个位于多聚蛋白VP2—4—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C6/85株与经典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的关系较近,而与超强毒株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从滨州地区某养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初步分离到一株记为HSJ12分离株的IBDV毒株,从该分离株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VP4基因。结果表明,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报道的IBDV VP4序列同源性在95%~99%之间。将VP4基因测序序列与GenBank上报道的23个序列进行系统遗传进化树分析,证实其与ks株同源性最近,而与23-82、OH株同源性最远。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基因组A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使其成为弱毒株IBDV-Gt.从细胞适应毒中提取病毒dsRNA,通过反转录,使用Long-accurate PCR(LA-PCR)用一对引物一步直接扩增IBDV-Gt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方法,得到一约3.30kb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已获得3255bp的A节段全长,对vvIBDV-Gx株和IBDV-Gt株的全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DV-Gt株与国内外数株IBDV弱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江苏地方株的分离及其VP2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PF鸡胚从江苏溧水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法氏囊病毒(IBDV-LS株),该病毒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琼扩试验证明与IBDV标准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应用RT-PCR扩增IBDV VP2基因,测序后并与GenBank中的IBDV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离的IB-DV-LS与国内外超强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4.6%以上,推导氨基酸同源性96.6%,并与超强毒株处于进化树同一分支;说明IBDV-LS属IBDV超强毒株,而亲水区内个别氨基酸的替换,提示该毒株已发生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广东省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分离了8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毒株,运用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8个分离株的ELD50以及其对SPF鸡的致死率。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毒对SPF鸡的致死率均等于或超过60%,属于超强毒。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毒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株均为IBDV超强毒株,同时也说明当前在广东省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毒株类型多为超强毒IBDV。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地方流行毒株在基因组B节段关键序列上的分子进化情况,通过反转录PCR(RT-PCR)技术对6个IBDV不同地方分离株的VP1基因中与病毒致病型相关的一个片段(1 518bp~1 997bp,共480bp)进行扩增,并对所获得的VP1 480bp片段进行核苷酸的序列测定,与IBDV参考株和常用疫苗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6个分离株与参考株在VP1RNA聚合酶基序Ⅵ和基序Ⅶ上均保守,在特征性氨基酸位点上,3个广西分离株QX0604、WZ0704和NN0603与参考的vvIBDV相同,而分离株BH111(广西)、JS17(江苏)和HUN0804(湖南)则既具有vvIBDV的位点特征,又具有经典毒株特征,但不同毒株在不同位点上表现不同;在同源性分析上,JS17、BH111、QX0604、WZ0704和NN0603等5个毒株与参考用vvIBDV毒株的同源性较高,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分别为92.5%~100.0%和97.5%~100.0%,但与2个常用疫苗株和经典毒株的同源性仅分别为87.9%~90.0%和96.2%~96.9%,分离株HUN0804则与经典毒株和2个疫苗株更接近;在遗传进化树上,JS17和BH111等5个分离株与vvIBDV在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更近,而HUN0804则与经典毒株和2个疫苗株在另一个大分支。表明不同分离株在VP1的功能基序上保持保守,但分离株在特征性氨基酸位点上则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分离株与常用疫苗株之间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标准强毒株52-70株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扩增IBDV VP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IBDV超强毒分离株HN01感染发病鸡腔上囊组织中提取的病毒RNA为模板,用RT-PCR扩增出了1.45kb的cDNA产物,将扩增的IBDV HN01株VP2基因克隆于pMD 18-T载体上,获得了pMD18-T-VP2重组质粒。将IBDV HN01株VP2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已发表的其他IBDV毒株VP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绘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HN01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日本超强毒株OKYM、香港超强毒株HK46等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用蛋白酶K法分离提取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毒株Gx及其致弱株Gt的病毒核酸dsRNA,应用随机引物将RNA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用长距离一步法扩增出全长基因B节段,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了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Gx株B节段全长为2 827bp,与超强毒参考株UK661的同源性为88.2%,与强毒参考株Harbin-1株的同源性达96.3%;克隆的Gt株B节段全长为2827bp,与弱毒参考株P2的同源性达99.5%.而Gx株与Gt株B节段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只有89.8%;vvIBDV-Gx、IBDV-Gt株B节段全长的获得将为进一步构建感染性分子克隆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13个地方分离株与3个商品疫苗株的VP1-b基因(756 bp~1 522 bp)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本研究对其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VP1-b基因长度均为767 bp; 13个分离株VP1-b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7 %~100%和72.9%~100%,其中10株超强毒分离株与经典株、弱毒株、疫苗株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4.5%~100%,所有12个超强毒分离株与超强毒参考病毒株的同源性均较低,核苷酸同源性仅为68.2%~79.2%;在遗传进化分析中,所有病毒株被分为3个分支,与相应病毒株的基于IBDV-VP2高变区(vVP2)序列的遗传进化树比较并结合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弱毒株HUN0804之外,其它12个分离株可能均为重组病毒.据此推测,基因重组可能是目前IBDV流行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省某鸡场暴发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的法氏囊病料中分离到 1株致死率高达 70 %的强毒株 (IBDV-ZJ2 0 0 0 )。通过筛选 ,采用效果最理想的蛋白酶 K法从法氏囊中提取病毒基因组 RNA,经 L i Cl纯化后 ,优化各种反应参数和条件 ,建立了 L ong- accurate PCR(L A- PCR)一步直接扩增 IBDV A节段全长 c DNA的方法 ,得到一约 3.2 6 kb的片段。L A- PCR法能快速从病鸡法氏囊和细胞适应毒中扩增 A节段全长 c DNA,为研究各 IBDV毒株 A节段的结构和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牛肠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内蒙古某奶牛场的犊牛粪便样品中分离的一株牛肠道病毒(BEV),命名为BHM26,通过电镜观察显示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病毒粒子在细胞浆中呈结晶状排列,单一病毒粒子呈典型小RNA病毒粒子形态,直径为25nm~30nm,无囊膜;病毒的部分3D蛋白编码区和全长3'UTR区段的1 026bpDNA片段的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表明,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参考病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1.9%~87%,其中与BEV Wye-3A株同源性最高,为87%.分析表明中国BEV分离株与国外参考毒株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天津地区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一株IBDV(命名TJ-hg),应用血清学AGP试验结果可见明显的白色沉淀线;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 IBDV VP2 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TJ-hg株与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达98.8%~99.3%,且高变区中特征性氨基酸的变化与超强毒株完全一致,TJ-hg株在第一亲水区氨基酸Q219P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TJ-hg株属于超强毒株,但又与标准毒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 (RACE)方法测定了我国超强毒株Harbin 1和经典弱毒株CJ80 1的非编码区。在两株病毒基因组A节段中 ,Harbin 1的 5′非编码区包括 10 0个核苷酸 ,CJ80 1包括 96个核苷酸 ;两个毒株B节段的 5′非编码区均含有 111个核苷酸。Harbin 1毒株A节段的 3′非编码区含 95个核苷酸 ,CJ80 1含 94个核苷酸。Harbin 1毒株B片段的 3′非编码区含 79个核苷酸 ,CJ80 1含 82个核苷酸。结构分析表明 :超强毒株Harbin 1与细胞适应株CJ80 1的 5′和 3′端非编码区在一级和二级结构上均存在差异。Harbin 1与欧洲超强毒株的关系最近 ,CJ80 1与欧洲细胞适应株同源性最高。IBDV非编码区结构特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IBDV非编码区的功能 ,阐明其与病毒复制调控和毒力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当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基因型、致病性及其与传统新城疫病毒疫苗株(La Sota等)的核苷酸差异,试验从某发病鸡场病死鸡体内分离到1株疑似NDV毒株,经红细胞凝集试验(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初步确定为鸡源NDV。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 F基因部分片段(登录号:JF950510.1)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F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中NDVF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基因型;通过测定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判断病毒致病性;参照GenBank公布的NDV全基因组序列(登录号:JF950510.1)设计9对引物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结果表明,RT-PCR扩增得到F基因长约500bp,基于F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为基因Ⅶ型NDV;MDT、ICPI和IVPI分别为52.8h、1.675和2.46,表明分离株属于强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全长15 192bp,与传统La Sota株基因组相比,序列多出6个碱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2.8%。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基因Ⅶ型NDV强毒株,且与传统疫苗毒株La Sot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