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研究云南地方鸡种大围山微型鸡与艾维茵肉鸡肌肉营养成分中粗脂肪含量与脂蛋白脂酶(LPL)基因mRNA表达差异,屠宰同批12周龄大围山微型鸡和艾维茵肉鸡各20只,测定肌肉营养成分含量和LPL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粗灰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艾维茵肉鸡,在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艾维茵肉鸡,且胸肌和腿肌中大围山微型鸡LPL基因表达量分别为3.98、5.72,均高于艾维茵肉鸡的3.70、3.54。可见,大围山微型鸡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成分优于艾维茵肉鸡,LPL基因促进脂肪沉积,因此LPL基因可作为影响家禽脂肪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动物内脏中的异常表达与某些疾病相关。应用RT-qPCR技术分别检测2岁~3岁健康公、母新疆驴内脏器官心、脾、肾、肝、小肠、大肠和肺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H-FABP、PLIN1、LPL、HSL、PPARγ和FASN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新疆驴内脏器官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性别对基因的差异表达影响较小;在各组织间,H-FABP基因在心脏、PLIN1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都显著的高于其他组织;LPL、HSL基因在心脏、肾脏的表达量较高;PPARγ基因在脾、肺中表达最高,而FASN基因在心、脾中表达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驴内脏器官有关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1):20-25
比较分析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HSL和PPARγ基因与湘西黄牛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L和PPARγ基因在6,18,30月龄湘西黄牛的肝脏、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L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长依次极显著减少(P0.01),而PPARγ基因正好相反。6月龄时,肝脏中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PPARγ基因皮下脂肪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18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皮下脂肪肝脏≈腹腔脂肪背最长肌; 30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间的表达呈现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量依次为肝脏皮下脂肪腹腔脂肪背最长肌。30月龄的粗脂肪(EE)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P0.05),18月龄和30月龄湘西黄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的(P0.05); 30月龄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较高,但显著低于18月龄的(P0.05)。由此可见,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表达不同,存在月龄和组织差异性,且二者的表达规律呈负相关。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建议湘西黄牛在30月龄左右再屠宰食用,口感及营养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fat-1转基因小鼠对3个脂类代谢关键基因(FASN、PPAR、LPL)的组织表达特性,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ASN、PPAR和LPL在心脏、肝脏、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FASN、PPAR、LPL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心脏、肝脏、骨骼肌的表达情况有很大差异。其中PPAR和LPL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中极显著升高(P0.01),而在心脏、骨骼肌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1或P0.05);FASN基因只在骨骼肌中极显著下降(P0.01),而在心脏和肝脏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说明fat-1基因能够在机体脂类代谢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366-1370
为探讨日粮能量水平对长白猪脂蛋白酯酶基因(lipoprteinlipase,LPL)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用同日出生的90日龄(d)长白猪24头(去势公猪12头和母猪12头),按日粮能量水平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饲喂至180d,统一屠宰取样,采用qRT-PCR方法检测2组长白猪肾周脂肪、肝脏、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LPL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背最长肌中LPL酶活性。结果表明,LPL基因在2组试验猪组织间的表达模式基本相似,在肾周脂肪中的表达量最高,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低;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H组(高能量组)肾周脂肪组织中LPL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组(低能量组)(P0.01),但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中差异不显著(P0.05);H组在150,180d的体质量均显著高于L组(P0.05);同样H组LPL酶活性和背膘厚显著高于L组(P0.05)。结果提示,日粮能量水平可以影响猪LPL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LPL活性,进而影响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揭示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酶(AMPK)基因在北京油鸡(BJY)腿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肌内脂肪(IMF)沉积的中的作用.选择体质量一致的1日龄北京油鸡(BJY)9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饲养于标准鸡舍,饲养过程自由采食和饮水,在相同营养标准和管理条件下饲养至1、56、112日龄进行屠宰,测定腿肌AMPK各亚基基因和脂肪代谢基因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的含量,通过计算2-△△CT值来衡量不同阶段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BJY鸡腿肌AMPKα2和AMPK γ2基因在56日龄的表达量低于1(P>0.05)和112日龄(P<0.05)的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γ、脂肪酸转位酶CD36(FAT/CD36)、脂肪酸合成酶(FAS)、Ca信号受体(CASR)等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AMPKβ1、AMPKβ2和AMPKγ1基因的56日龄表达量高于1(P<0.05)和112日龄(P>0.05)的表达量,与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代谢基因(PPARα、PPARγ、FAT、FAS、CASR)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细胞培养研究表明,前体脂肪细胞经过AMPK激活剂AICAR处理后,细胞脂质蓄积能力和PPARα、PPARγ基因表达有所降低,而经过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后,细胞脂质蓄积能力和PPARα、PPARγ基因表达会增加.这些结果表明AMPK对脂肪细胞的脂质蓄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AMPK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具有一定调控作用,特别是AMPKβ1、AMPKβ2和AMPKγ1基因具有显著的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8.
尼西鸡是云南省特色鸡种,为研究其与商品肉鸡肌肉营养成分及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mRNA表达的差异,选取20周龄尼西鸡和艾维茵肉鸡各20只,进行了肌肉营养成分含量和FAS基因表达量测定及差异分析,同时对粗脂肪含量与FAS基因表达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周龄时尼西鸡胸肌和腿肌中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艾维茵肉鸡(P0.05),粗脂肪、粗蛋白在腿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艾维茵肉鸡(P0.05),在胸肌中虽然高于艾维茵肉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两个品种鸡胸肌与腿肌的粗脂肪含量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且20周龄时尼西鸡胸肌和腿肌中FAS基因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艾维茵肉鸡(P0.05);尼西鸡和艾维茵肉鸡粗脂肪含量与FAS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由此说明尼西鸡肌肉营养成分优于艾维茵肉鸡,且FAS基因可促进脂肪沉积,因此FAS基因可作为影响家鸡脂肪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FAM134B、PPARγ、FAS和HSL基因在绵羊肌肉发育过程中的组织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绵羊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试验选取2、4、5、6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各5只,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测定其IMF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FAM134B、FAS和HSL基因在肌肉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量,并对基因表达量之间及表达量与IMF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2)背最长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上升-下降趋势,6月龄最高(P0.01);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FAS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PPARγ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趋势。HSL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同月龄目的基因表达量在两部位肌肉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关联分析显示,两部位肌肉中FAM134B与FAS表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PARγ、HSL表达量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背最长肌中,FAM134B、FAS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PPARγ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FAM134B、FAS可能会促进IMF的沉积,而PPARγ、HSL对IMF的沉积可能具有抑制作用;FAM134B可能通过刺激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而抑制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来调控IMF的含量。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IMF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PPARγ基因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01-107
取郏县红牛第6和第7肋骨间肌间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分离并培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牛前体脂肪细胞过程中,添加终浓度为1μmol/L的吡格列酮对脂肪细胞进行药物干预,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s actirated receptorγ,PPARγ)基因的表达后,通过MTT检测牛前体脂肪的增殖;油红O提取比色法检测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的分泌;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表达上调后其他参与脂肪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吡格列酮药物干预后,PPAR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PPARγ基因的表达上调后,牛脂肪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分化能力增强;脂肪分化相关基因C/EBPA、SREBP11、FABPA、PLIN1、LPL和IGFBP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GATA2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影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能与肉牛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究绵羊不同部位肌肉MyoG和PID1基因mRNA的发育变化规律,分析MyoG和PID1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2、4、5、6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羔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成年公羊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检测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个部位肌肉MyoG和PID1mRNA表达量,并进一步分析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两个部位肌肉MyoG和PID1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有所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背最长肌MyoG基因表达量5月龄最高(P0.01),PID1基因表达量6月龄最高(P0.05),均呈上升-下降趋势;股二头肌MyoG和PID1基因各月龄之间表达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MyoG基因表达量随着月龄增长呈上升-下降趋势,PID1基因表达量大体呈下降-上升趋势。同月龄MyoG和PID1表达量存在组织差异。相关分析表明,MyoG和PID1表达量与IMF含量呈不同程度正相关。综上,MyoG基因表达对绵羊肌内脂肪的沉积可能有正调控作用,而PID1基因表达可能对肌内脂肪的沉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染料木黄酮对3T3-L1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对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浓度为0、10、50、100、200μmol/L的染料木黄酮处理细胞,测定不同天数3T3-L1细胞相对增殖量、细胞合成脂肪量以及第8天与脂肪合成有关的基因PPARγ、FASN、LPL、ACC、HSL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增殖方面,染料木黄酮能显著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P〈0.05)。随着染料木黄酮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当浓度为200μmol/L时,细胞停止增殖。在分化方面,染料木黄酮能显著减少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合成脂肪的量(P〈0.05)。随着染料木黄酮浓度的增加,细胞分化合成脂肪量减少。染料木黄酮能显著减少3T3-L1细胞与脂肪合成有关的基因PPARγ、FASN、LPL、ACC、HSL的相对表达量(P〈0.05)。在浓度为50μmol/L时,PPARγ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在浓度为200μmol/L时,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在浓度为10μmol/L时,LPL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在浓度为200μmol/L时,AC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在浓度为10μmol/L时,HSL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分析推测,染料木黄酮通过抑制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少脂肪合成量。  相似文献   

13.
选取体重接近的鄂尔多斯细毛羊与昭乌达肉羊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肌肉PRKAG3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背最长肌IMF含量显著高于昭乌达肉羊(P<0.01);鄂尔多斯细毛羊LPL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鄂尔多斯细毛羊的IMF含量呈负相关(-0.44);PRKAG3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昭乌达肉羊的IMF含量呈负相关(-0.42),但差异均不显著;鄂尔多斯细毛羊和昭乌达肉羊背最长肌PRKAG3基因mRNA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鄂尔多斯细毛羊LPL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昭乌达肉羊(P<0.01).  相似文献   

14.
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18月龄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用100μmol/L油酸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研究油酸对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显示,油酸可诱导延边牛前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脂滴形成及甘油三酯浓度增加;成脂相关基因PPARγ、C/EBPα、LPL、FABP4、SCD、CPT1β、SREBP1及PLIN2的表达随处理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PPARγ、C/EBPα、CPT1β、SREBP1、FABP4和PLIN2基因的表达量在分化后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LPL基因的表达先降后升(P<0.05),SCD基因的表达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油酸可促进延边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并对成脂相关基因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双向选育系和对照系雏鸡,饲养至56和120 d时,每个系分别屠宰30只母鸡,测定胸肌和腿肌IMF含量、腹脂重、腹脂率及LPL、H-FABP和A-FABP基因mRNA表达量,比较双选系各性状差异,分析IMF遗传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上选系肌肉IMF含量和肉色亮度值(L^*)显著大于下选系(P〈0.05),胸肉终pH(pHu)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LPL基因在120日龄上选系腹脂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下选系胸肌中H-FABP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上选系(P〈0.05)。结果表明IMF的双向选择是有效的,该双选系可以作为未来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的宝贵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筛选对贵州地方猪脂肪沉积具有影响的相关酶基因,本实验以雄性野猪和雌性柯乐猪的F1代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猪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PPARγ、LPL、ACC、ATGL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方法分析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4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胴体及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的为ACC和PPARγ基因。关联分析得出,背最长肌组织中LPL与PPARγ、ACC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皮下脂肪组织中PPARγ与ACC基因间呈显著正相关;在野柯F1代猪背最长肌组织中PPARγ、LPL基因表达量均与肌肉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在皮下脂肪组织中LPL基因表达量与皮厚间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印证脂肪沉积相关酶基因LPL在柯乐猪×野猪F1代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的肉质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与肉质、脂肪沉积性状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FASN和PPARγ基因表达量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肉品质中pH24h值为5.63~5.81;L24h值为48.43~50.02;b24h值为6.90~7.82;48h滴水损失为3.62~3.99;肌内脂肪为1.59~2.21。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在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背最长肌中,PPARγ和FAS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二者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及肉质性状与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中,高饲料利用效率(High Feed Efficiency,HFE)大白猪的肉色L值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HFE大白猪背最长肌中FASN基因mRNA表达量与L值呈显著正相关,在低饲料利用效率(Low Feed Efficiency,LFE)大白猪背最长肌中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与L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脂滴表面蛋白Perilipin(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对家禽脂肪性状发育的作用,采用定量PCR方法首次测定1、14、28、42、56、70和84 d四川山地乌骨鸡胸肌、肝脏、腹脂和皮脂组织中PLIN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测定各个体活体质量、冠质量、皮脂厚以及肌内脂肪含量.结果,除28和70 d外,在各时间点不同组织间PLIN基因的表达量呈现腹脂>皮脂>胸肌>肝脏的规律,并且PLIN基因在鸡腹脂和皮脂中的表达量随个体日龄的增长明显上升.腹脂中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同皮脂厚的发育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胸肌中PLIN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同肌内脂肪含量的发育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推测PLIN基因在鸡脂肪性状形成中具有极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各6头,分为4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屠宰,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背最长肌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草原红牛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说明PPARγ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而提高牛肉品质,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纯种红安格斯(♂)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纯种夏洛莱(♂)与蒙古牛(♀)杂交后代]等4种杂交肉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后进行屠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背最长肌LPL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肌内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草原红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说明LPL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