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建立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人工发病模型,本试验以天津某发病猪场分离的SS2 Y15293株为研究对象,经腹腔注射感染昆明小鼠,测定其LD50,确定造模感染剂量,通过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测定试验期间各组小鼠体重和采食量的变化及细菌回归等试验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S2 Y15293株致昆明小鼠的LD50为6.7×10~7 CFU/mL。以1个LD50的剂量攻毒,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小鼠主要发病表现为攻菌后24 h出现精神沉郁、被毛逆立、眼睛有分泌物,72~96 h出现头颈歪斜、翻滚、震颤等神经症状,死亡高峰在48~72 h。3次重复试验中,试验组小鼠的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为50%~70%,神经症状小鼠出现比率20%~3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采食量和体重显著下降(P<0.05),临床症状分值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试验组小鼠心脏、肺脏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脑膜炎,脑室出血,充满炎性细胞。细菌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死亡小鼠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均有细菌定植,且形态、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攻毒菌一致。以上结果证实,SS2 Y15293株能感染昆明小鼠并致其发病,感染动物发病规律性强,重复性好,临床症状典型,说明SS2 Y15293株感染昆明小鼠可作为SS2的候选人工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河北昌黎地区某养殖场貉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的貉病料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测序及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CLKp18;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均高达99%。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标准相似度为99%。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在攻毒后6 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无菌取出死亡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及肾脏,划线涂板,均可分离到该菌,表明该分离株感染小鼠后,能侵入到小鼠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肝脏和肺脏病变较为明显,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2.17×10~7 CFU。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及大部分头孢类耐药,但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本研究结果确定了引起本次貉呼吸道症状疾病的致病菌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且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貉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35-1440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_(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_(50)为3.7×10~3 TCID_(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_(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从全国部分猪场采集疑似猪链球菌感染病例脑样品20份进行细菌分离,成功分离到10株细菌,通过猪链球菌及血清类型鉴定,最终确定其中一株为2型猪链球菌。应用猪链球菌7种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方法检测所分离到的2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并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对其致病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2型猪链球菌具备7种毒力因子;动物试验表明SS2能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及脑膜炎;细菌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死亡小鼠的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均有细菌定植,且能分离出攻毒菌。此分离菌株的研究为研制2型猪链球菌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BB130818)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应用1×LD50和100×LD50菌量分别攻毒感染小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并采集以100×LD50剂量攻毒时小鼠的脾脏、肺脏、肝脏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对小鼠的LD50为50.3 cfu/m L;以1×LD50剂量攻毒36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48 h后可从小鼠肝脏、肺脏中检出该菌;以100×LD50剂量攻毒24 h后即可从小鼠心脏、脾脏、肺脏和脑组织中检出该菌,36 h后可从小鼠肝脏中检出该菌;小鼠全身败血性出血,脾脏、肺脏、肝脏均出现病变。说明猪丹毒丝菌安徽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进入小鼠体内的主要增殖器官首先是心脏、脾脏和脑组织,然后到肺脏和肝脏。  相似文献   

6.
貉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河北昌黎地区某养殖场貉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的貉病料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测序及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及药敏试验等。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并将其命名为CLKp18;该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株肺炎克雷伯菌参考株同源性均高达99%。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标准相似度为99%。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在攻毒后6 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无菌取出死亡小鼠的肺脏、肝脏、脾脏及肾脏,划线涂板,均可分离到该菌,表明该分离株感染小鼠后,能侵入到小鼠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肝脏和肺脏病变较为明显,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17×10~7 CFU。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及大部分头孢类耐药,但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敏感。本研究结果确定了引起本次貉呼吸道症状疾病的致病菌为非K1/K2型肺炎克雷伯菌,且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貉肺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河北分离株Z1对哺乳动物小鼠的致病性,试验采用H9N2亚型AIV Z1株感染Balb/c小鼠后,观察小鼠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测量体重、体温、采食量,检测禽流感病毒靶器官肺脏内病毒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应血清抗体水平的情况。结果表明:小鼠感染后表现为采食量和体温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体重减少等明显的临床发病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为肺部严重的淤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渗出。14 d后感染小鼠能产生相应的病毒抗体。H9N2亚型AIV Z1株无需适应就能感染哺乳动物小鼠,说明Balb/c小鼠可作为研究人-禽流感病毒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天津地区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血清型,试验从天津地区某猪场发病猪脑与肺脏中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不同毒力基因型PCR检测、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脑与肺脏中分离出2株链球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生化试验符合链球菌生长特性; PCR检测2株链球菌的毒力血清型,从脑中分离出的链球菌为cps7h型,并携带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溶血素(sly)毒力基因,从肺脏中分离出的细菌未测出血清型;从脑中分离出的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呋辛、新霉素等耐药;致病性试验显示,昆明系小鼠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组织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对分离自天津地区发病猪场的7株猪链球菌3型菌株(Streptococcus suis type 3,SS 3)进行致病性和耐药特性研究。应用剂量为1.0×10~7、1.0×10~8和1.0×10~9 CFU/只的细菌对小鼠进行致病力研究,用PCR方法检测7株SS 3型菌株的毒力基因mrp、ef、sly、gdh、gapdh、fbps和orf2,并对这7株SS 3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剂量为1.0×10~9和1.0×10~8 CFU/只时分别有6和3株SS 3型菌株可使小鼠100.0%(5/5)发病死亡,接种剂量1.0×10~7 CFU时仍有1株SS 3型菌株可使80.0%(4/5)小鼠发病死亡,这7株SS 3型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依次为R15056R15042=S15030Y12024=Y09011Y13125Y13164。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共有3种毒力基因型,R12024、Y13164、R15042和S15030株为gdh、gapdh、fbps和orf2毒力基因阳性,Y13125和R15056株为sly、gdh、gapdh、fbps和orf2毒力基因阳性,Y09011株为gdh、fbps和orf2毒力基因阳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7株SS 3型对头孢喹肟相对最敏感,其次为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但对强力霉素100.0%耐药,且所有菌株均呈现3重以上的耐药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天津地区SS 3型流行特点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为天津地区SS 3型菌株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对昆明系(KM)小鼠的致病性,同时探索建立HPS的KM小鼠感染模型,应用血清4型(SD-05、ZC-7、ND-21)、5型(BD-1、HB-08、PZ-26)菌株对KM小鼠进行毒力测定,然后以2种血清型最适菌株的最适剂量,腹腔注射KM小鼠开展攻毒试验,观察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以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血清4型SD-05株、血清5型HB-08株毒力较强,对KM小鼠最适接种剂量分别为1.2×10~9及1.175×10~9 CFU;攻毒后小鼠出现颤抖、萎靡厌食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肺脏出血、胸腔积液等病理变化,并在小鼠组织器官中成功分离出HPS菌株。结果表明,HPS血清4型、5型菌株对KM小鼠存在较强致病性,且初步认定KM小鼠可作为HPS感染动物模型。本研究为HPS致病性研究及小鼠感染模型建立奠定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甘草多糖对副猪嗜血杆菌在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利用平板计数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分析甘草多糖在体外对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速度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然后将100 LD_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小鼠,观察甘草多糖对小鼠的保护力。最后将0.01 LD_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小鼠,迫杀小鼠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在脾脏、肝脏、肺脏和心血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低浓度时(10μg/m L、20μg/m L和50μg/m L),甘草多糖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12(HS1075)的生长速度和生物被膜形成呈逐渐促进趋势,但高浓度时(100μg/m L和200μg/m L),生长速度与50μg/m L相比并无明显区别,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对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猪嗜血杆菌口服感染小鼠的LD_50为2.00×10~7 cfu。高剂量(100 mg/kg)甘草多糖对于100 LD_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提供60%的保护力。0.01 LD_50副猪嗜血杆菌攻毒小鼠,随着甘草多糖浓度增加小鼠脾脏、肝脏、肺脏和心血的细菌量逐渐减少。结果表明,在体内甘草多糖可以提高小鼠抵抗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对甘草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21,(1)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安徽分离株的毒力特征,研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对13株PRV安徽分离株(代号为AH1601~AH1604、AH1701~AH1704、AH1801~AH1805)进行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各组织脏器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13株PRV对小鼠的LD_(50)在10~(2.569)~10~(5.167)TCID50之间,其中AH1802和AH1803的LD_(50)最低,分别为10~(2.569)TCID50和10~(2.833)TCID50。病理剖检可见攻毒小鼠的肝、脾、肺、肾、脑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肿大,对照组无异常;病理组织HE检查13株PRV引起小鼠各组织脏器的病变存在差异,以AH1802和AH1803引起的病变最为严重。13株PRV安徽分离株在小鼠各组织脏器中的病毒载量存在差异,其中AH1802和AH1803在脑、肝脏、脾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11株(P0.05),AH1802和AH1703在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11株(P0.05),AH1601在肾脏中的病毒载量最高,AH1703、AH1704和AH1804在脑和肺脏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肝脏、脾脏和肾脏。结果表明,13株PRV安徽分离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各毒株之间对小鼠的致病力呈现不同。此研究丰富了安徽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资料,为深入研究PRV安徽分离株的抗原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辽宁省猪链球菌流行菌株主要血清型毒力因子分布特征及致病性,依据猪链球菌属保守基因及血清型特异性基因,从辽宁地区采集猪链球菌疑似病例肺脏、肝脾、脑、关节液等样品进行猪链球菌及其血清类型鉴定;应用猪链球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方法,检测所分离到的不同血清类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并应用小鼠攻毒试验和病理学技术对其致病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从辽宁地区采集的72个样品中共分离到23株猪链球菌,主要血清型有1,2,7型,其中SS1型4株,SS2型2株,SS7型5株。其余12株未确定血清型。SS1、SS2、SS7型阳性率分别为17.39%,8.69%,30.43%。毒力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上述6种毒力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00%,66.6%,25%,16.7%,75.0%,58.3%,其中SS2均具备6种毒力因子,SS1、SS7和血清型阴性株猪链球菌均具有部分毒力因子,与SS2的差异毒力因子为epf。SS2可引起小鼠的急性败血症以及脑膜炎,SS1、SS7均可引起小鼠发病,但各器官的损伤则较轻。SS1、SS2、SS7脑内接种均可引起小鼠脑膜炎,炎症反应SS2最重,SS1次之,SS7最轻。  相似文献   

14.
20只清洁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n=10),试验组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107/86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注菌5 d后处死全部小鼠。小鼠攻菌后6h开始出现临床症状,24h试验组小鼠表现为后肢麻痹、偏瘫,眼睑、前额等部位水肿。对试验组小鼠进行剖检发现胃壁、肠系膜等多处水肿。试验结果表明,小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107/86成功复制仔猪水肿病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弓形虫△Ku80株感染对小鼠生长发育与致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昆明小鼠,雌性各半,对其感染不同剂量的弓形虫△Ku80株,每天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重和死亡情况记录以及器官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感染弓形虫△Ku80株的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鼠的生长受到影响,且虫体的感染量越高,小鼠体重下降得越早,并提前死亡;结合剖检变化和器官指数分析,弓形虫△Ku80株感染对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有显著损伤。说明感染弓形虫△Ku80株能够导致小鼠体重下降,出现胃寒症状,随着虫体感染量的增加可提高小鼠死亡速度,并造成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眼观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对昆明系(KM)小鼠的致病性,使用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分别对昆明小鼠进行毒力测定,观察临床和剖检症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典型菌落进行形态、生化特性以及PCR鉴定。毒力测定结果显示CVCC55001对于昆明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9 CFU,CVCC55002对于昆明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11 CFU。感染羊链球菌死亡小鼠主要剖检症状为肝脏出血、肠道液化性坏死、脾脏肿大,病理变化为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肠道黏膜层广泛自溶、脾脏组织广泛坏死出血。本研究建立了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的昆明小鼠攻毒感染模型,确定了最小致死剂量,对羊链球菌感染和致病性研究展开初步探索,为疫苗研究及评价提供了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松萝酸粗提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00只健康的体质量为(19.67±1.38)g昆明小鼠,按Bliss法进行预试验和正式试验,分别找出各样品LD_(100)值(绝对致死量)、LD_0值(最大耐受剂量)、r值、LD_(50)(半数致死量)及LD_(50)的95%可信限。松萝酸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LD_0和LD_(100)结果分别为50和150 mg/kg,LD_(50)结果为79.32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72.78~86.46 mg/kg。解剖观察结果为高剂量的松萝酸可使雌雄小鼠心脏表面出现白点、肝发黄和肾发青,且所有上述脏器出现肿大,甚至出现小面积水泡。精神状态表现为低剂量松萝酸组小鼠精神明朗、被毛光滑、呼吸平缓、活泼及食欲正常;高剂量精神极度萎靡、耸毛、呼吸急促、卷缩不动和基本上不吃不喝,临死前出现全身抽搐,四肢呈游泳状,而后死亡。从临床试验得知,剂量为50.00 mg/kg时,在试验期内小鼠无死亡现象,1 h后未死亡小鼠症状逐渐减轻,而后基本恢复正常,开始正常进食和饮水。以上试验结果说明,松萝酸为低毒化合物,高剂量的松萝酸对小鼠肝、心脏、肾和肺有一定的损伤,但持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2018年3月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发病猪的病原,本研究对发病猪进行采样和细菌分离,并对细菌进行了PCR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小鼠致病力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场4份发病猪组织中分离到猪链球菌2型(SS2)、猪链球菌9型(SS9)菌株各2株,MLST分析显示分离的SS2菌株属于ST7,SS9菌株属于ST243,SS2、SS9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表现型分别为mrp^+epf^+sly^+orf2^+sao^+fbps^+gdh^+和mrp^-epf^-sly^-orf2^+sao^-fbps^+gdh^+。动物试验显示其中3株猪链球菌分离菌株对BALB/c小鼠有较强致病力。研究结果为该养殖场猪链球菌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一株引起水貂发病的致病菌,本研究从患病水貂肺脏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分别对该分离株进行形态、生化和培养特性研究;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型鉴定;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G型水貂源绿脓杆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绿脓杆菌相应序列同源性为99.16%;分离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17×10~6CFU,对水貂的LD_(50)为1.5×10~8CFU。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新疆部分地区E.coli O157∶H7的感染情况和菌株致病性,从新疆阿克苏、伊犁、塔城3个地区的牛场采集新鲜粪样564份,对E.coli O157∶H7进行分离与鉴定。利用E.coli营养肉汤(EC肉汤)对样品进行增菌后,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平板选择性培养,再经过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培养基(MUG)的筛选,对疑似菌株进行生化和PCR鉴定,并将分离鉴定到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显示,从伊犁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2株E.coli O157∶H7(Y166和Y226),其检出率为0.88%;小鼠攻毒试验中,Y166和Y226试验组小鼠在48h内全部死亡,具有一定致病性;从阿克苏、塔城所采样品中未分离到E.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