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技术措施控制杂色鲍暴发性流行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色鲍 (Haliotisdiversicolor)鲍苗体长 18.12~ 2 3.82mm ,体重 0 .98~ 2 .5 6g ,在 5种模式下进行养殖 ,即 :1)养殖用海水以不同方式进行前处理 ;2 )以 2 4h不同补水倍数 ;3)不同“倒池”次数 ;4 )不同投喂次数投喂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5 )不同产地、相同规格的鲍苗比较养殖。模式 1)~ 4 )养殖周期均为 6个月 ,鲍苗取自广东陆丰 ;模式 5 )养殖周期为 1个月 ,鲍苗分别取自福建东山、广东汕尾及广东陆丰的养鲍场。结果显示 ,直接抽取海水的养殖池 2 4h内有机沉积物含量分别为单过滤海水池和双重过滤海水池的 4 .9和 5 .1倍 ,而不同处理海水养殖池中有机沉积物与鲍苗的成活率呈密切相关 ;2 4h内的补水量对水体理化因子及杂色鲍成活率影响极显著 ,未换水组的氨氮含量、弧菌数分别为“5倍补水组”的 1.3和 6 .9倍 ,而死亡率则为后者的 2 1.7倍 ;未“倒池”组单位面积的有机沉积物分别为倒池 1、2、3次的 1.2、3.5和 3.6倍 ,氨氮含量分别为 1.73、2 .3和 3.5倍 ,弧菌数量比实验组要大 2~ 4个数量级 ;投喂方式、次数及停喂对水质影响十分明显 ,“3d投喂 1次 +停喂 1次”组的成活率高于其他组 (x2 >x20 .0 5,P <0 .0 5 ) ,水体中的氨氮比其他各组减少 14 9%~ 4 6 2 % ,而弧菌量减少 1  相似文献   

2.
袁文飞 《河北渔业》2007,(7):26-26,59
1 鱼、鸭、猪立体养殖 粗养鱼塘,单产2 250kg/hm2.采取鱼、鸭、猪综合养殖,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一塘鱼(面积1hm2)、一棚鸭(1 000~1 500只)、一栏猪(肉猪15头)的养殖模式,可增产4~5倍,纯收入可增加50%.  相似文献   

3.
低龄中华鲟外科手术性别鉴定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 5 1尾人工养殖 1.5~ 5 .6年龄、体重 2 .6~ 35 .5kg的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通过腹腔外科手术检查性腺并取得性腺组织材料。 5~ 5 .6年龄 (体重 18~ 35 .5kg)的中华鲟性腺都能通过肉眼分辩雌雄 ,是进行性别鉴定的较佳时期。手术时 ,水温 14 .3~ 30℃、切口位于腹中线或偏离腹中线 1~ 4cm、切口长 4~ 5 .5cm(体重 2 .6~ 9.7kg)或 3.8~ 7.5cm(13.5~ 35 .5kg)、切口采用医用丝线行交叉缝合或一针一结缝合、出池后的全程操作时间 2 0~ 30min ,可较圆满完成性腺检查和性腺组织取材 ,94 .1% (4 8/5 1)的受试鱼存活 ,伤口在 15~ 4 0d天愈合 ,缝合线自行消失。水温高、切口短、采用一针一结缝合均能加快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4.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又名南方鲆,隶属于蝶形目,鲆科,牙鲆属.该鱼具有广盐和广温两大特点,盐度0~60‰,水温5~35℃可存活,生长最适盐度为5~25‰、水温25~32℃,同龄的雌性大于雄性.  相似文献   

5.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1788),英文名为Starry Flounder(繁星鲽),又称星突江鲽,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川鲽属(Platichthys)。俗称珍珠鲽、黄金鲽、鹰斑鲽、江鲽、棘鲽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冷温性大型鲽类,与圆斑星鲽、条斑星鲽齐名。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快,一般放养全长5cm的苗种,养殖10个月体重可达到600~800g,养殖18~20个月体重可达2000g。现是日本最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1.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2,21(5):43-46
(接上期 )5 生活习性5 1 水温 南美白对虾的适应水温为 1 3~ 40℃ ,生长的最适水温为 2 3~ 3 0℃ ;水温低于 1 6℃时 ,基本停食 ,长期低于 1 3℃出现昏迷 ,低于 7~ 9℃死亡。个体越小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弱。水温升到 41℃时 ,体长小于 4cm的个体 1 2h死亡 ,大于 4cm的个体 ,1 2h仅部分死亡。5 2 盐度 适应盐度为 2~ 3 4,最适生长盐度为 1 0~2 0 ,与中国对虾 (1 0~ 2 0 )相似 ,而低于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 (2 0~ 2 5 ) [18] ;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 ,可在盐度 2的淡水中生长 ,但口味略有下降 ,所以 ,在收虾前 1~ 2周 ,应…  相似文献   

7.
大鹏澳网箱养殖区底质硫化物分布、变化和污染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居利 《水产学报》2003,27(6):570-574
为进一步了解粤东海水网箱渔场硫化物污染特征,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底质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底质硫化物含量(mg·kg~(-1),干重)在网箱区内(为344~949,平均624)远高于网箱区外(为142~278,平均212),春夏季(平均694)显著高于秋冬季(平均554)(P<0.02)。研究海域底质硫化物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正相关(r+0.704,P<0.05),其中夏季相关最显著(r=0.818,P<0.02)。硫化物平均污染指数1.57,老化风险级别为4级,说明沉积环境已达到重污染,已面临很大的老化风险。  相似文献   

8.
徐亚超  翟林香 《水产科学》2004,23(11):33-34
河蟹(Eriocheirsinensis)可进行稻田养殖,既收获稻谷,又促进农业增效,是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笔者于2003年6月11日将4 5万尾平均规格5~6g/尾的河蟹放入3 73hm2的试验稻田中饲养,平均放养密度1 2万尾/hm2;经过3个多月的饲养,收获河蟹2015 7kg,平均规格达55~60g/尾,成活率8  相似文献   

9.
笋壳鱼学名云斑尖塘鳢(Cxyeleotrismarmoratus),属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尖塘鳢属,体形似笋壳,故名。原产于东南亚,最大个体5~6千克,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名贵的淡水鱼品种。笋壳鱼生活在有微流水的沙泥底层和草丛中,喜穴居、性温顺、不善跳、耐低氧。适温15~35℃,最适温25~30℃,10℃以下死亡;能在pH为5的酸性水体和盐度为10‰的咸淡水中生长,二龄性成熟,4~11月为生殖期。幼鱼以水中微生物为饵,成鱼捕食小鱼虾,耐饥能力强,一次饱餐可以多天不食,人工养殖可驯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在我国南方有越冬设施的地方都可以养殖。广东省珠海市斗门…  相似文献   

10.
乌苏里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乌苏里江捕获野生唇(鱼骨)(Hemibarbus labo)亲鱼150余尾,经人工繁殖获得鱼苗,饲养于池塘中,研究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性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野生亲鱼及其F1在池塘中饲养下,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繁殖季节(5-6月)雌、雄亲鱼会出现明显的副性征,注射催产激素HCG、LRH-A2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水温22~26℃时,药物的效应时间在17~22 h,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55%、68.95%、92.5%和5.75%.唇(鱼骨)的卵为圆形、灰白色或淡绿色,遇水后产生较强的黏性,吸水膨胀卵径为(2.32±0.12)mm(n=50),体质量400~900 g的雌性亲鱼绝对怀卵量为(3.19±0.85)×104粒(n=15).水温22~24℃时,从卵授精到仔鱼孵出需要积温69.43℃·d,到仔鱼平游摄食需要积温139.25℃·d,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1±0.3)mm,平游时全长达到(8.9±0.4)mm.在哈尔滨地区人工池塘养殖唇(鱼骨),1+龄鱼体质量为(17.20±2.46)g,2+龄鱼为(89.84±9.30)g,3+龄鱼为(234.94±25.94)g,4+龄鱼为(371.57±64.65)g;雄性3+、雌性4+有部分个体性腺成熟,5+龄时多数个体可发育至性成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可初步解决苗种来源和池塘养殖问题,并为野生资源的增殖和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地池塘4种养殖模式的鱼产量及负荷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氯化物型盐碱地池塘中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鲤、草鱼、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等 4种鱼类混养模式的鱼产量、负荷力和搭配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4种养殖模式中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都随其本身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鲢、鳙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则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以淡水白鲳最快 ,草鱼生长最慢 ;吃食性鱼类的净产量为鲤模式 (CC) >罗非鱼模式 (TH) >淡水白鲳模式 (FP) >草鱼模式 (GC) ,混养的鲢在各种模式中的产量顺序为CC >GC >TH >FP ,鳙为CC >GC >FP >TH。CC、GC、TH、FP模式的总净产量分别为 4 .0 2~ 6 .5 5、3.0 5~ 5 .2 6、3.4 5~ 5 .86、2 .99~ 5 .34g/ (m2 ·d) ;FP、CC、TH、GC模式的负荷力分别为 0 .6 0 4、0 .4 92、0 .4 37和 0 .4 30kg/m2 。  相似文献   

12.
将330日龄的大规格[平均体长(24.4±2.1) cm、平均体质量(93±5.3) g]、小规格[平均体长(18.2±1.1) cm、平均体质量(34±2.5) g]半滑舌鳎分别饲养在2个4 m^3水槽中;550日龄后,置于4个4 m^3水槽内培育,密度为15~30尾/m^2;900日龄后置于4个30 m^3水泥池内培育,密度为3~8尾/m^2。每2~3个月测量1次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不同规格半滑舌鳎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3年的养殖试验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两个群体的生长差异变大,大、小规格群体的平均体长比值由1.3增至1.6,平均体质量比值由2.7增至5.3,大规格群体(全长51.3~66.4 cm)中95%以上为雌性;半滑舌鳎的快速生长期为698~1081日龄阶段,适宜生长水温为14.6~26.9℃。本试验结果将为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邹新群 《淡水渔业》2001,31(3):33-34
青蛙通常指的是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等蛙类 ,为我国最常见的蛙种。人工养殖青蛙技术简单、繁殖系数高、经济收益大 ,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 ,同时又能解决市场急需与生态短缺两者之间的矛盾。现将青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蛙池的建造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成蛙池。一般宜选既潮湿又温暖的地方 ,以长方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 4m× 6m为一单池 ,池壁最好抹上水泥 ,池底仍留泥土 ;庭院小池一般 1m× ( 1 5~ 2m)为宜 ,池深一般 1m ,水深 2 0~ 50cm ,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 ,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 4 0只成蛙。青蛙…  相似文献   

14.
池养大海马的摄食_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军仪 《水产学报》2002,26(1):61-66
对大海马 (平均体长 92 .82± 2 .0 5 2 6mm ,平均体重 6 .6 9± 0 .4 5 70g)在养殖条件下 (放养密度为 2 0 0ind·m-3 ,溶解氧保持在 5 .5mg·L-1以上 ,生物耗氧量低于 3mg·L-1,pH值 7.5~ 8.2 ,透明度 5 0~ 85cm ,盐度 15 .2~ 2 6 .5 )的摄食、生长和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系统取样 ,测量海马的全长、体重和消化道内食物重量 ,计算其增长速度、摄食率、消化道排空率、生态转换效率等数值 ,发现大海马的摄食每天有两个摄食高峰 ,即 12 :0 0和 18:0 0 ,晚上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大海马的日摄食量为 16 .6 342± 0 .782 0g·(10 0g) -1,日摄食率为 1177.2 5cal·ind-1,排空率 0 .14 4 4g·(10 0g) -1·h-1,食物转换效率 2 0 .0 4 % ,能量转换效率 31.4 2 %。体长日平均增长速度和日均增长率分别为 1.176 6mm和 1.2 7% ;体重日平均增重速度和日均增重率分别为0 .182 0g和 2 .2 7%。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摄食率与体重及温度的相关关系 ,得出下列关系式 :C =6 .75 4 4+0 .30 14T +0 .2 190W (F =83.5 96 3,F0 .0 1=18.0 0 ,F >F0 .0 1)。  相似文献   

15.
鲈-中国对虾-罗非鱼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 5~ 10月在 1.7hm2 池塘中设 6个 5.0m× 5.0m× 2 .0m陆基围隔 ,研究了鲈 (Lateolabraxjaponicus)、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和台湾红罗非鱼 (Oreochromismossambicus×O .niloticus)投饵混养的养殖模式。鲈和罗非鱼放养在围隔内的浮式网箱中 ,对虾散放在围隔中 ;鲈在围隔中设 3个放养密度 ,分别为 0 .76、1.52和 2 .2 8尾 /m2 ;对虾 ( 2 .2 8尾 /m2 )和罗非鱼 ( 0 .2 4尾 /m2 )均为单一密度 ,每个处理 2个重复。给鲈投喂冻杂鱼 ,对虾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鲈出塘体重 ( 2 14.2~ 34 8.3g)和成活率 ( 2 6.3%~ 10 0 .0 % )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净产量为 174 3.3~ 2 4 68.7kg/hm2 ,生产力为 3.2 6g/d·m2 ,负荷力 2 50 0~2 80 0kg/hm2 。鲈的密度为 1.52尾 /m2 时 ,对虾的出塘体长 ( 10 .2 5cm )、产量 ( 58.35kg/hm2 )和成活率( 17.55% )最高 ,生产力为 0 .4 3g/d·m2 。鲈的适宜放养密度为 38尾 /m2 ,与对虾和罗非鱼的适宜数量比为 1∶( 3~ 4 )∶0 .2 4。还讨论了 3种生物调节水质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材料与方法调查船为“中水 4号”(主机 1 0 2 9.7kW ) ,调查海域为39°~ 45°N、1 6 0°~ 1 70°E ,时间为 1 997年 6~ 7月。水下灯装置为日本株式会社拓洋理研SWSY -H&M ,主要包括集中控制盘 (CAP - 4HM )、MC盘 (MCN - 4HM )、卷扬机 (TR -2 0 5WB)、稳压器 (TS - 2 2 0MD)、水下电缆 (长 30 0m)、卤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各 2只 ,2 2 0V ,5kW/只 )等。钓机为MY - 2D电脑集控型 ,共 40台。中午 1 2 :0 0以后 ,柔钓船开始寻找渔场 ,找到后抛锚 ,待船稳定即放水下灯进行诱集 ,并使用探鱼仪测量水…  相似文献   

17.
笼具形状对选育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以海南三亚亲贝(♀)×广东徐闻亲贝(♂)构建的第一代选育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群体为材料,研究长方形、圆柱形和半球形笼具形状在不同水深对合浦珠母贝幼贝(平均壳长1.4 c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方形笼具在4 m水深时,幼贝的壳高和体重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55%和6.44%,显著高于其它水层(P<0.01);半球形笼具在3 m水深时,幼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分别为22.55%和5.40%,与其它水深的差异极显著(P<0.01);圆柱形笼具在6 m水深时,壳高和体重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22.46%和5.37%,显著高于3、5、7 m水深组(P<0.01),而与其余深度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圆柱形笼具的高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也有影响,在3 m水层20 cm高的圆柱形笼具中贝壳高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大(增长率分别为24.70%和6.20%),与5、10、15 cm高度组差异显著(P<0.05);而长方形笼具虽然10 cm高的笼具较好,但与其它各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合浦珠母贝在3~4 m水层用半径11.5 cm、高20 cm的圆柱形笼具或20 cm(长)×12 cm(宽)×10 cm(高)的长方形笼具养殖效果较好。但在制作成本方面,圆柱形笼具的成本低于长方形笼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适宜的养殖密度,设置55、65、75、85、95尾/m2等5种养殖密度(分别标记为A1、A2、A3、A4、A5组),进行了63 d的大口黑鲈养殖试验,通过测定和分析试验鱼的体质量日增长率、体长日增长率、饲料系数、体质量均匀度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评价不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和主要养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次低密度的A2组(65尾/m2)至密度最高的A5组(95尾/m2),试验鱼的体长日增长率基本上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而下降,最高的A2组比A3、A4和A5组分别高了31.6%、82.9%和92.3%,并且差异显著(P<0.05);(2)从A2组至A5组,试验鱼的体质量日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而下降;(3)A2组的饲料系数比A1、A3、A4和A5组分别降低了16.7%、28.6%、55.4%和56.9%;(4)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均匀度均在A2组达到最高。基于生长性能及养殖效能的综合评价,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成鱼养殖阶段较适宜的养殖密度为65尾/m2。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中国大獭蛤(Lutraria maxima)遗传多样性现状,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分析了北海、涠洲岛、湛江、厦门、福州大獭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基于Cytb和D-Loop序列获得的单倍型数分别为73和27,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4 5±0.030 3/0.002 3±0.001 4、0.445 6±0.049 8/0.001 4±0.001 3。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结果显示,99.68%(Cytb)和10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内,0.32%(Cytb)和-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 8~0.002 9(Cytb)和0.000 8~0.002 0(D-Loop),群体间分化指数F_(st)值分别为-0.008 0~0.010 1(Cytb)和-0.014 3~-0.007 2(D-Loop),且均无显著分化(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_S值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这些都表明大獭蛤种群在近期经历过扩张现象,扩张时间约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为1.3×10~4~6.6×10~4年。上述结果表明,大獭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的特征,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研究可为中国东、南海沿岸地区大獭蛤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基础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0.
吴意孙 《内陆水产》2006,31(12):7-8
1改善养殖设施(1)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水深适度(商品鱼池2 m~2.5 m、鱼种池1.5 m~1.8 m)溶氧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2)饵料优质。源广易取,营养全面,加工精细,主养草鱼应配25%~30%饲料地,冬种黑麦草,夏种苏丹草、狼尾草或鱼竿草。(3)阳光充足,土质良好,保水性强。(4)交通运输方便,产、供、销顺畅。(5)供电正常、增氧、排灌,加工设备齐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