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污染情况,在4个不同地区采集肉鸡样品中沙门菌的总检出率为10.8%;385份样品中弯曲杆菌的总检出率为18.2%;沙门菌流行的血清型有肠炎、汤卜逊、拉古什、菲尔摩雷、山道,其中肠炎是优势血清型;沙门菌耐药率为74%,主要对氨苄西林和磺胺异恶唑耐药;65株弯曲杆菌主要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和萘啶酸耐药。研究表明,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菌和弯曲杆菌污染较为严重,分割包装是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加强肉鸡屠宰场的净化工作及严格的消毒措施是降低沙门菌和弯曲杆菌污染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河南省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肉鸡屠宰加工厂的肉鸡样本,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沙门菌的定性检测和血清型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54份肉鸡样本中检出沙门菌77份,其中肛拭子阳性率(32份)8.7%,肉鸡胴体阳性率(45份)24.2%。共鉴定出5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均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其中,喹诺酮类耐药性高达100.0%,耐药最小抑菌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浓度区间。提示河南省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沙门菌污染以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性,应从源头加强肉鸡孵育、养殖环节卫生控制,减少沙门菌的污染和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肉鸡屠宰和鸡肉销售过程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在不同季节采集江苏某地肉鸡屠宰场棉拭子样品、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鸡肉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492份样品中沙门菌的总检出率为16.1%,其中屠宰场样品总检出率27.1%,显著高于市场销售样品5.6%的总检出率(P0.001);夏季样品检出率为19.5%,高于秋季样品的13.7%,其中屠宰场样品夏季检出率46.3%,秋季则显著降至17.5%(P0.001),市场销售样品夏季检出率1.7%,显著低于秋季样品的9.1%(P0.05);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和印第安纳沙门菌是优势血清型。研究表明,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褪毛、去内脏是交叉污染的关键环节,加强屠宰用水和环境的卫生,增加淋洗并保持冷链储运和销售等措施有助于肉鸡生产链沙门菌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通过监测沙门菌在生猪屠宰各环节和猪肉产品中的污染分布和耐药状况,揭示沙门菌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及耐药情况。选取山东省5个代表性生猪屠宰场为风险观测点,采集肛拭子、屠宰环境拭子、水样品和胴体拭子共552份,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参照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沙门菌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58株沙门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0.5%(58/552);中小型屠宰场(15.6%,33/212)较大型屠宰场(7.4%,25/340)沙门菌污染严重;屠宰环节预冷前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6.7%(8/30);不同类型样品中肛拭子样品的检出率最高,为15.1%(16/106)。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58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6.6%,56/58),多重耐药率为96.6%(56/58);中小型屠宰场分离株较大型屠宰场的整体耐药严重,胴体拭子(46.4%,26/56)和肛拭子(28.6%,16/56)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环境拭子(25.0%,14/56)...  相似文献   

5.
刘向萍 《中国家禽》2005,27(4):51-51
弯曲杆菌是一种食源性细菌,科学家对其来源和禽禽污染的方式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有报道指出在肉鸡胴体腹腔的气囊区域发现了弯曲杆菌的存在,为了验证在屠宰加工厂是否存在交叉污染,在一个商业加工厂收集了该部位的洗液,并于整个胴体的洗液作对比,在呼吸道样本和整个胴体样本中均发现了相似型的弯曲杆菌,但是烫洗后的样本弯曲杆菌含量并不高于烫洗前的样本,表明,  相似文献   

6.
许明 《中国家禽》2008,30(6):61-62
沙门菌和弯曲杆菌一直是食品源病的主要原因,它们通常伴随着家禽产品而传播。同时沙门菌传播依据季节、地区、禽群和环境不同而变化很大,研究者发现如果在禽产品初加工车间检出3%~4%的沙门菌阳性率,加工过程结束后阳性检出率将达到20%-35%。因而可以肯定,交叉污染是控制沙门菌必须克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和分析两种不同肉鸭屠宰方式(常规屠宰和新工艺屠宰)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试验对3种不同来源的鸭胴体采用国标法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杆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验,同时测定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屠宰的鸭胴体表面和内腔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显著低于常规屠宰(P0.05);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外,其他均有检出,并且常规屠宰的检出率高于新工艺屠宰。说明新工艺屠宰对鸭肉胴体具有减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沙门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当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探究云南省红河州某县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情况,此次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分别进行9次样品采集,每次采样大于100份不同的样本,共采集屠宰场样品1530份,总的样本中分离沙门菌272株,总检出率为17.8%.通过分离签定及耐药性试验得出屠宰环节不同,导致生猪胴体沙门菌的污染的影响也不同,通过不同环节菌株的分离签定是分析沙门菌在屠宰生产环节的动态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食源性病原沙门菌在肉鸡产业链中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现状。本研究从上海某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分别采集待宰肉鸡、屠宰胴体和市售鸡肉样品388、200、127份,并参照GB/T4789.4-2010和PCR法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共获得沙门菌73株。待宰肉鸡、屠宰胴体和市售鸡肉分别获得沙门菌9、48和16株,分离率依次为2.32%、17.5%和8.66%。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耐两种药物。其中对复方新诺明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5.89%;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酸的耐药率也均超过了40%,而对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该地区肉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情况较严重,亟需加强养禽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同时沙门菌流行情况也对改进肉鸡屠宰加工工艺,降低沙门菌的污染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9,(3):438-444
为了研究新疆部分地区牛源STEC在牛粪便、胴体、饲料和饮水中的存在情况,揭示其在牛场各个环节中的分布规律及致病的可能性。本试验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别从牛场、活畜交易市场和牛屠宰加工厂,无菌采集牛肛拭子、粪便、胴体拭子、饲料和饮水样本,EC肉汤增菌后,用常规方法结合PCR(16S rRNA)技术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再用PCR检测大肠杆菌分离株的Stx1、Stx2基因;用腹腔注射EC肉汤增菌原液的方法进行动物攻毒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从9个牛场、1个活畜交易市场和1个屠宰加工厂中共采集到1 453份样本,其中STEC阳性样本为217份(14.9%,217/1453);新疆伊犁、博乐、石河子、昌吉、五家渠及乌鲁木齐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9%,19.9%,4.0%,26.2%,43.0%,7.5%;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次年2月)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27.3%(147/538),0.8%(2/247),13.0%(49/376)和6.5%(19/292);肛拭子、胴体表面拭子、粪便、饲料和饮水样本STEC阳性率分别为19.4%(190/978),8.3%(4/48),6.7%(16/239),1.1%(1/94)和6.4%(6/94);共分离到468株STEC菌株,其中132株携带Stx1,122株携带Stx2,214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攻毒试验表明同时携带Stx1、Stx2基因的菌株对小白鼠有致病性。结果表明,牛源STEC普遍存在于所检测的牛场、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肛拭子样本阳性率最高,而牛胴体被污染的情况较严重;春季是STEC的排菌高峰期;分离到的牛源STEC菌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的菌株最多,而单独携带Stx1或Stx2的菌株分别约为25%;在制定防控牛源STEC的措施时,要尽量避免牛粪便对胴体的污染,春季更要注意牛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对小白鼠攻毒试验结果发现,分离菌株对人有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屠宰环节猪群猪链球菌2型感染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估屠宰环节猪链球菌2型传播风险,在广东省东莞市所有的10个生猪屠宰场采集570份猪扁桃体、1 200份环境拭子样品,以及120份猪胴体和120份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采用荧光PCR方法进行猪链球菌2型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猪扁桃体样品的猪链球菌2型阳性率为0.88%;屠宰环境拭子样品的阳性率为3.17%,其中待宰区为3.50%,屠宰区为8.50%,分割区为4.00%,屠宰工具为3.00%;在车间出入口的猪胴体和猪内脏表面拭子样品中检出猪链球菌2型阳性,其中猪胴体阳性率为0.83%,猪内脏阳性率为4.17%。结果表明,东莞市屠宰场猪群中存在猪链球菌2型感染,猪群携带的病原对屠宰加工环境以及屠宰加工产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屠宰场存在传播猪链球菌2型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屠宰场环境及屠宰用具的清洗消毒以及相关职业人群的自身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12.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分析鸡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采用2015年部分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和调研数据,构建以烫煺后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净膛、清洗预冷和分割传送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显示,通过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加工后终端鸡肉产品中的沙门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0~9MPN之间,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换算为5.3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分析了肉鸡携带的沙门菌消长变化,发现预冷后沙门菌污染总量明显下降,但分割传送后污染总量又有所回升。通过拟合的相关系数分析,明确了传送带上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鸡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本研究构建的肉鸡屠宰加工全过程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7,(9):98-100
对新疆省乌鲁木齐地区采集的宠物犬、流浪犬、养殖场犬样品进行布鲁菌病、沙门菌病、弓形虫病3种人畜共患病血清学监测及病原分离。结果显示:3种犬布鲁菌病血清学阳性率介于7%~22%之间;弓形虫病血清抗体阳性率介于7%~25%之间;犬肛拭子沙门菌检出率为20%。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地区犬布鲁菌病等3种人畜共患病阳性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规模化养殖肉鸡弯曲菌的带菌现状,比较2种基础培养基对于粪便标本弯曲菌检出差异,获得菌株菌型特征。本研究选择规模化肉鸡养殖场共300份肉鸡泄殖腔拭子,分别应用Columbia、Karmali 2种基础培养基,采用滤膜过滤法进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结合革兰染色、生化鉴定以及PCR方法对疑似菌落进行弯曲菌菌种鉴定;选择60株空肠弯曲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并用BioNumerics软件对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0份泄殖腔拭子样品中,弯曲菌的检出率为51.33%(154/300)。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40%(120/300)和14.67%(44/300),空、结肠弯曲菌混合感染的感染率为3.33%(10/300)。检测标本中空肠弯曲菌的感染率显著大于结肠弯曲菌(P0.01)。应用Columbia、Karmali培养基对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125/300)、42.67%(128/300),2种基础培养基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培养基的补充使用样本的检出率增加了15%(45/300)。本次滤膜过滤法同时获得相同培养条件下标本中其他细菌3种,分别为:Cellulosimicrobiumsp.、Microbacteriumsp.、Helicobacter brante,共45株。60株空肠弯曲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共分为39个带型。结果表明,本研究发现规模化养殖肉鸡中弯曲菌的携带情况较为严重,相同鸡场及不同鸡场分离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呈多样性特征。滤膜过滤法能够有效检测家禽肛拭子标本中弯曲菌,缩减了因使用选择性抗生素添加剂的成本。本研究没有检出除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外的其他弯曲菌菌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中各环节沙门菌的分布及其血清型状况,采用常规培养与PCR鉴定对不同环节沙门菌进行分离。采用玻片凝集试验与x MAP~#174;液相芯片分型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沙门菌总阳性率为10.10%。养殖环节中种鸡场、孵化场、商品鸡场的分离率分别为0.67%、37.76%、9.20%;屠宰加工过程中淋洗前、淋洗后、预冷液、预冷后、分割环节分离率分别为3.69%、3.86%、5.7%、16.16%、31.43%;市售成品为17.15%。78.65%菌株为肠炎沙门菌。结论种鸡场沙门菌净化与孵化场种蛋消毒及淘汰弱雏是青岛地区肉鸡养殖环节沙门菌的关键控制措施;预冷液与分割车间的环境卫生是其屠宰加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中流行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  相似文献   

16.
磷酸泰乐菌素是一种以提高动物生长为目的、被批准能以亚治疗剂量在肉鸡饲料中使用的抗菌药物,而红霉素通常是用来治疗人弯曲杆菌病的首选药物,这两种药物均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性。本试验将商品肉鸡单独饲养在生长肥育鸡舍,并使其感染空肠弯曲杆菌。试验组肉鸡从14日龄起至出栏之间自由采食含有0.022‰磷酸泰乐菌素(22g/t)的饲料,对照组肉鸡饲喂组成相同但不添加磷酸泰乐菌素的饲料。在42日龄时,全部肉鸡在一个严格模拟商业性屠宰加工条件的中试屠宰加工厂进行屠宰加工。分别收集肉鸡屠体脱毛后、胴体内外冲洗后和胴体浸没式冷却后的屠体或胴体清洗液。结果表明,两组肉鸡屠体脱毛后清洗液所含弯曲杆菌在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肉鸡为3.53logcfu/mL,药物试验组为3.60logcfu/mL)。同样,饲料中添加药物不会影响肉鸡胴体内外清洗液中的弯曲杆菌含量(分别为3.11和3.07logcfu/mL)。然而,药物试验组肉鸡胴体浸没式冷却液中的弯曲杆菌数量(1.45logcfu/mL)少于对照组(2.31logcfu/mL)。试验时未能从对照组肉鸡屠体清洗液中分离到红霉素耐药性弯曲杆菌,而从药物试验组肉鸡屠体/胴体清洗液中分离到的所有弯曲杆菌均为红霉素耐药性菌株。饲料中添加磷酸泰乐菌素会减少肉鸡胴体冷却液中弯曲杆菌的数量,然而屠体上存活的弯曲杆菌对红霉素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等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生猪屠宰场的污染情况。采集广东惠州和清远两地共10家生猪屠宰场498头猪肉样品,分别经改良EC新生霉素增菌肉汤、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和Bolton肉汤增菌,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检测,阳性菌液再分别涂抹于山梨醇麦康凯平板、DHL(胆硫乳琼脂)和Skirrow血琼脂,挑取疑似菌落再次PCR验证,计算检出率。结果显示,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阳性样本2份,检出率0.4%,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本70份,检出率14.06%,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果表明,惠州和清远两地屠宰场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其中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惠州地区检出率高于清远地区。提示屠宰场应加强屠宰过程中环境和加工用具的消毒,以保证屠宰环节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6):119-123
为掌握贵阳市生猪屠宰过程中生猪胴体微生物污染状况,本试验选择贵阳市具有代表性的4个生猪屠宰场,分别在宰前、宰中和宰后采样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沙门菌测定,结果显示:在宰前,待检间空气、地面及生猪表皮的菌落总数相应为1.857~4.512 log cfu、5.267~8.657 log cfu和4.364~5.184 log cfu,大肠菌群相应为0.986~1.124 log MPN、4.646~5.778 log MPN和2.665~3.886 log MPN,沙门菌检出率相应为6.886%~9.872%、24.852%~34.284%和8.483%~10.081%;在宰中,屠宰间空气、屠宰间地面、屠宰工人手部、屠宰刀具和胴体表面的菌落总数相应为2.761~3.684 log cfu、6.524~7.685 log cfu、3.895~4.824 log cfu、3.867~4.285 log cfu和4.284~4.855 log cfu,大肠菌群相应为1.368~2.112 log MPN、4.338~5.442 log MPN、1.686~3.185 log MPN、2.068~3.027 log MPN和1.264~3.285 log MPN,沙门菌检出率相应为3.582%~8.674%、29.547%~38.546%、6.550%~20.143%、25.671%~9.654%和2.794%~6.981%;在宰后,待运间空气、待运间地面、运输车辆地板、待售胴体表面和待售胴体肉样的菌落总数相应为2.587~3.684 log cfu、6.584~7.285 log cfu、6.851~7.538 log cfu、4.684~4.935 log cfu和0.748~1.929 log cfu,大肠菌群相应为0.957~2.068 log MPN、4.628~4.852 log MPN、4.446~5.164 log MPN、2.364~3.286 log MPN和0.884~1.212 log MPN,沙门菌检出率相应为6.251%~10.284%、22.683%~31.242%、28.665%~31.754%、5.486%~8.151%和0。这些结果表明,屠宰场环境空气、地面以及屠宰人员手部、刀具、胴体表面等细菌污染严重,并随着屠宰的进程,生猪胴体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逐渐增加趋势,虽在生猪胴体深部肉样未检出沙门菌,但应注意生猪屠宰中微生物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汕尾地区鸭圆环病毒感染(DuCV)的流行及分子特征情况,从汕尾6个县区选取14个鸭场(包含1个鸭批发市场)随机抽取312份样本(其中含咽肛拭子290份,环境样本22份)进行DuCV检测。结果显示,14个鸭场中有10个鸭场检出DuCV,鸭场检出率为71.42%;290份咽肛拭子中检测出136份阳性样本,咽肛拭子阳性率为46.90%;22个环境样本中检测出10个阳性样本,环境阳性率45.45%。每个鸭场选取1~2个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DuCV属Ⅰ型中的不同分支。该结果为汕尾地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福建省猪肉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在优化沙门菌分离鉴定方法的基础上,随机采集猪场饲料76份,以及屠宰猪肛门拭子、猪体表、屠宰肉样、结肠段以及市场售卖猪肉共991份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结果:福建省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率比较高,且不同的采样环节污染率不一样。猪结肠的污染率最高,为34.13%(57/167);其次为屠宰场猪肉为21.97%(49/223);市售猪肉为20%(10/50),猪场饲料为11.84%(9/76),肛门拭子为9%(27/300),猪体表样品为3.98%(10/251)。说明福建省猪肉产业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