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该病已成为危害全球养猪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疾病。H.parasuis的血清型复杂多样,各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极大,且缺乏交叉保护反应。这使H.parasuis感染的防控十分困难。H.parasuis外膜蛋白(OMP)和毒力与免疫有一定的联系。在H.parasuis全基因组中发现了6个编码主要外膜蛋白的基因,分别为外膜蛋白P1基因,外膜蛋白P2基因,表面抗原D15基因,外膜蛋白P26基因,铁调节外膜蛋白基因,外膜蛋白P5基因。论文对这6个主要的OMP基因的特点和潜在的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是引起猪革拉泽氏病(Glsser’s disease)的病原,能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而引起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主要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仍不十分清楚。H.parasuis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极大促进了毒力因子、致病机制和基因功能的研究。近年证实了H.parasuis的外膜蛋白(Omp)和脂多糖(LPS)与毒力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OmpP2、OmpP5和LPS的庚糖基转移。为了进一步鉴定毒力因子,利用在体外模拟体内感染环境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鉴定了H.parasuis潜在的毒力因子。论文对H.pa-rasuis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采用H.parasuis 5型强毒株(HPS-5)免疫BALB/c小鼠,利用常规细胞融合技术制备了一株稳定分泌MAb的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MAb能够特异性识别所有H.parasuis标准菌株;免疫共沉淀技术与蛋白质谱分析显示该MAb所识别的蛋白为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T)家族的寡肽透过酶(OppA);利用MAb对噬菌体12肽库进行淘选,8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展示有"KTPAE-R"保守序列,对应于H.parasuis SH29755株和SH0165株的469位~475位的氨基酸残基。对OppA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H.parasuis与其它10种猪常见细菌病病原序列一致性为9.1%~74.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parasuis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血清抗性试验,检测了从仔猪不同部位分离的66株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对比菌株对仔猪、兔、豚鼠的血清敏感性差异。试验结果显示:66株菌株中,35株是高抗血清的强毒力菌株,7株是中等抗血清的中等毒力菌株,24株是对血清敏感的无毒力菌株。说明不同分离部位的副猪嗜血杆菌对血清分别呈现血清敏感性和血清抗性,在致病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菌株对兔、豚鼠和猪血清敏感性相同,特异性抗体对副猪嗜血杆菌并没有更高的杀伤力。吖啶黄凝集试验显示,菌株对血清的敏感性水平和它的表面结构没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群,在特定条件下致病,常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其引起的疾病被称作格拉泽病。副猪嗜血杆菌可对断奶仔猪产生严重危害,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根据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的一般致病过程,综述了副猪嗜血杆菌与黏附侵袭、肺巨噬细胞抗性、血清抗性等相关的致病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6.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我们对其毒力因子的了解却很少。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该病原体,作者对副猪嗜血杆菌各种因素与菌株毒力的关系做了简要的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血清型与毒力的关系,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巴氏杆菌科毒力相关因子荚膜、菌毛、脂多糖、外膜蛋白以及酶类与副猪嗜血杆菌毒力的关系,并认为神经氨酸酶是副猪嗜血杆菌重要毒力因子。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的研究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副猪嗜血杆菌抗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格拉瑟氏病的病原,主要引起SPF猪和断奶前后仔猪的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等。其抗原主要有荚膜、脂多糖和外膜蛋白等,不是所有的菌株都存在荚膜抗原,外膜蛋白抗原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主要抗原,菌株抗原性的高低与毒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至今仍不清楚,推测其荚膜、外膜蛋白、菌体细胞膜表面的自动传输三聚体蛋白等与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有关。至今已经定型的副猪嗜血杆菌有15个血清型,还有约30%为未定型的菌株,其中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为强毒力代表菌株,常作为研究副猪嗜血杆菌抗原性的代表菌株。副猪嗜血杆菌抗原性的深入研究必将为新型、高效疫苗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8):1-7
为了掌握浙江省近几年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的血清型流行情况,通过PCR扩增的方法来鉴定浙江省2010—2015年从113个猪场中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同时检测6个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毒力相关的基因(B14、D45、nha C、fhu A、hhd A、hhd B),并分析其与血清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浙江省副猪嗜血杆菌近几年的优势血清型为5/12型、4型、13型和14型,未检测到3型、9型、11型和15型;2010—2015年副猪嗜血杆菌的主要血清型流行趋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猪场存在2种血清型菌株共感染现象;对潜在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D45基因在毒力菌株中出现的比例(82.4%~87.5%)高于其在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0%);fhu A基因在强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55%)却低于其在中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中的检测比例(70.6%~90%);其他4个毒力基因(B14、nha C、hhd A、hhd B)在所有菌株中均有较高的比例。提示:副猪嗜血杆菌潜在的毒力基因与血清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利用Flp-FRT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建立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 arasuis)的无抗性标记基因敲除方法,为G.parasuis的毒力因子、致病机制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提供有力的遗传操作工具.首先利用λ噬菌体cI857/PRM/PR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调控Flp重组酶的表达,实现抗性突变体中抗性...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4):69-73
在利用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技术(Lable-free)分析副猪嗜血杆菌强毒株与无毒株差异蛋白的基础上,筛选出4种疑似毒力因子,通过基因扩增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入Rosetta菌株后成功表达了目标蛋白。重组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将其与菌体蛋白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表达的4种蛋白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免疫反应条带单一。该研究为从蛋白水平上探讨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副猪嗜血杆菌(Haenophilus parasuis,Hps)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体。目前,副猪嗜血杆菌地方分离株基因背景研究国内报道不多,试验针对临床分离的2株Hps进行16S 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克隆、测序及同源性比较,以期在分子水平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鉴定。1材料与方法1.1菌种和质粒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分离菌株与标准菌株蛋白质差异表达情况,采用定量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以临床分离菌株(HN201616)与标准株(CVCC261)的细菌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 373个蛋白质,其中显著差异的蛋白质数为395个[显著性差异蛋白质数目按照差异倍数(FC)≥1.5和FC≤0.67,P≤0.05进行相应的筛选],包括上调蛋白质205个,下调蛋白质190个;鉴定出的与抗生素耐药相关的蛋白质主要有二氢叶酸还原酶、外膜蛋白、麦芽糖蛋白、二氢蝶酸合成酶、谷胱甘肽转移酶、丙酮酸激酶、谷氨酰水解酶、ATP-结合盒家族蛋白等。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深入探索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重耐药机制,为研发新型抗菌药剂和筛选潜在药物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1]。该菌有多种血清型,目前能够进行分型的有15种血清型,另有约20%的菌株未能分型,不同血清型的Hps毒力不同,导致临床上观察到的症状也不同[2]。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危害2周龄到4月龄的猪,通常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发病率在10%~20%,严重时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致死膨胀毒素(CDT)由CdtA、CdtB和CdtC三个亚基构成,是细菌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为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 CDT的CdtC亚基的功能,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cdt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cdtC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25 ku.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复性后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dtC蛋白对Vero细胞和PK-15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本研究为研究细胞致死膨胀毒素CDT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与毒力的关系,采用SDS-PAGE测定了82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细胞外膜蛋白(OMP),比较了不同临床背景分离株的OMP表型差异,根据外膜蛋白的电泳迁移率Rf值和蛋白含量对OMP与毒力菌株的相关性和PAGE分型进行了聚类分析。图谱表型分析结果表明,82个分离株分成以相对分子质量36~40ku为特征的Ⅰ型和以42~45ku为特征的Ⅱ型2种类型,约34%患病猪分离株属于PAGEⅠ型,只有8.7%健康猪分离株属于PAGEⅠ型。Rf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外膜蛋白分为3种类型,PAGEⅠ、PAGEⅡ和PAGEⅢ型。图谱蛋白含量聚类分析显示5个PAGE型。结果提示,36~40ku蛋白与菌株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原核表达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CDT毒素并检测其在体外培养时的分泌表达情况,本实验将切除信号肽的CDT毒素的3个亚基基因分别克隆于pET-28a载体中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并将重组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兔制备抗血清,用于鉴定H.parasuis体外培养时CDT分泌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DT毒素3个亚基均在Rosetta菌株中得到表达,其中cdtB约为28.2 ku,符合预期大小,而cdtA和cdtC亚基比预期的23.5 ku和17.4 ku略大。表达的3个重组蛋白可以被自然感染猪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同时也表明H.parasuis在猪体内定殖或感染过程中分泌CDT。制备的抗血清可以与体外培养H.parasuis的分泌蛋白中的CDT亚基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同时也表明H.parasuis体外培养时也分泌CDT。  相似文献   

17.
副猪嗜血杆菌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发一种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及高死亡率为特征,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传染病。由于该病在近几年发生频繁.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分型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而毒性因子、保护性抗原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不深入。自然界中的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很大的异质性,群体形态学、荚膜材料、全细胞和外膜蛋白等方面的特性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标准血清型,而20%左右的临床分离菌株不能用血清学方法分型。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多态性分析技术、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和PCR技术等应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分型鉴定,形成多种分型方法,为副猪嗜血杆菌的鉴定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pot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为转运体蛋白,负责多胺的结合和转运,为细胞的正常生长提供必需因子,已在多种病原菌中鉴定为毒力相关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potD缺失株SC1401ΔpotD::kan,再比较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特性、自凝集活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显示potD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自凝集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但导致该菌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potD基因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朱必凤  杨旭夫  彭凌  韦昭玉 《兽医大学学报》2012,(11):1656-1661,1668
采用SDS-PAGE测定了82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细胞外膜蛋白(OMP),比较不同临床背景分离株的OMP表型差异,分析了OMP与毒力菌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膜蛋白分为3种类型:PAGEⅠ、PAGEⅡ和PAGEⅢ型。约34%患病猪分离株属于PAGEI型,只有约9%健康猪分离株属于PAGEI型,说明36000-40000蛋白与菌株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20.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体内的常在菌且也易分离到,但对Hps感染的具体致病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Hps的致病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毒力因子方面,而对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报道较少。本文从Hps感染宿主过程中其主要毒力因子是如何抵御宿主的防御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厘清Hps的具体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