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第1外显子上的错义突变位点G32E(g.61399G>A)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关联。利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检测北京黑猪及多个中外猪种群体G32E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北京黑猪背膘厚及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北京黑猪中,G32E位点GG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性状极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梅山猪和二花脸猪中,主要以A等位基因为主;而在中国地方猪种民猪、莱芜黑猪、丫杈猪及国外商品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初步认为PPARD基因G32E位点多态性对背膘厚性状有显著影响,对肌内脂肪含量性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直接测序检测PPARGC1A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位点g.17949513GA在535头杜洛克猪、长白猪以及大约克猪中的遗传结构,并与达到目标体重日龄、平均日增重等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GC1A基因在大约克猪和金华猪背脂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群体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A等位基因。在长白猪中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GG,而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中GA基因型的频率最高。GG基因型个体达到目标体重日龄低于AA基因型和GA基因型,平均日增重高于AA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PPARGC1A基因mRNA水平在大约克猪中显著高于金华猪(P0.05)。综上所述,PPARGC1A基因g.17949513GA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关联,该基因的差异表达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猪生长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s9,AQP9)及核糖体蛋白10(ribosomal protein S10,RPS1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北京黑猪背膘厚的相关性,以期能够获得北京黑猪背膘厚的有效标记。本研究以413头北京黑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部位(肩部、6-7肋间、胸腰结合、腰荐结合)的背膘厚度。PCR扩增AQP9和RPS10基因的启动子区和外显子区序列筛选SNP位点,并将SNPs与各部位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发现,AQP9基因启动子区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1个SNP:rs332699245 A>C与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且该位点突变预测到了结合转录因子的改变;RPS10基因在3′UTR、CDS区共有8个突变位点,其中5个与背膘厚显著关联:rs80795904 C>G、rs80932213 T>C与6~7肋间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rs3469834461 C>T与肩部背膘厚、四点平均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rs80862457 C>T与胸腰结合处背膘厚、...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HMGA1基因的两个SNPs位点进行分析,研究了HMG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利用大白猪和民猪重测序结果比较发现了HMGA1基因的两个SNPs位点(g.-543 T > C和g.1356 C > T),利用Sequenom质谱测序平台对杜洛克猪g.-543 T > C和g.1356 C > T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生长、饲料利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杜洛克猪群体g.-543 T>C位点,CT与CC基因型相比,90日龄体重升高了2.15 kg(P<0.05),30 kg体重日龄降低了3.21 d(P<0.05),断奶重升高,剩余采食量降低,100 kg体重日龄减少,30~100 kg平均日增重、40~90 kg平均日采食量、40~90 kg平均日增重均降低。杜洛克猪群体g.1356 C>T位点,CC与TT基因型相比,90日龄体重升高了0.37 kg(P<0.05);平均日采食量降低0.13 kg/d(P<0.05),100 kg背膘厚降低0.43 mm(P<0.05),剩余采食量降低了70.42 g(P<0.05),30 kg体重日龄降低了0.56 d(P<0.05);40~90 kg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了0.17 kg(P<0.05),断奶重升高,100 kg体重日龄增大,30~100、40~90 kg平均日增重均降低;CT与TT基因型结果与上结果类似。结果初步表明HMGA1基因两个SNPs位点的突变有利于杜洛克猪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DKK3和CCR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北京黑猪背膘厚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可用于提高北京黑猪背膘厚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北京黑猪优良性状定向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13头健康的北京黑猪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筛选候选基因的SNPs,同时利用SAS 9.2软件对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分别与北京黑猪的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北京黑猪DKK3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10个SNPs,包含1个可变剪切突变、1个错义突变和8个3'UTR突变,其中有4个3'UTR突变位点均与腰荐部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分别为g.47443779 T>C、g.47444258 C>T、g.47444912 G>T和g.47445304 T>C,其余位点与六七肋背膘厚和腰荐部背膘厚均不显著关联(P>0.05)。在CCR1基因的外显子区共检测到3个SNPs,包含2个同义突变和1个错义突变,其中1个同义突变位点g.29229037 G>A与六七肋背膘厚显著关联(P<0.05)。对DKK3的10个SNPs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g.47443779 T>C和g.47443783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3783 C>T和g.47443858 C>T处于完全连锁状态(D’=1),g.47444258 C>T和g.47444275 C>T呈现高度连锁状态(D’=0.98)。综上所述,DKK3和CCR1基因的SNPs分别与北京黑猪的腰荐部背膘厚和六七肋背膘厚有显著关联性,可为北京黑猪背膘厚的早期分子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肌红蛋白基因对民猪和大白猪肉色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体重95 kg民猪、160日龄民猪和大白猪(体重95 kg,160 d)各6头,共计18头,取胸腰椎连接部背最长肌鲜肉样进行肉色检测,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肌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同体重和同日龄的民猪肉色红度值均高于大白猪(P0.05),民猪肌红蛋白mRNA表达量均高于同体重和同日龄的大白猪(P0.0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猪与大白猪肉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肌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8.
猪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牧与兽医》2016,(2):23-27
采用PCR-RFLPs方法对杜洛克、长白、大白3个品种共569头种猪的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基因的Asp298Asn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7个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以GA基因型频率最高,大白猪等位基因A的频率高于G,杜洛克和长白则相反;在杜洛克中,GA基因型个体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5),5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最大(P0.05),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在大白猪中,AA基因型个体达50 kg体重日龄、达100 kg体重日龄最短(P0.01),50~100 kg、30~100 kg阶段的日增重提高(P0.01),100 kg活体背膘厚最薄(P0.05);长白猪不同基因型在所有性状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MC4R基因Asp298Asn位点确实与某些品种猪的生长性状显著关联,但在不同品种中,该位点的具体效应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9,(3)
为比较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4种三元猪80~115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杜洛克猪(新美系)×[托佩克猪(N系)×托佩克猪(A系)(]QN)组、杜洛克猪(台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Z)组背膘厚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100 kg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美系)×[长白猪(美系)×大白猪(法系)(]MX)组背膘厚在100 kg前显著增加(P0.05),100 kg后趋于稳定(P0.05)。杜洛克猪(新美系)×[长白猪(法系)×大白猪(法系)(]GA)组背膘厚在110 kg前缓慢增加(P0.05),110 kg后显著增加(P0.05)。4种三元猪眼肌面积在110 kg前显著增加(P0.05),110 kg后趋于稳定(P0.05)。三元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不同而异。背膘厚方面,除80 kg时MX组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外,其余体重阶段各组间背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眼肌面积方面,除100 kg时,MX、GA高于MZ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外,MX、GA组在其余体重阶段均显著高于QN、MZ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元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试验结果表明,4种三元猪适宜上市体重均为110 kg,MX、GA组眼肌面积高于QN、MZ组,建议推广MX、GA三元猪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苹果酸酶1(malic enzyme 1,简称ME1)是机体内源性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与生物体脂肪酸合成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猪的脂肪沉积能力与ME1的表达水平有关。为了研究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调控,本试验分别用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qPCR)和定点突变等方法,克隆了猪ME1基因5′调控区,分析了其多态性与猪背膘厚及脂肪组织中ME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还通过构建不同删除载体分析了该基因5′调控区的功能。结果表明,在猪ME1基因5′调控区的-486位点和-1 068位点分别有一个由C到T和由G到A突变产生的SNP,后者与商品猪的背膘厚关联显著(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 068位点,等位基因G有增加ME1mRNA表达的趋势,接近显著水平(P=0.051 8)。删除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的5′调控区614~717bp和263~405bp区段分别有增强和抑制猪ME1基因表达的顺式元件。  相似文献   

11.
微小异源二聚体伴侣基因(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 gene, SHP) 主要在肝脏、心脏、胰脏和脂肪组织中表达,影响脂类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用PCR-SSCP 方法研究猪SHP基因外显子1在5个猪群(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金华猪和野猪)中的DNA 多态性,结果检测到3 种基因型(GG、GA 和AA).χ2 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对纯合子个体测序检测发现,在SHP基因第1 外显子内存在一个多态位点(G374A,DQ002896),且导致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Arg)替换为组氨酸(His).对金华×皮特兰F2代资源家系猪进行了该多态片段的基因型鉴定,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AA基因型猪肩背膘厚、胸背膘厚、臀背膘厚以及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比GG基因型猪的低27.0%,30.6%,19.5%和40.9% (P<0.05);AA基因型猪6~7肋背膘厚比GA基因型猪的低23.0%(P<0.05).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寻找不同品种猪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遗传效应进行初步分析。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了在梅山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差异表达的肌肉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muscle form,PYGM)基因及其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猪PYGM基因编码842个氨基酸,与人、牛、狗、小鼠、大鼠和羊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6%、97%、96%、96%、96%和97%的相似性,而且该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量均很高。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在3′非翻译区(3′UTR)125 bp处存在1个突变。利用PCR-RFLP方法,在大白猪、梅山猪、长白纯种猪和170头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检测了该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性与瘦肉率、骨率、肥肉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胴体长显著相关,尤其是活体瘦肉率AA基因型(大白猪、长白猪优势基因)比BB基因型(梅山猪优势基因)高3%,肥肉率低5%,与外来猪种瘦肉率显著高于本地猪的性状表现是一致的。因此,猪PYGM基因125 bp位点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分子标记辅助常规育种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民猪和大白猪胴体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方式及饲养条件下,选取大白猪(日龄180 d)、民猪(日龄180 d和240 d)各6头屠宰,分别测定活体重、活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测定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胴体性状同体重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民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大白猪,活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质性状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红度显著高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同日龄民猪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说明民猪和大白猪具有较大的遗传基础差异,民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但肌内脂肪含量高、嫩度和保水性好、肉色鲜红,肉质明显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SH2B衔接因子蛋白1(SH2B adaptor protein 1,SH2B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和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的表达情况,预测调控该基因的miR-276-3p对猪背部脂肪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H2B1基因在猪脂肪、下丘脑等6种组织,以及在30、60、90、120和180 d猪背部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靶标预测SH2B1基因的调控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76-3p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SH2B1基因在猪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猪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SH2B1基因均有表达,在前期(30和60 d)表达量较低,在中、后期(90、120和180 d)持续高表达,且显著高于前期表达量(P0.05)。高、低背膘厚组背部脂肪中miR-276-3p与SH2B1基因均呈差异表达,且两者表达呈相反趋势,miR-276-3p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背膘厚组(P0.05),而SH2B1基因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却显著高于低背膘厚组(P0.05)。miR-276-3p可通过靶向负调控SH2B1基因,影响猪背部脂肪的沉积。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背部脂肪沉积和背膘厚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猪ROCK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系,试验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了ROCK2基因编码区145 bp序列中5处潜在的SNP中的3个(A27G、C42T和T61C)在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清平猪4个猪种和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中的基因频率,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及生产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SNP的优势等位基因在国外猪种和国内地方猪种间没有差异,分别为A、C和T;A27G位点与皮率和胸腰椎间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和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C42T位点与至第一颈椎背膘厚呈显著相关(P0.05),与至第一肋胸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1);T61C位点与皮率、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大理石纹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与股二头肌p H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这3个SNP很可能是影响猪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SH2B衔接因子蛋白1(SH2B adaptor protein 1,SH2B1)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和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的表达情况,预测调控该基因的miR-276-3p对猪背部脂肪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H2B1基因在猪脂肪、下丘脑等6种组织,以及在30、60、90、120和180 d猪背部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靶标预测SH2B1基因的调控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76-3p对该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SH2B1基因在猪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猪生长发育各阶段背部脂肪中SH2B1基因均有表达,在前期(30和60 d)表达量较低,在中、后期(90、120和180 d)持续高表达,且显著高于前期表达量(P<0.05)。高、低背膘厚组背部脂肪中miR-276-3p与SH2B1基因均呈差异表达,且两者表达呈相反趋势,miR-276-3p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低背膘厚组(P<0.05),而SH2B1基因在高背膘厚组中的表达量却显著高于低背膘厚组(P<0.05)。miR-276-3p可通过靶向负调控SH2B1基因,影响猪背部脂肪的沉积。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背部脂肪沉积和背膘厚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长激素基因多态性与猪部分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对南昌白猪(117头)和大约克夏猪(361头)的GH1基因的-119bp~+486bp进行了扩增,并用HhaⅠ酶切,产生4个等位基因:C1(605bp)、C2(498bp+107bp)、C3(449bp+156bp)和C4(449bp+107bp+49bp)。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平均初生重、2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料重比、校正背膘厚、平均背膘厚和瘦肉率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昌白猪中,C2C2基因型猪的2月龄体重比C1C1基因型猪的大,差异显著(P<0.05)。在大约克夏猪中,C3C3基因型猪的初生重最小,与C2C4基因型猪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C2C4基因型猪的6月龄体重最大,与C2C3和C3C3基因型猪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将82头藏猪和84头其他品种猪屠宰后测定背膘厚,采集背部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采集血样提取DNA,利用PCR-RFLP分析ADD1基因的基因型,发现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均能检测到三种基因型AA、AB和BB。三种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和嫩度存在差异(P<0.05),而背膘厚不存在差异(P>0.05)。ADD1基因在藏猪和其他猪种中存在多态性位点,可以作为肌内脂肪选育的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旨在研究猪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1,PCK1)基因SNPs及其与生长育肥性状之间的关系,为猪育种提供新的标记资源。本研究以美系大白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PCK1基因内部的多态性位点,并与生长育肥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在美系大白猪中共检测到PCK1基因11个SNPs,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CK1基因多态性位点rs713611695与初生重、达100 kg体重日龄极显著相关,与眼肌面积显著相关;多态性位点rs324442589与达100 kg体重日龄和体长性状显著相关、与眼肌面积极显著关联;多态性位点rs699149356与活体背膘厚极显著相关;多态性位点rs321585061与初生重极显著关联;多态性位点rs331839879与初生重极显著关联、与左乳头数显著关联;多态性位点rs335103760与初生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关联;多态性位点rs341303544与初生重极显著关联、与体长显著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多态性位点rs321585061与rs702046790、rs321585061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