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将病料以尿囊腔途径接种9-11日龄的SPF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价检测,当血凝滴度达1:16以上时。确定病毒分离为阳性。若初次传代获得的尿囊液未检测到血凝性,需再盲传两代.若仍未检测到血凝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若被AI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  相似文献   

2.
某鸡场饲养的罗曼产蛋鸡群爆发了典型的新城疫 ,采集病料接种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经致鸡胚病变、回归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到的病毒系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株 ,定名为NDV—S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朱鹮禽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利用鸡胚分离方法从病死朱鹮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毒株,并将所分离的病毒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半数致死量(LD50)及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均能够凝集鸡、肉鸭、绵羊、山羊、猪、人、兔等的红细胞,且这...  相似文献   

4.
某养鸡场28~43日龄的肉鸡临床出现呼吸道症状,通过鸡胚接种、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本病确诊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和鸡新城疫(ND)混合感染。对混有IB病毒和ND病毒的鸡胚尿囊液进行酸处理,去除ND病毒,获得纯IB病毒。分离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体外和体内试验表明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对鸡新城疫病分离毒株的血凝性有强的干扰作用,对鸡新城疫的疫苗Lasota株干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病死孔雀中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患新城疫的病死孔雀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试验测定鸡胚最小致死量(EMLD),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血凝素热稳定性,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及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为新城疫嗜内脏速发型毒株.  相似文献   

6.
为对某鸡场发生的呼吸道疫病进行确诊,并对致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进行了发病鸡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分离毒株血凝试验、分离毒株RT-PCR检测以及序列分析等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病的临床特征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临床病料样品接种鸡胚后可引起鸡胚死亡以及"侏儒胚"等典型症状,分离毒株无血凝性,分离毒株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且序列分析显示RT-PCR扩增产物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核苷酸序列,表明引起鸡场此次疫病的致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猪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发生呼吸道症状的病猪鼻腔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确定为新城疫病毒。经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对鸭胚和鸡、鸭的致死性测定及荧光PCR检测,证明分离毒为温和型毒株。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0812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矮小试验、血凝性试验、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RT-PCR和动物回归试验,将四川隆生分离的病毒鉴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并命名为SC0812株。  相似文献   

9.
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沈阳地区某鸡场发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人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例,无菌采集肾脏、肺脏、气管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我们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经病毒中和试验及核甘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株。  相似文献   

10.
某山鸡场暴发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病鸡的脑组织和脾脏,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所分离病毒为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发病鸡场的致病原,将临床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胚体病变特征、血凝试验、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病料处理接种鸡胚后48~144 h内鸡胚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胚体存在蜷缩、发育矮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的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新城疫干扰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1105株。  相似文献   

14.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6.
从病鸡肾脏分离到一株病毒,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100nm左右,有典型的冠状纤突。SPF鸡胚传代,鸡胚发育迟缓。气管环组织培养法测定TCID50为10^6.4/ml。分离毒对乙醚敏感,不耐热,56℃水浴15min失活。病毒无血凝特性,但径兔A型魏氏梭菌培养液处理后出现血凝性,HA效价为3Log2。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的血清型不同于已有的Massachusetts、Connecti  相似文献   

17.
利用鸭胚从黑龙江省某自然感染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鸡场的病输卵管、子宫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HI交叉试验,电镜观察证实,我们所分离的病原体为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更多的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试验从黑龙江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具有冠状病毒特性的病毒,通过鸡胚传代、血凝性测定、电镜观察、RT-PCR检测和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SPF鸡胚上传至第5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典型的侏儒胚;病毒不能直接凝集鸡红细胞,经1%胰酶处理后表现出血凝活性,血凝效价达28;透射电镜下可见有囊膜和纤突,直径为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分离株病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段;分离株病毒第5代尿囊液接种于14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与临床中相似的病理变化,同时从肿大的腺胃中能重新分离到该病毒。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9.
白鹭源新城疫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只患病的白鹭的咽喉、泄殖腔棉拭子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和RT-PCR法鉴定为新城疫病毒。根据该毒株对鸡胚平均致死时间、鸡胚半数致死量、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和新城疫强弱毒鉴别的RT-PCR检测,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发病地区患鸡传染性腺胃病的鸡中分离出2株病毒,采用胰蛋白酶和水解蛋白酶处理后测定其血凝性。试验表明: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价高达211。分离毒株,通过鸡胚盲传6代后,可出现矮小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