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I)引起的不同日龄鹅均可感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病理为主要特征,常可引起大批鹅死亡,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 病原特征鹅副黏病毒(GPMV)于1956年首次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9年被定性为禽副黏病毒I型(APMV-I)。鹅副黏病毒和鸡副黏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F基因型,但鹅副黏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4.
钱晨  顾艳  陈清 《中国家禽》2012,34(18):53+55
鹅副黏病毒病自1997年流行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已传播到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不但南方和中部多个省、市有此病的发生,东北和西北许多鹅群也暴发流行,该病已成为养鹅业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鹅副黏病毒和鸡新疫病毒均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部分地区养殖户采用鸡新城疫Ⅰ系活苗和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效果不太理想,用新城疫Ⅰ系活苗免疫鹅群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在成功研制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的基础上,进行了鹅副黏病毒病灭活疫苗(YG97株)与新城疫灭活苗(La Sota株)免疫保护效果的交叉比较试验,旨在为临床上该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goose paramyxovirosis,GPMVS)和小鹅瘟(或称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GP)分别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1)和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鹅的两大烈性传染病,是现代集约化养鹅业的主要疫病。GPMVS和GP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相似,在临床病例上,既有单一的GPMV或GPV感染,也有GPMV与GPV二重感染。常规的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难以  相似文献   

6.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又称鹅类新城疫,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呈现糠麸样溃疡,并有大量的纤维性结节,脾脏、胰腺肿胀而且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鹅、鸭、鸡、鸵鸟和企鹅等为禽副黏病毒I型的易感禽类,其中鹅最易感。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2周龄  相似文献   

7.
刘莉  纪康  王海燕  於敏  孟婷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59-60,162-163
<正>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1]。过去对鹅副黏病毒的研究非常有限,因为很多人认为鹅不会感染副黏病毒,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2]。但近期的研究发现,鹅副黏病毒不仅会感染鹅,还会感染鸡,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100%,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鹅副黏病毒的关注,但有关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依然欠缺。试验是以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分离的鹅副黏病毒ZJ1株进行鸡的人工感染,在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  相似文献   

9.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铁岭市  相似文献   

10.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铁岭市  相似文献   

11.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一、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  相似文献   

12.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又称鹅源新城疫,是由鹅副黏病毒(Goose Paramyxovirus,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始爆发的一种禽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影响家禽养殖业。笔者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疑似鹅副黏病毒病例的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病毒的增殖特性、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  相似文献   

16.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本身  相似文献   

1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根据B.Lomniczi等建立的基因分型方法,鹅源副黏病毒在基因分型上归属于鸡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副黏病毒[1].国内自1997年发现该病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笔者对合肥郊县鹅群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死因进行了确诊.……  相似文献   

18.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近些年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市场调查和门诊统计发现,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及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  相似文献   

19.
鹅副黏病毒(GPM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中的成员,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6种蛋白NP、P、M、HN、F、L是其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黏病毒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1条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约856bp的基因片段,回收并纯化此PCR产物。用随机引物法合成cDNA,地高辛标记,建立了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方法。该探针能与鹅副黏病毒核酸发生特异性杂交,最低检出限量为3ng/L;而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鹅细小病毒、大肠杆菌等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疑似鹅副黏病毒感染病变组织检测结果表明,气管、肺脏、脾脏、肝脏均可检测出鹅副黏病毒,以气管的检出率为最高。该研究为鹅副黏病毒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