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明胎次及背膘厚度对长大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辽宁省某种猪场4 123头长大二元母猪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测定其配种及临产(妊娠110 d)时P_2点背膘值,并记录繁殖数据。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1胎的繁殖性能显著低于2~6胎(P0.05),3~6胎繁殖性能相对稳定,母猪6胎时产的总仔数、健仔数出现下降趋势。初产母猪配种背膘厚度17~19 mm、临产背膘厚度20~22 mm时,产仔性能最好(P0.05);经产母猪配种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临产背膘厚度在14~19 mm时产仔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8,(6)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为了系统地分析母猪各个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利用超声波对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背膘厚、妊娠30 d背膘厚、临产背膘厚和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并根据背膘厚把繁殖各个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分析不同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对产仔性能及配种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后备母猪配种背膘厚和妊娠30 d背膘厚均在21~2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都最低,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3~1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达到最低,分娩率和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妊娠30 d背膘厚在17~26 mm时,分娩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较高;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产前背膘厚为23~30 mm组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显著低于8~14 mm组(P0.05);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背膘损失在1~4 mm时发情间隔最短,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初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7~20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经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3~1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配种时和妊娠前期背膘较厚和妊娠后期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因此,应针对不同繁殖阶段的母猪采用合理的营养控制方案来调控母猪背膘,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使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妊娠不同阶段母猪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妊娠不同阶段母猪背膘厚度对产仔性能的影响。对正常妊娠的经产长大二元杂种母猪551头进行背膘测定,对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以不同标准按背膘厚度进行分组。结果表明:1)妊娠前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总仔数与产活仔数(P0.05),此阶段背膘厚为17~19 mm的母猪产总仔数与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14~16 mm背膘厚的母猪(P0.05),但与背膘厚14 mm和大于19 mm的母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妊娠中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活仔数与健仔数(P0.05),此阶段背膘厚为15~19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15 mm的母猪(P0.05),较背膘厚19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3)妊娠后期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活仔数与健仔数(P0.05),背膘厚为17~21 mm的母猪产活仔数与健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17 mm的母猪(P0.05),但与背膘厚21 mm的母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分娩时母猪体况显著影响产总仔数与健仔数(P0.05),背膘厚17 mm组与背膘厚17~21 mm组母猪产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21 mm的母猪(P0.05),背膘厚17~21 mm组母猪产健仔数较背膘厚21 mm组高1.06头,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母猪在妊娠不同阶段的体况对产仔性能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标准对母猪体况进行评判以调节饲喂水平有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研究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四川某猪场2~5胎次经产长大二元母猪1581头为研究对象,从产仔月份与母猪繁殖性能、背膘厚度与母猪繁殖性能两个方面进行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一方面收集不同产仔月份母猪窝产健子数、断奶7 d发情率、母猪死亡率|另一方面对妊娠30、75、105 d的母猪进行背膘测定,同时收集相应母猪的窝产仔数、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等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母猪产仔窝均健仔数在3、4、5、6月份较高,在1、7、11、12月份较低|7、8月份母猪死亡率较高|断奶7 d发情配种率在3、4、5、6月份较高,1、11月较低|母猪妊娠30 d时妊娠母猪最佳背膘厚为15~16 mm,妊娠中期母猪最佳背膘厚为17~18 mm,妊娠后期母猪最佳背膘厚为19~20 mm。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产仔月份|背膘厚度|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5.
吴丹  唐一波 《养猪》2022,(6):26-29
背膘厚是反映母猪体况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控母猪在不同阶段的饲料采食量、营养物质添加等,可改善母猪的膘情,提高饲粮营养消化率,减少饲料浪费,节约养殖成本。研究表明,二胎母猪配种背膘厚、上产背膘厚、配种至上产背膘增量均与产仔性能密切相关。二胎母猪配种背膘厚在14~16 mm,上产背膘厚在16~20 mm,可获得较高的产仔性能;背膘厚<13 mm或者>23 mm时,母猪繁殖性能不能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膘厚度是母猪整体膘情的一个反映指标,而母猪体况状态与其膘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妊娠母猪体况与其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妊娠母猪不同时期的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母猪妊娠阶段,进行科学合理饲喂,控制好膘情,才能发挥其最大繁殖性能。文章综述了妊娠母猪体况评定方法、背膘厚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妊娠母猪体况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7.
郑梓  闫峻  李宁  李平  马墉  穆淑琴  李小兵 《猪业科学》2018,(12):112-114
文章旨在研究后备母猪不同饲喂量及妊娠各阶段背膘厚度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长×大)二元后备母猪180头,分3组,每组60头,分别为:正常饲喂量组、减少30%饲料饲喂量组和增加30%饲料饲喂量组。选取猪P_2点,即最后肋骨距背中线6.5 cm处,测定母猪妊娠30 d,60 d,90 d和产前背膘厚,记录产仔数、死胎数和窝重。结果为:不同饲喂量对母猪的背膘厚和生产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正常饲喂量组生产性能最佳;后备母猪在妊娠30 d,60 d,90 d和产前背膘厚度分别控制在14~19 mm,17~19 mm,19~22 mm和21~24 mm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长大经产母猪妊娠期不同阶段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B超仪测定经产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60 d、90 d和110 d时的背膘厚,并对测定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初生窝重和初生个体重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大经产母猪在配种时保持背膘厚大于16 mm,妊娠前期背膘厚保持在18~20 mm,妊娠后期及临产时背膘厚保持在20~22 mm,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后备母猪配种期背膘对产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母猪膘情体况与其繁殖性能密切相关,背膘是母猪体况的最直接反映。有研究表明后备母猪第一胎的产仔性能对后续胎次的繁殖表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后备母猪配种期背膘往往对头胎繁殖性能影响较大〔1〕。随着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一些规模猪场开始使用背膘仪对母猪背膘进行精确调控。本研究借助B超仪对规模猪场大约克后备母猪进行背膘测定,并对其头胎产仔性能进行统计,以期找出后备母猪配种期最适背膘范围,为指导后备母猪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母猪不同阶段的背膘厚度与仔猪均匀度及部分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二次项回归拟合的方法,对9458头纯种长白母猪和13317头纯种大白母猪的分娩、背膘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背膘厚度处于合理的范围有利于提高其产仔性能和窝产仔均匀度,母猪过肥和过瘦均不利母猪繁殖效率的提高。该场的长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妊娠80日龄和妊娠105日龄背膘厚度分别为14.0~18.0mm、15.0~20.0mm、16.0~20.0mm、17.0~20.0mm更有利于仔猪均匀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该场的大白母猪配种当天、妊娠30日龄、妊娠80日龄和妊娠105日龄背膘厚度分别为13.0~16.0mm、14.0~17.0mm、15.0~18.0mm、15.0~19.0mm更有利于仔猪均匀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妊娠期间的背膘厚度对仔猪均匀度及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但母猪产仔性能最好的背膘状态并不是产仔均匀度最佳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初产母猪不同妊娠期背膘厚度对其窝产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的影响,本实验对加系长白和大白母猪第1胎妊娠开始(配种当天,74头)和结束(妊娠110 d,217头)时的背膘厚度进行测定,记录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死胎数和初生窝重等繁殖指标。结果表明:配种时背膘厚为14.0~18.0 mm的后备母猪总产仔数13.62头、活产仔数12.32头,显著高于配种时背膘厚为<14.0 mm和>18.0 mm的母猪;后备母猪妊娠110 d的背膘厚度为12.6~15.5 mm时,其总产仔数(13.14头)、初生窝重(14.93 kg)及初生个体重(1.37 kg),均高于其他3个组(P>0.05);哺乳期背膘损失随妊娠110 d后备母猪背膘厚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当母猪妊娠110 d的背膘厚>18.0 mm时,其哺乳期背膘损失达4.11 mm,且9.0~12.5 mm组和12.6~15.5 mm组的背膘损失与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2.
丹系大白母猪初配日龄和背膘厚对第1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后备母猪初配日龄和配种时体况与繁殖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试验测定1 056头丹系大白母猪的初配日龄以及不同阶段背膘厚,同时收集相关繁殖性能数据按配种时背膘厚(14、14、15、16、17、17mm)、妊娠109d背膘厚(14~16、17~19、20~22mm)与初配日龄(210、210~239、240~269、270~299、≧300d)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丹系大白后备母猪初配背膘厚在17mm时,产活仔数达14.77头,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妊娠109 d背膘厚与哺乳期背膘损失为显著相关,妊娠109 d背膘越厚,哺乳期背膘损失越大;初配日龄在240~269 d的后备母猪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初配日龄小于240 d的后备母猪(P0.05),且高于初配日龄大于269 d的后备母猪(P0.05)。综上可知,为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丹系大白母猪初配背膘厚调整至17 mm,初配日龄控制在240~269 d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体况评定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随繁殖阶段的不同,体况也存在差异,依据不同繁殖目的保持适宜的体况是保证其繁殖性能发挥的关键。根据体况(背膘厚)调控妊娠母猪饲喂量,是实现母猪优质高效养殖的有效途径,因此母猪背膘厚度已成为衡量母猪体况的重要方法。本文就体况评定技术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科学指导母猪养殖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胎次及分娩P2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辽宁省某种猪场2018年10月份1~4胎次145窝母猪的生产数据报表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胎次之间,第3胎次母猪繁殖性能最佳,产程最长,分娩至配种日数最长;第4胎产公活仔猪数最高,产母活仔数最低。不同分娩时P2点背膘厚度之间,背膘厚19 mm母猪产弱仔数最高;背膘厚16 mm母猪死胎数最高;背膘厚14~16 mm母猪产公仔猪数较多,17~19 mm母猪产母仔猪数较多;背膘厚17 mm母猪所产仔数的平均初生重最高;背膘厚18 mm和19 mm母猪产程最长。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6,(2)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波对美系大白母猪第1胎妊娠105 d背膘厚及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分析其对断奶至再配间隔及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母猪在妊娠105 d背膘厚18 mm时,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都极显著低于妊娠105 d背膘厚10~14 mm时;显著低于105日龄背膘厚在14~18 mm;断奶背膘厚在15~17 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妊娠105 d至断奶背膘变化为-4~0 mm之间的断奶至再配间隔明显低于其他2组,且断奶7 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  相似文献   

16.
以168头经产长大二元母猪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背膘仪测量母猪背膘厚度,分析经产二元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度与窝均产仔数、初生窝重;哺乳期间背膘厚度变化与断乳窝重、断乳至发情时间间隔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哺乳母猪在哺乳期间背膘厚度减少3-6mm时,母猪的发情间隔最短,为5.53+1.73d;经产母猪配种背膘在14~19mm时,当胎窝均产仔数最高、初生窝重也最重。说明母猪背膘厚对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4~19mm,其繁殖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20,(1):1-4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猪场主要生产指标之一,而母猪背膘厚与繁殖性能之间存在相关。为探究背膘厚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而为提高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温氏种猪公司新法系经产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收集各阶段背膘厚和繁殖性状数据,分析妊娠期各阶段背膘厚与母猪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在开始配种、妊娠28 d、妊娠80 d、妊娠112 d的背膘厚分别为15~22 mm、15~22 mm、19~22 mm、15~22 mm范围时,妊娠期各阶段母猪具有较好繁殖性能。研究表明,生产中保持妊娠期较适背膘厚能够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5,(5)
以配种时、妊娠第30天、妊娠第60天、妊娠第90天、妊娠第110天和断奶时等繁殖期为研究阶段,运用B型超声仪测定7.5月龄以上大白后备母猪及其对应的二胎第10~11根肋骨间至背中线向两侧6.5 cm处背膘,以探索繁殖期背膘水平和背膘变化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大于15.0 mm时当胎分娩率极显著提高(P0.01),妊娠第110天背膘为18.40 mm时窝产仔数最大,为10.80头,妊娠期内背膘增加小于3.5 mm时当胎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极显著提高(P0.01);哺乳期背膘损失小于3.0 mm时其对应的二胎总分娩率显著提高(P0.05)。因此,控制后备母猪妊娠期内背膘增加在3.5 mm以内、临产前背膘在18.40 mm左右以及当胎哺乳期背膘损失在3.0 mm以内有利于提高当胎及其二胎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脂肪酶和脂肪粉对母猪产仔性能、体况及断奶发情间隔的影响。选择妊娠80 d的经产健康新美系长白、大白原种母猪各36头,随机分为9组,每组4头长白、4头大白,采用3×3双因子设计,即脂肪酶设0%、0.02%、0.03%三个水平,脂肪粉设0%、1%、2%三个水平。试验从母猪妊娠80 d开始至分娩后结束,其中预饲期5 d。结果:①产仔性能:不同脂肪酶水平对母猪的各项产仔性能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平均初生重、平均初生窝重有随着脂肪酶增加而明显提高的趋势;不同脂肪粉水平对母猪的平均窝产活仔数、平均初生重、平均初生窝重影响均不显著,但随脂肪粉增加有提高的趋势。②体况:2%脂肪粉组妊娠背膘增厚显著高于0%脂肪粉组(P<0.05),泌乳期背膘损失最少,断奶发情间隔最短。在泌乳期背膘损失方面,0.03%脂肪酶组表现最理想。③发情间隔:2%脂肪粉组及0.03%脂肪酶组间隔最短。试验表明,炎热的夏季,在日粮中添加2%脂肪粉及0.03%脂肪酶对母猪产仔性能、体况以及断奶发情间隔方面最好。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6,(6)
正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随繁殖阶段的不同,体况也存在差异,依据不同繁殖目的保持适宜的体况,是保证其繁殖性能发挥的关键。背膘厚度可以有效反映母猪体况的变化,是母猪繁殖性能良好的预测指标,根据体况(背膘厚)调控妊娠母猪饲喂量,是实现母猪优质高效养殖的有效途径,因此母猪背膘厚度已成为衡量母猪体况的重要方法。近30年来母猪脂肪减少了50%,使繁殖母猪对营养变得更加敏感,在实际生产中根据母猪的生理阶段,制定相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