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试验基于T+Pm产生皮肤坏死毒素的生物学活性,采用豚鼠皮肤坏死试验检测Pm分离物所产毒素的特征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针对猪萎缩性鼻炎Pm菌株的toxA基因选择不同引物,鉴别T+Pm与T—Pm分离物。针对ToxA基因中的1230bp片段,将分离自有萎缩性鼻炎临床症状猪群的17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ro)进行PCR扩增,其中4株Pm分离菌株确定为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ngenicPasteurellamultoci da,T+Pm),占23.53%(4/17)。本试验丰富了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基因资源,在猪萎缩性鼻炎的诊断、防制和净化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流行及oppA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PCR荚膜分型、oppA基因克隆及相似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0株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淡灰白色、湿润光滑、奶油露珠状菌落;分离菌株能酵解蔗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不能分解葡萄糖、枸橼酸盐、乳糖、硫化氢等,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达99.9%以上,10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荚膜分型显示,6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4株为荚膜D型;基于opp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菌均位于同一分支内;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内攻毒小鼠死亡率较高(21/30),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主要是A和D型,且大部分菌株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修订行业标准《猪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NY/T 564-2002),改进多杀性巴氏杆菌定种方法,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中国兽医微生 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保藏的63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复核鉴定。63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有60株菌种与原鉴定结果一致。建立多杀性巴 氏杆菌基于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对经16S rDNA PCR方法确认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60株菌进行定种。结果表明,60株菌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基于 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与16S rDNA PCR方法试验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可将基于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增添至行业标准中,作为原有生化鉴 定方法的补充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定种。  相似文献   

4.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物保健》2013,(8):87-87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John Boyce博士等研制出一种可以准确快速诊断禽霍乱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血清型的工具。这项新技术不同于以脂多糖(LPS)生物合成基因为基础的菌株,比先前Heddleston血清分型要准确得多。John Boyce博士解释说,在LPS生物合成基因的基础上,我们深信我们的mPCR能精确区分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98%左右)。  相似文献   

6.
猪巴氏杆菌病二价(A、B群)灭活疫苗的研究──Ⅰ.流行病学调查、菌株筛选及生产工艺比较试验吴范庚,黄昌炳,关孚时,郎洪武(中国兽药监察所北京,100081)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等)是猪的三大疫病之一,我国各省均有发生,病原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按其荚膜...  相似文献   

7.
从病死母猪肺脏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PCR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引物对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PCR扩增16SrDNA基因获得1415bp片段,分离株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078999)的同源性为99%,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巴氏杆菌,命名为YN20110122株;本菌分离株为荚膜A型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8.
在由100头屠宰猪的扁桃体分离出的29个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物中,有8个分离物的荚膜血清型、菌体血清型和对小白鼠、兔、鸡的致病力与当地禽霍乱的一些菌株相同。由此推断,猪有可能为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贮主,猪禽之间互相传染多杀性巴氏杆菌也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国内不同动物源生产用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的变异情况,采用PCR方法对16株不同动物源生产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ompH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16株菌株的ompH基因开放阅读框在1002~1056 bp之间;信号肽为N端20个氨基酸残基,成熟蛋白氨基酸残基数量在313~331 aa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82.1%~100%;基于ompH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鸡源菌株(荚膜A型)、猪源和牛源菌株(荚膜B型)分别在不同的分支。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mpH基因序列差异与荚膜型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与毒力大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qseC和luxS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为探讨其双缺失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及交叉免疫保护的影响,本研究在前期构建的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qseC基因缺失株(ΔqseC)的基础上进行了luxS基因缺失,构建了qseC及luxS双基因缺失株(ΔqseCΔluxS)。与野生型PmCQ2相比,该双基因缺失株在生物膜产生方面显著上升,而其荚膜生成量、血清敏感性及其毒力却显著下调,与qseC单基因缺失相比,双基因缺失在调节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正向或负向叠加效应。疫苗交叉免疫保护性方面,与ΔqseC及野生型PmCQ2比较发现,双基因缺失株中luxS基因的缺失,减弱了部分qseC基因缺失所赋予菌株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但却增强了菌株对牛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相比PmCQ2的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qseC及luxS双基因缺失仍赋予了菌株很好的交叉免疫保护性。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感应基因qseC和luxS均可调控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交叉免疫保护性,该双基因缺失株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广谱型疫苗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2.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及外膜蛋白H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基因的变异情况及与荚膜型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44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分型和ompH基因的扩增测序。结果显示,44株菌株中22株为荚膜A型,17株为荚膜B型,5株为荚膜D型;44株菌株的ompH基因开放阅读框在1 002~1 056bp之间;SignaIP 4.1预测结果显示,信号肽为N端20个氨基酸残基;ProtParam分析结果显示,成熟蛋白氨基酸残基数量在313~331aa之间,推测的分子质量在33.83~36.46ku之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4株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6.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86.0%~100.0%;ompH基因核苷酸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荚膜A型、B型和D型菌株分别在不同的分支。试验结果表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荚膜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lpE基因序列的保守片段设计合成引物,经plpE基因阳性质粒构建、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对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该PCR方法用于检测来自四川省6个规模化猪场的64份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肺部组织样品。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的敏感性为5×101拷贝的目的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A、B、D血清型)PCR均为阳性、APP和HPS等病原均为阴性;64份临床疑似样品中检出36份样品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6.2%。以plpE基因初步建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4.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5.
对66株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鉴定结果表明,PCR是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病原检测方法。应用能够扩增大多数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株(EO630)和野外分离株的16S基因rRNA进行PCR扩增,以期为分子水平上准确地鉴别猪巴氏杆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克隆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7株ompW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7040.1),使用DNAMAN 5.0软件设计1对引物,选取高保真酶PrimeSTAR Max DNA Polymerase进行PCR反应获取目的基因片段,并对ompW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约为615 bp,编码20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牛源、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较高,而与兔源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与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W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mpW蛋白分子式为C1007H1567N257O283S3,分子质量为21.90 ku,理论等电点(pI)为9.16,属碱性蛋白质,疏水指数为96.57,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173(> 0),属于疏水类蛋白;前21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第5-27位氨基酸区域存在1个跨膜区,存在N-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不存在O-糖基化位点,具有多个B细胞、CTL细胞及Th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的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7.65%、35.29%、3.92%和43.14%;三级结构是呈β-桶状的单聚体,隶属于外膜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侵染宿主过程中自身的抗宿主免疫胁迫机制及疫苗的开发与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调查上海市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药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5年在上海市11个规模化养猪场采集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病料共计116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及PCR方法,分离鉴定出2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纸片法测定了分离菌株对2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这6种药物可作为本地区控制本病的首选药物。然而,超过50%的菌株对青霉素(65.0%)、复方新诺明(65.0%)、氨苄西林(60.0%)、链霉素(60.0%)、四环素(60.0%)耐药。耐药谱分析显示,85.0%的菌株对4~7种抗菌药耐药。本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应加强养殖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耐药性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落多重PCR方法对分离保存的2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种型和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51-6、M-4和P-2237为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C51-6和P-2237为荚膜血清D型,菌株M-4为荚膜血清A型。同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试验、中性吖啶黄沉淀试验和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对PCR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对甘露醇、卫茅醇、山梨醇、海藻糖的发酵能力和产生鸟氨酸脱羧酶的特性,3株菌株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亚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时有发生。为了解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流行状况,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找到针对本地区流行株的敏感药物。结果显示:从采集的35份病羊肺组织病料中,分离出12株B群、9株D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未分离出其他血清群;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耐药率最高,对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流行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以B群、D群为主,且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需指导和监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研究查清了本地区流行的优势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群,找到了针对性敏感药物,这为该市羊巴氏杆菌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扩增对18株不同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检测上述菌株中一类整合酶携带率。结果表明,18株不同源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83.33%,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0%~61.11%,对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27.78%~38.89%。18株菌株均未检测到tet A耐药基因,22.22%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 B耐药基因,5.56%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 O耐药基因,tet K与tet Q两种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为27.28%,而对于tet G的携带率为100%,Ⅰ型整合酶携带率为22.22%。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机制及跨物种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