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以IBVBeaudette株S1基因两仙21个碱基的对应序列来合成引物,并在两引物Oligo5′,Oligo3′的5′端分别加有HindⅢBamHI酶切位点,对IBV标准毒株M41,广东地方肾病变形致弱株D41作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得到了1720bp预计大小的DNA片段,又经M41株PCR产物的HaeⅡ酶切分析,表明此DNA片段即为IBVS1基因片段,并用此对引物,以Oligo3′  相似文献   

2.
中国肾型IBV毒株的基因型及其S1基因的巢式PC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本研究建立的IBVS1基因的巢式PCR方法鉴定了国内5个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以此5个分离株及3个标准毒株的RT-PCR产物(1749bp,含S1基因)为模板,1对内部引物经巢式PCR都获得1729bp的产物,另1对内部引物的巢式PCR有大小不同的产物(1678bp或0.5、0.6kb)。参照以前的RFLP分析结果,探讨了中国肾型IBV毒株的基因型状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RT-PCR方法,以IBVS1全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从我国华东(HD)、华北(HB)、华中(HZ)、华南(HN)、西北(XB)及东北(DB)等地的IBV流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的1.7kb左右的DNA片段。PCR产物的HaeII酶切分析及其与英国IBVS1全基因核酸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所获6个IBV流行株的PCR产物为IBVS1基因。将此6个毒株的S1基因PCR产物分别进行5’和3’端的BamHI和HindII酶切识别位点的分子修饰之后插入到克隆质粒pUC18的BamHI/HindII位点,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S1基因的RFLP分析表明我国IBV已有分子水平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RT-PCR方法,以IBV S1全基因特异性引物分别从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北及东北等地的IBV流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的1.7kb左右的DNA片段。PCR产物的HaeⅢ酶切分析及其与英国IBV S1全基因核酸探针的分子杂交证实所获6个IBV流行株的PCR产物为IBV S1基因。将此6个毒株的S1基因PCR产物分别进行5‘和3’端的BamHI和HindⅢ酶切识别位点的分子修饰之后插入到  相似文献   

5.
应用RT—PCR技术扩增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S1基因做为目的基因,运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12株以非免疫鸡胚繁殖并通过超速离心浓缩的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所用引物为IBV 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2kb。结果6株IBV毒株(SAIB3、F、D41、H52、Holte)扩增出了长约1.7kb的S1基因片段,而另6株IBV毒株虽经4次RT-PCR重复后也显阴性。用HaeⅢ内切酶对6个毒株的RT-PCR产物  相似文献   

6.
选择S1基因做为目的基因,运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12株以非免疫鸡胚繁殖并通过超速离心浓缩的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所用引物为IBV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2kb。结果6株IBV毒株(SAIB3、F、D41、M41、H52、Holte)扩增出了长约1.7kb的S1基因片段,而另6株IBV毒株虽经4次RT-PCR重复后也显阴性。用HaeⅢ内切酶对6个毒株的RT-PCR产物进行酶切,结果显示M41、H52、D413个IBV毒株的S1基因包含两个HaeⅢ位点,F株与Holte株S1基因包含1个HaeⅢ位点,而SAIB3株S1基因则已丢失HaeⅢ位点。实验结果表明:运用RT-PCR技术检测IBV时,由于S1基因的核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因此S1基因不宜做为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北京地区3株鸡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中扩增出1054bpS1基因高变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inI和PstⅠ的酶切位点分析图谱进一步证实了RT-nestedPCR的特异性。将3段S1基因分别克隆到PUC19质粒中,获得重组质粒PUCIBVS1-BJ1,PUCIBVS1-BJ2和PUCIBVS1-BJ3。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取IBvM_(41)株和广东肾变株D_(41)免疫原(Sl)基因的研究情况,所用引物为IBV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kb;DNA模板为IBVM_(41)和D_(41)株经病毒RNA提取后反转录而得;结果表明,2株病毒所获的PCR产物与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9.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位核苷酸片段(aa203~306)。 P C R 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用 Dra Ⅰ、 Sac Ⅰ、 Ssp Ⅰ、 Pst Ⅰ和 Sau3 A I共 5 种限制性内切酶( R E)进行消化处理,结果 5 个分离株均为 Dra Ⅰ(- )、 Sac Ⅰ(- )和 Sau 3 A I(+ ), L C2 和 T A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J N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L C2 株为 Pst Ⅰ(+ ), J N、 L L 和 T A 株为 Pst Ⅰ(- );5 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美国变异株迥异,而 T A 株与日本超强毒株 9011 相类似。5 个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对比,至少在 V P2 可变区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 I B D V 接种免疫鸡群仍然暴发 I B D 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IBV核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引物跨度为15Kb,包括整个开放阅读框架。由于疫苗株M41在核蛋白基因3′末端非编码区缺失近02Kb的基因片段,因此RTPCR扩增将得到13Kb的基因产物。我们应用这对引物扩增9株IBV的核蛋白基因,结果表明,除8株IBV扩增出15Kb的预计大小的基因产物外,疫苗株M41则扩增出13Kb的基因产物,与实际设计相符。经酶切分析、分子杂交及序列分析鉴定证实我们获得的PCR产物为IBV的核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饲养屠宰试验研究了肉仔鸡体组成、体组分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建立了肉仔鸡体蛋白、胴体蛋白、羽毛蛋白潜在沉积速率模型,旨在为建立精确的肉仔鸡生长预测模型奠定基础.试验选取180只体重相近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按性别随机分为两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肉仔鸡饲喂NRC(1994)营养标准水平日粮.于0、7、14、21、28、35、42日龄08:00空腹称重后,每个重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两只鸡进行屠宰试验.采用Gompertz生长模型拟合肉仔鸡体组成及体组分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采用曲线回归拟合肉仔鸡体蛋白、胴体蛋白、羽毛蛋白重与体重、胴体重及羽毛重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同时结合以上拟合方程推导肉仔鸡体蛋白、胴体蛋白、羽毛蛋白潜在沉积速率模型.结果显示,Gompeertz生长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肉仔鸡体组成及体组分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拟合回归方程的相关指数(R2)均达到0.969以上,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1);曲线回归拟合试验数据得到体组成及体组分间幂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方程,其相关指数(R2)均达到0.998以上,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1);同时根据以上拟合回归方程建立了肉仔鸡体蛋白、胴体蛋白、羽毛蛋白与肉仔鸡体重、胴体重及羽毛重间的函数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内仔鸡体重、胴体重及羽毛重对内仔鸡每日体蛋白、胴体蛋白及羽毛蛋白最大沉积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蛋白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折叠的正义RNA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除了动脉炎病毒科,尼多病毒目还包括冠状病毒科(Coronaviruses)。15.1~15.2 kb长的PRRSV基因组通过互相重叠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蛋白质。ORF1a翻译过程中产生pp1a多聚蛋白。ORF1b表达产生了 pp1ab多聚蛋白。pp1a和pp1ab经病毒蛋白酶处理后又生成了14个非结构蛋白。一些非结构蛋白为蛋白酶(NSP1、NSP1β、NSP2和NSP4)、RNA-依赖性RNA聚合酶(NSP9)、解旋酶(NSP10)和核酸内切酶(NSP11)。ORFs2-5编码GP2-GP5,ORF6编码M,ORF7编码N蛋白。ORF2b完全包括在ORF2内,表达小的非糖基化E或2b蛋白。相当一部分的囊膜蛋白是nidoviruses所特有的,所有的结构蛋白都是感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副黏病毒是一类包含多种能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疾病的负链RNA病毒。其病毒颗粒囊膜上排列有两种糖蛋白,分别是识别并结合宿主受体的附着蛋白(hemagglutinin neuraminidase/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 HN/H/G)和介导病毒颗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F)。这两种糖蛋白通过与病毒受体及细胞膜的互相作用介导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及融合过程,最终使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质开启复制过程。由于糖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及中和抗体靶点,因此近年来对副黏病毒糖蛋白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探索。就副黏病毒糖蛋白在其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治疗性抗体和疫苗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端粒蛋白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与端粒结合的蛋白组分。近年来寄生虫端粒蛋白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寄生虫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端粒蛋白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功能,共同参与寄生虫生命周期的调节,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论文主要综述了包括TRFs、Rap1、TERT、RPA、Sir2和Orc1、Gbp、Ku、Rbp38以及LaTBP1等原虫端粒蛋白及其功能,以期为寻找新的防治寄生虫病的靶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平  刘吉平 《蚕业科学》2007,33(2):329-334
微孢子虫作为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由于具有许多原核细胞的特征而被广泛研究,且作为人类新发的病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孢子虫蛋白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评述了对微孢子虫蛋白质研究在分类和防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沉淀方法对四倍体刺槐叶蛋白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加热条件和pH条件下叶蛋白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所提取的叶蛋白中粗蛋白质含量随温度升高呈现上升趋势,65℃时粗蛋白质和磷含量达到最大,随提取温度升高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pH为2时,叶蛋白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分别为38.49%和8.55%,粗纤维最低仅为1.26%,而氢氧化钠处理下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略高于盐酸处理。  相似文献   

17.
蚕丝纤维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近年来蚕丝纤维组成研究的进展。从蚕丝分子生物化学学的角度,阐述了蚕丝纤维的化学组成。丝胶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结构,蚕丝主成份丝素的H链、L链和P25糖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特性及其组成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8.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三磷酸核苷酸结合蛋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钟伯雄 《蚕业科学》2001,27(1):38-42
为探讨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 (BmCPV)结构蛋白的构造及其功能 ,采用α 3 2 P标记的鸟嘌呤三磷酸核苷酸、腺嘌呤三磷酸核苷酸、胞嘧啶三磷酸核苷酸和尿嘧啶三磷酸核苷酸与病毒粒子共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VP3能够与鸟嘌呤三磷酸核苷酸和尿嘧啶三磷酸核苷酸结合 ,暗示了VP3是BmCPV的三磷酸核苷酸结合蛋白 ,推测其在BmCPV核酸RNA形成mGpppAmpGp帽子结构中起作用 ,具有RNA鸟苷酰转移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作者首先简述了Bcl-2蛋白家族成员Bcl-xL蛋白的结构与功能,Bcl-xL蛋白是体内重要的抗凋亡蛋白,其头部折叠结构完全符合Bcl-2家族蛋白结构模型,对多种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次介绍了Bcl-xL蛋白的功能增强型突变体PTD-FNK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功能、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其对体内外细胞的穿透能力很强,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对不同类型细胞受到的多种损伤刺激产生良好的防御作用,这种组织细胞保护作用目前已经在临床治疗上被广泛应用。目前两种蛋白批量生产及实践应用的难点是其原核表达形式为包涵体,需要经过复杂的复性过程才能获取可溶性蛋白,且蛋白在复性过程中损耗极大。通过探索诱导两种蛋白表达的最优条件,大量诱导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并且进行纯化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可为更好地推进其在组织细胞常温、低温、冷冻保存及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firstly,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Bcl-xL protein is briefly introduced. It is believed that Bcl-xL protein as a member of the Bcl-2 family,has the same head folding structures as Bcl-2 famil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ressing apoptosis of cell and protecting various cells from injury. The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function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TD-FNK protein (a gain-of-function mutant of Bcl-xL). It is thought that PTD-FNK protein is able to rapidly penetrate into cel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can protect various types of cells from many damage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in the path of mitochondrion,so being a potent protein with various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Finally,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ifficulty of mass prod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wo proteins is that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the proteins is inclusion body,which need the complex refolding process in order to obtain soluble proteins,and proteins' loss in the refolding process is great. The priorities and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re to realize the soluble expression and purify the two proteins in large quantities by optimizing expression conditions of induction,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and cell preservation under room temperature, low temperature and froze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