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实验用6株海洋微藻来强化用酵母预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并将强化后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的溞状幼体,以研究使用经不同食物强化后的轮虫投喂溞状幼体对溞状幼体变态时间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及变态时间均优于其他海洋微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海水蒜头藻与海水小球藻次之,酵母轮虫最差。  相似文献   

4.
三角褐指藻是对虾前期的优质饵料,但其繁殖盛期较对虾育苗期早,在时间上不同步。为解决这一问题,乳山县在三角褐指藻繁殖盛期将它浓缩,并放在-20℃-30℃的冷库里贮存,需要时取出,再溶化投喂。在 1984年的对虾育苗中,当饵料比较缺乏时,县育苗场用冷库里的三角褐指藻与鲜活牟氏角毛藻(6:4)一起投喂,发现对虾苗在各个发育阶段的成活率有不同程度提高;溞状幼体Ⅰ~Ⅲ期的变态时间也略有缩短。试验表明,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虾从溞状幼体变态发育到仔虾这一过程中不同投饵模式对其出苗率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饵料组合:螺旋藻粉和早期虾片(A)、蛋黄和早期虾片(B)、螺旋藻粉和蛋黄(C),同时设计3种不同的投饵频率:一天4次(Ⅰ)、6次(Ⅱ)、8次(Ⅲ),进行正交试验,共产生了9种不同组合的投饵方式。结果表明,在CⅢ模式下,即在溞状幼体阶段投喂蛋黄和螺旋藻粉,且一天投喂8次时,青虾室内苗种培育出苗率最高,达44.5%。  相似文献   

6.
用两只容积为8吨的实验水槽,分别培养400万尾中国对虾无节幼体,其中1号水槽投喂豆浆、蛋黄代用饵料,2号水槽投喂三角褐指藻、褶皱臂尾轮虫和卤虫,至仔虾幼体X期(P_(10))进行计数。前者变态成活率为23.4%,后者变态成活率为65.7%;且个体体长亦为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用生物饵料优于代用饵料。  相似文献   

7.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8.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投喂不同藻类后12h的褶皱臂尾轮虫的脂肪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投喂单种藻类还是2种混合藻类,强化后的轮虫其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单链脂肪酸及低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投喂前后没有变化,各种脂肪酸的含量界于未强化的轮虫和所投喂的单胞藻饵料含量之间。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除了二十二碳六烯酸因在牟氏角毛藻中含量较低,在单独投喂牟氏角毛藻后的轮虫中未检测出外,其余均与其所投喂的单胞藻的脂肪酸一致;轮虫中被检出的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单种藻类试验组中均低于所投喂藻类的含量;在2种藻类混合试验组中界于2种单胞藻含量之间。混合藻类比单种藻类强化轮虫具有更加全面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11.
轮虫是鱼、虾、蟹苗种生产中优良的活体生物饵料。特别是在对虾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虾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变态时可以加快幼体变态和提高糠虾幼体的成活率殖媸且焕嗪苄〉亩嘞赴?体长在0.04~4毫米,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它的游泳速度和体形大小很适合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直至仔虾期的捕食?殖娲罅颗嘌坏枰欢ǖ娜肆ξ锪?而且尚需占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投喂小球藻、角毛藻、鱼腥藻、螺旋藻以及小球藻和角毛藻5组饵料分别投喂扁玉螺浮游幼虫,每天测定壳宽和存活率,结果表明,8天后,投有角毛藻的2组存活率较高,生长较快。笔者认为,角毛藻是扁玉螺浮游幼虫的适合饵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饵料对毛蚶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使用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4种藻类的不同组合投喂毛蚶幼体。结果表明,饵料种类越多,变态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扁藻搭配(体积比1:1:1:1)变态率为30%,出库需(壳长1 mm)27 d;球等鞭金藻、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1)变态率为29%,出库需29 d;球等鞭金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24%,出库需31 d;角毛藻、小球藻搭配(体积比1:1)变态率为19%,出库需33 d;单一投喂小球藻,变态率为3%,出库需44 d。说明不同饵料间的营养可以互补,多种饵料搭配能为幼体发育提供更全面的营养,饵料多样性是影响幼体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ω_3HUFA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存活率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陈立侨 《水产学报》2000,24(5):448-452
分别以经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50DE-G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至Zao状Ⅲ期后改喂卤虫无节幼体,探讨了饵料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轮虫组的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最高,为12.00%,强化剂轮虫组和角毛藻轮虫组次之,分别为10.67%和9.67%,而酵母轮虫组最低,仅为3.67%;结合分析Zao状Ⅴ期幼体脂肪酸组成可知,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与其总脂含量和ω-3HUFA含量密切相关,而Zao状Ⅴ期幼体总脂含量与ω-3HUFA含量随饵料轮虫总脂和ω-3HUFA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早期幼体所摄取的ω-3HUFA对后期幼体发育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索出了在江西应用人工半咸水进行南美白对虾幼体培育、人工半咸水的调配与处理、水质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等技术。引进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90万尾,用人工半咸水进行幼体培育试验,以三角褐指藻和牟氏角毛藻为开口饵料,培育出淡化虾苗3万余尾。研究表明:人工半咸水培育南美白对虾幼体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