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改善酸羊乳风味与品质,提高酸羊乳的功能价值,将自浆水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JS5和JS19用于羊乳发酵,研究其对酸羊乳理化性质、质构特性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 种植物乳杆菌与商业发酵剂复合发酵后,均能在贮藏期内有效提高酸羊乳持水性和表观黏度,降低其硬度与胶着性,促进乙醛和双乙酰的释放;添加植物乳杆菌JS5的酸羊乳胆固醇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最高可达36.62%;添加植物乳杆菌JS19的酸羊乳体外抗氧化能力更强,贮藏1 d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高达70.58%,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达32.03 μmol/L。2 种菌株均为适用于羊乳发酵生产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对羊奶的热稳定性、酒精稳定性、凝乳特性及羊奶制品(羊奶粉、羊奶酸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对羊奶的稳定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温度在120~140℃范围内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羊奶的热稳定性明显降低;30~80℃范围内,酒精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H6.7时,羊乳的热稳定性最好,pH6.4~7.2时,随pH值升高,羊乳的酒精稳定性增强.无机盐离子Ca2+对羊奶热稳定性和酒精稳定性的影响作用相似,稳定性均随Ca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于羊奶制品,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提高其贮藏稳定性,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含量的增加会降低酸奶贮藏期间的滴定酸度、黏度及持水性.另外,发酵酸奶所用稳定剂的不同、贮藏温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制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新鲜羊乳、蓝莓汁和桑葚果粒为原料,以纽甜和大豆低聚糖为甜味剂,进行发酵乳的研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和酸度、持水力作为综合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羊乳与蓝莓汁的体积比7∶3、发酵剂添加量4 g/L、纽甜与大豆低聚糖的添加配比0.35∶10、发酵时间5 h,100 mL酸乳中添加1颗桑葚果粒。在此条件下,桑葚果粒蓝莓发酵羊乳的外观呈淡紫色,颜色均一,并点缀有紫色的桑葚果粒,持水力为35%,酸度为110°T,具有良好的凝胶质地和酸乳风味,综合评分为95分。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中花青素的质量浓度为7.744 mg/L,是一种新型的优良保健羊乳制品。随后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证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夸克干酪、农家干酪等新鲜干酪的酸-酶共促凝乳方式,在概述酶凝、酸凝的基础之上,论述了酸-酶共促凝乳的形成过程及性质,并探讨了凝乳酶浓度、热处理、添加凝乳酶时pH值等对酸-酶共促凝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蛋清粉凝胶性与凝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胥伟  迟玉杰  孙强 《中国家禽》2012,34(2):22-24
研究蛋清粉在贮藏期间所成凝胶的质构、持水性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蛋清粉的凝胶硬度、弹性、粘结性、持水性分别为346g/cm2、0.905、0.382、52.00%,25℃下贮藏180d后,蛋清粉的凝胶硬度与粘结性较贮藏初期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凝胶弹性与持水性与贮藏初期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蛋清粉的溶解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很小,25℃下贮藏180d时与贮藏初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54)。500倍扫描电镜(SEM)下观察蛋清粉所成凝胶,其结构空隙很大,分布疏松,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时间与温度对蛋清粉的溶解性影响很小,而对蛋清粉的凝胶性影响较大,含水量是影响蛋清粉凝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灵芝真菌固态发酵产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酸)的工艺条件.基于3因素3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得到了描述灵芝真菌固态发酵的灵芝酸产量与操作参数间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在起始pH 6.24,以料水比1:1.22,(NH4)2SO4质量浓度为1.07%灵芝真菌固态发酵时,由回归方程预测在此条件下的灵芝酸产量的理论值为272.55μg/g,模型优化条件下的灵芝真菌固态2 kg发酵所得灵芝酸含量(270.03 μg/g)与灵芝真菌固态20 kg放大发酵所得灵芝酸含量(268.64 μg/g)基本与理论值相符.  相似文献   

7.
采用山羊瘤胃液的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酵母培养物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底物精粗比为7:3,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为0、0.75 g/L1、.5 g/L2、.25 g/L。结果表明,发酵各时间点,各处理组的pH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24 h、36 h4、8 h时,各处理组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2.25 g/L处理组的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三个处理组的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而发酵24 h4、8 h时,三个处理组的丙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24 h、48 h时,1.50 g/L处理组的乙丙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发酵期内,1.50 g/L、2.25 g/L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瘤胃VFA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比例,改变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单一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后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1(AFM1)的分泌规律及AFB1转化为AFM1的转化率,选择3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每只羊饲喂1 mg AFB1。饲喂后0、4、8、24、32、48、56、72、80、96、104及120 h采集羊乳,测定AFM1含量。结果表明:1)饲喂AFB1前(0 h),羊乳中未检出AFM1,但是饲喂AFB1后4 h,在收集的羊乳中均检出了AFM1;2)3只试验在羊乳中AFM1含量存在差异,但是其分泌规律非常相似,均呈先升高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下降的趋势;3)羊乳中AFM1的峰值出现在饲喂AFB1后4~8 h;4)羊乳中AFM1平均含量在56 h时为0.39μg/kg,低于我国限量值(0.5μg/kg),到120 h平均含量为0.02μg/kg,低于欧盟限量值(0.05μg/kg);5)各时间点AFB1转化为AFM1的最大平均转化率为0.19%,出现在4 h;6)饲喂AFB1后24 h内的AFM1平均转化率之和占AFM1总转化率的81%。结果提示,AFM1在奶山羊乳中的排出时间主要集中在采食AFB1后的24 h内。  相似文献   

9.
花生乳牛乳混合干酪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混合乳干酪凝乳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花生乳添加量为20%,发酵酸度为24°T,皱胃酶添加量为0.30%,CaCl2添加量为0.06%时凝乳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花生乳牛乳混合干酪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混合乳干酪凝乳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花生乳添加量为20%,发酵酸度为24°T,皱胃酶添加量为0.30%,CaCl2添加量为0.06%时凝乳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锶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为了探讨饲粮中不同锶源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法,比较氯化锶和雷奈酸锶在同水平(50 mg/kg DM)下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K)、氯化锶组(LH)和雷奈酸锶组(LN),连续培养72 h,分别在发酵2、4、8、12、16、24、48、72 h时记录产气量,测定除2 h与12 h外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浓度、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显示:发酵液pH在24 h时LN组显著高于CK组(P<0.05),而在48 h与72 h时LN组与LH组发酵液pH显著高于CK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5.6~7.5);产气量、MCP浓度各发酵时间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NH3-N浓度在16 h时CK组显著高于LH组与LN组(P<0.05),其他时间点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72 h后,戊酸浓度LN组显著高于LH组(P<0.05),异戊酸浓度LN组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棕榈酸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内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设置0、2.3、4.6、6.9 g/kg(干物质基础)4个添加水平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分为4期,每期15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5 d,试验期间隔为10 d。结果表明:1棕榈酸包被GABA在瘤胃内24 h的消化率为20.97%,体外法测得其在小肠中16 h消化率为92.13%。2在3 h时,4.6与6.9 g/kg组的p 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2.3 g/kg组(P0.05)且两组氨态氮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6 h时,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在1、3 h,丁酸浓度4.6 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3 h时,乙酸浓度4.6与6.9 g/kg组,丙酸浓度2.3与4.6 g/kg组,TVFA 4.6 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2.3 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 h时,丙酸浓度2.3 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2.3与6.9 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微生物蛋白对照组与试验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棕榈酸包被GABA在瘤胃中的消化率较低,在小肠释放率高,增加了TVFA及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以及3、6 h乙酸/丙酸,所以在本试验中最适宜添加水平为4.6 g/kg。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一株仔猪源嗜酸乳酸杆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在体外研究了该乳酸杆菌的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等,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嗜酸乳酸杆菌的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嗜酸乳酸杆菌的活菌浓度在开始时缓慢上升,经过3h之后从1 0 5个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1 8h超过1 0 1 1 个数量级,到第32h,细菌的数量级开始缓慢下降到1 0 1 1 数量级以下,嗜酸乳酸杆菌的耐热存活率为62 .5 %,耐贮藏存活率为59%,耐酸存活率为70 %。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 0h,葡萄糖1 1 0g/L ,蔗糖1 0g/L,胰蛋白胨5g/L,酵母浸粉30g/L,柠檬酸盐1 2g/L。研究结果证明,该嗜酸乳酸杆菌是一株抗逆性强的菌株,适合用于仔猪断奶过度日粮中。  相似文献   

14.
王攀 《中国乳业》2012,(6):66-68
本文研究了羊奶复原乳中添加羊奶酪蛋白,在90℃、15min杀菌,蔗糖添加量7%,菌种添加量2%,乳固形物浓度12%,发酵温度43℃,后发酵温度4℃的条件下,羊奶酸奶发酵过程中,滴定酸度、粘度和持水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羊奶粉中添加羊奶酪蛋白,对羊奶酸奶发酵过程中的滴定酸度影响不大,对粘度和持水性有明显影响;对后发酵过程中的滴定酸度、粘度和持水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葡萄糖和玉米秸秆酶解液作为碳源,研究了利用玉米秸秆酶解液发酵生产丙酸的可行性。考察了秸秆酶解液糖浓度对丙酸发酵的影响,建立了丙酸和益生菌联产的补料分批发酵工艺,有效解决了高糖秸秆酶解液对丙酸发酵的抑制问题,提高了丙酸产量和菌体量。补料分批工艺:初始糖浓度为15 g/L,通过间歇补料维持葡萄糖浓度在15 g/L以下,用氨水调节pH为6.8~7.0,发酵周期130 h,丙酸产量可达19.97 g/L,丙酸产生速率为0.15 g/L.h,活菌数达到6.90×1012 cfu/mL。  相似文献   

16.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对一株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当培养基中豆粕液为20 g/L,葡萄糖浓度为5 g/L,玉米粉浓度为2 g/L时,在接种量为5 %的情况下,采用此种配比的发酵培养基37 ℃培养24 h,活菌数最高,可达4.0×109 CFU/mL.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体外发酵肉鸭全价料,通过发酵前后活菌数、pH、粗蛋白质、酸溶蛋白、总酸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筛选出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结果表明:(1)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乳酸杆菌为BLCC2-0111和BLCC2-0112,发酵至72 h时,pH达到最低,分别为4.03和4.13,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3.61×108CFU/g和25.68×108CFU/g。(2)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酵母菌为BLCC4-0050和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7.78%和17.77%,活菌数最高,分别为30.23×108CFU/g和35.54×108CFU/g。(3)适宜肉鸭全价料发酵的最适混菌组合为BLCC2-0111+BLCC4-0021,发酵至72 h时,pH降至最低4.12,乳酸杆菌活菌数38.00×108CFU/g,总酸含量20.61 mg/g,酸溶蛋白含量13.49%,混菌发酵的饲料营养价值显著优于单菌发酵。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黄芩苷、连翘酯苷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分泌IFN-α、IFN-γ的影响,本试验以体外培养的PMVECs为模型,用ELISA法检测这2种中药成分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诱导PMVECs分泌IFN-α和IFN-γ的量。结果表明,黄芩苷在10 μg/mL,24 h时诱导PMVECs分泌的IFN-α和IFN-γ的量均最高,连翘酯苷分别在20 μg/mL、12 h时和5 μg/mL、24 h时诱导PMVECs分泌的IFN-α和IFN-γ的量最高。这一结果为体外筛选诱导PMVECs表达干扰素的中药成分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成分的抗病毒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定不同组分植物甾醇(甾醇A~E)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在含60 mL瘤胃培养液及600 mg全混合日粮的120 mL发酵瓶中分别添加0、2、6、12μg植物甾醇,39℃恒温培养24 h,于3、6、9、12、24 h读取产气量,发酵终止时测定产气量、底物降解率、氨态氮、微生物蛋白、pH值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结果显示:添加的植物甾醇组分、浓度对体外发酵干物质降解率和乙酸/丙酸均有显著影响(P0.05),组分对氨态氮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甾醇浓度对乳酸、菌体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以及pH值、总产气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组分与浓度在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和乙酸/丙酸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发酵结束后,浓度为0.03μg/mL的B甾醇组累积产气量与丙酸浓度最高,乳酸浓度最低,B组平均氨态氮含量最低,浓度为0.03μg/mL分组的平均干物质降解率、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最高。提示: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植物甾醇,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改善瘤胃功能,添加甾醇B,添加浓度为0.03μg/mL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棕榈粕的营养价值,本试验利用正交结合熵权TOPSIS法对甘露聚糖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水解棕榈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棕榈粕为原料,还原糖、三氯乙酸可溶蛋白含量为指标,筛选了复合酶的组成和各酶的最适浓度;采用单因素试验获得料水比、复合酶酶解时间、酶解pH值以及酶解温度的最适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结合熵权TOPSIS方法获得最佳酶解条件。结果:复合酶组成和含量分别为酸性蛋白酶250 U/g、甘露聚糖酶45 U/g、纤维素酶160 U/g;各因素最适条件为料水比1∶3、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37℃;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水比1∶2、酶解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结论:复合酶在料水比1∶2、时间24 h、pH值4.8、温度42℃条件下水解棕榈粕,反应后还原糖含量达到65.29 mg/g,酸溶蛋白含量达到3.86%,粗纤维降解至8.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