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并修饰基因特异性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利用该探针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抽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WSV)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uminex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WWSV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偶联特异性探针的微球只与相应的病毒基因的PCR产物反应,而不与其他虾病病毒基因反应,可以检测到107的稀释度。本研究初步建立的WSSV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建立几种虾病同时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对虾养殖业达到鼎盛时期,但也开始大规模暴发流行性虾病.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引起对虾发病的有四种:即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感染病,而病毒感染的种类有:桃粒病毒(TS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黄头病毒(YHV)、对虾杆状病毒(BP)、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HHNBV)等.……  相似文献   

3.
由于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病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暴发的按常规方法难以控制的突发性中华鳖病毒(trionyx sinesis virus,TSV)和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使水产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对中华鳖病毒和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危害机理和集成防治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治上述2种病毒的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定量、快速、特异、安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方法:从GeneBank下载所有Taura病毒的序列,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TSV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检测灵敏度达450个病毒拷贝,超过普通PCR100倍;检测特异性为100%,高于普通PCR;检测时间在60 min内,约为普通PCR的1/4;有效解决PCR产物的气溶胶污染问题,安全性高.结论: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检测具有敏感、定量、快速、特异、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桃拉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拉病毒(TSV)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多重PCR)技术。根据WSSV和TSV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分别与WSSV和TS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WSSV DNA和TSV R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2条特异的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06bp(WSSV)和231bp(TSV)多重PCR扩增带,而对其他对虾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技术能检出10pg的WSSV DNA和1pg的TSV RNA模板。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沿海各国的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企业化发展,其病害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对虾病毒性的疫病已成为阻碍这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黄头症病毒(YHV)、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HNV)等病毒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除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之外,还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虾病毒病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世界虾病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就近年对虾病毒病的研究与动态进行概述,并对虾病毒病原体、传播途径、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Taqman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对虾的Taura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选取TSV基因组的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扩增产物长度为73 bp.以含有TS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为标准品,进行实时定量RT-PCR反应,结果表明质粒DNA在6~6×106个拷贝,共7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有"S"型扩增曲线.根据病毒拷贝数与Ct值制备了标准曲线,可以用于病毒的定量分析.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6个病毒粒子.该方法的重现性好,组内的实验变异系数为0.04%~2.70%,组间实验变异系数为0.92%~4.67%.引物和探针对于对虾基因组RNA、黄头病毒RNA都没有扩增反应,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实时定量RT-PCR检测TSV方法的建立,对于虾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4种重要虫媒病的核酸液相芯片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可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阿卡斑病毒(AKV)、蓝舌病病毒(BT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BTV的VP7基因、EHDV的VP7基因、AKV的N基因和VSV的NP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分析,设计针对这些基因的特异性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分别与不同编号的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再与这些病毒相应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 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以上4种虫媒病的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偶联特异性探针的微球只与相应的病毒基因的PCR产物反应,而不与其他虫媒病病毒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50~100个TCID50。本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阿卡斑病毒、蓝舌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技术,为其他类似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mme virus,TSV)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严重威胁虾养殖业的病原体,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目录规定的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方法,试验设计并合成针对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以及新城疫病毒N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探针及探针反向序列,并将下游引物和探针反向序列进行生物素标记。将探针与不同编号的荧光编码微球偶联。通过将探针-荧光编码微球偶联物与HA、NP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检测荧光信号建立禽流感和新城疫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非特异性反应很小,无明显交叉反应,该液相芯片快速高通量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新城疫病毒、H9亚型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三株病毒毒株抗原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4)、10~(-5)和10~(-5)。同时,检测结果显示:三个毒株同步检测与单个毒株分别检测在检测的灵敏上度基本相当。研究建立的可以同时检测新城疫病毒、H9亚型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方法,为该类病毒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工具,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病毒的检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给虾肝肠胞虫(EHP)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特异、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EHP 18S相关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并建立EHP的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的重复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体系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构建好的质粒标准品标准曲线斜率为-3.195,R2为0.991;扩增产物阈值循环数(Ct)与标准模板起始量(X)的关系曲线为-3.195×Log(X)+36.923,扩增效率为105.59。使用所构建方法检测湛江市EHP流行情况,同时对样品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早期死亡综合症(AHPND)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WSSV、IHHNV、TSV检测均为阴性;AHPND检出阳性率为10%,EHP为30%,其中1份样品的EHP和AHPND检测同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EHP荧光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等优点。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数据可为EHP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据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基因保守序列,使用Primer Explorer V3软件设计了2条引物,利用PCR的扩增产物,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建立了一种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DHPLC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与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斑节对虾杆状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对虾杆状病毒以及对虾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较高,约为10-5ng/μL,高于常规PCR及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用建立的DHPLC方法对100尾对虾样品进行了临床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WSSV的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对WSSV进行有效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对虾黄头病的方法,本研究通过RT PCR得到需要的DNA片段,选择两种高效的荧光编码微球,建立对虾黄头病(Yellow head disease, YHV)液相基因芯片检测体系并对病毒的GP116基因进行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从试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证明这种技术在对虾黄头病的检测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湛江地区南美白对虾桃拉综合征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拉综合征是由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virus,TSV)引起的,与白斑综合征病毒、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黄头病毒一起被列为对虾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四大病毒。本文对2005年广东省湛江地区部分养殖场的发病南美白对虾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及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提供了桃拉病毒的显微结构图片,证实了本次广东省湛江地区部分养殖场南美白对虾急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桃拉病毒,说明桃拉综合征在我国部分对虾养殖场仍存在着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上公布的PPRV的N蛋白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与探针;对探针进行C12臂修饰后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将偶联后的探针与PPRV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在Bio-Plex系统上读取荧光信号,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研究,最终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只与PPRV基因的PCR产物反应,而不与其他病毒基因反应,可检出的最低基因拷贝数为5. 78×104copies/m L,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利用该方法对25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样本15份,与传统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建立多种外来动物疫病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可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EHDV的VP7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EHDV特异性探针并用生物素标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病毒VP7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EHDV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其他虫媒病病毒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0个TCID50。建立了快速检测EHD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搭建EHDV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检测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SVCV的G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SVC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标记生物素,偶联荧光编码微球后与SVCV病毒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能够正确的检测出SVC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pg,检测特异性高,初步建立了检测SVC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全新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二温式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设计了一对能扩增大小为306bp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某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WSSV的二温式PCR,在对包括105份临床样品、10份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在内的样品检测结果中,有65份临床样品呈现WSSV阳性,而10份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的PCR结果为阴性。该二温式PCR最低能检测到1pg的WSSV感染对虾组织样品总DNA。这些结果表明,该PCR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染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OIE《水生动物诊断手册》、农业部公告第683号和质检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为验证本实验室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研发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现场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的有效性,本研究对随机抽样的157套试剂盒的分析特异性(ASp)、分析灵敏度(ASe)、诊断特异性(DSp)、诊断灵敏度(DSe)、重复性和稳定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ASp结果显示该试剂盒与黄头病毒、偷死野田村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虾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6种对虾病原及对虾组织核酸均无交叉反应;ASe为102拷贝/μL;与OIE标准中WSSV的套式PCR方法相比,该试剂盒测试374份临床样品的DSp为95.8%,DSe为94.6%;该试剂盒对阴性样品及强阳性样品的检测重复率为100%,弱阳性样品的检测重复率为88.9%;该试剂盒可以在-20℃保存6个月以上。所研制的WSSV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试剂盒与OIE标准套式PCR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能够满足实际应用中的WSSV高灵敏度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由白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虾白斑综合征是国际兽医局(OIE)规定的必须上报的水生动物二类疫病。本研究首先通过设计新的PCR引物,提高了PCR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进一步提高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的灵敏度,本研究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的real-time PCR方法,通过与常规PCR方法比较,证实其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