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2基因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考GenBank发表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模拟PCR表明,该引物能扩增现已发表的所有IBV的S2基因部分核酸序列,扩增片段493bp。建立的RT—PCR检洲体系检测灵敏度达10~50ELD50,检出限量为0.1ng。采集上海地区12个鸡场疑似IBV禽样品34份进行检洲,阳性为32份,序列分析表明均为肾变型IBV S2基因片段,S2基因同源性较高(≥99%),与其他地区肾变型IBV也有较高同源性,而与腺胃型和呼吸型相比较,序列差异较大。进化分析表明,尽管IBV S2片段变异率明显低于S1基因,但二者表现相同的进化趋势,S2基因亦可反映出IBV的分子变异及毒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RT-PCR分别获得了4个国内IBV分离株的S1、M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aN2-95株的S1、M和N基因核苷酸序列均与IBV H120疫苗株的同源性最高;尽管HaN1-95株的S1基因与IBV H52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该毒株的M基因和N基因却与IBV Gray株的同源性最高;GX1-98株的S1和M基因均与IBV H52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但其N基因却与IBV Gray株和Ark99株有高度的同源性;GX2-98株的S1基因却与IBV Holte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上述结果提示国内有些IBV分离株的出现可能与疫苗株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严重影响养鸡业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冠状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IBV入侵细胞的受体是目前IBV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已知IBV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宿主组织和细胞嗜性及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蛋白通常断裂为S1和S2两部分,S1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细胞受体相结合,在S2的作用下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IBV与受体结合之后于中性或微碱性pH时发生构象改变,从而获得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对于IBV的受体研究主要集中于IBV可能使用的几种功能性受体,包括氨肽酶N、唾液酸、硫酸乙酰肝素等。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以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或肾病变为主要特征.早期报道,IB主要危害幼龄鸡,后来发现IB还感染育成鸡及正在产蛋的鸡群,导致产蛋下降.40年代分离的M41是IBV的呼吸型,60年代Winterfield报道了IBV的肾病变型.我国从1978年开始,有关IB发生的报道逐年增多,80年代以后开始发现肾病变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对IBV从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利用经典的方法进行血清分型还少有报道,为此,作者在系统鉴定IBV分离株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等量病毒等量血清的交叉中和试验对3株分离毒进行了血清分型,旨在能为肾病变型IB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西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纤突蛋白S1基因高变区Ⅰ(HVR Ⅰ)和核(N)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及S1和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年~2008年的21株IBV的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存在着多种基因型IBV流行;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和插入现象;N基因序列存在氨基酸替代现象.21株IBV中12株在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遗传进化树中均归属相同群,其余毒株却归属不同的群.2005年分离的GX-NN5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了广西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S1和N基因的变异不完全平行,有些毒株间的S1和N基因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27.6 kb,带有poly ( A)尾.病毒粒子基因组编码6种蛋白,其中位于病毒囊膜表面的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 , S )是病毒主要的免疫原蛋白基因,IBV纤突蛋白是由2~3个拷贝的S1, S2亚单位组成.由于IBV的特殊的转录合成机制使得S1基因易发生点突变、插入、缺失和基因重组,使得IBV极易产生变异株.S1蛋白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IBV主要的免疫原蛋白,它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及血凝抑制抗体.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分离毒株S1基因的差异,来确定流行IBV的血清型,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深入分析IBV的变异原因,进一步揭示IBV分离株的变异机制,对从根本上控制IB,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基因型与血清型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国内不同地区的17株IBV分离株、2株疫苗株(M41、W93)和1株强毒株(X株)为研究对象,经RT-PCR扩增获得20株IBV的S1基因并进行测序.将其分别与GenBank中的20株国内外参考IBV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比较,绘制S1基因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T-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的主要结构蛋白有 3种 ,纤突蛋白 S、膜蛋白 M和核蛋白 N。S蛋白由 S1和 S2 2部分组成 ,其中 S1蛋白的进化最为活跃 ,是 IBV具有众多血清型的基础。 S1蛋白的活泼表现源于 S1基因容易发生插入、缺失和不同毒株基因间重组。因此 ,围绕着 S1基因的研究工作就成为 IBV研究的热点 [1~ 3 ]。研究 IBV基因组结构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建立有效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以扩增出所需要的基因片段 ,由于 IBV基因组结构比较特殊 (核酸片段较大 ,碱基分配不均匀 ,G C含量较低 ) ,其 RT-PCR方法的建立十分困…  相似文献   

9.
正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γ冠状病毒,是人类分离到的第一种冠状病毒,主要损伤鸡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严重影响我国及世界养禽业的健康发展。IBV主要编码4个结构蛋白:S、E、M和N。其中,S蛋白含有S1/S2和S2'两个裂解位点。近年研究表明,S2'位置的弗林蛋白酶裂解位点(FCS)对MHV和SARS-Co V侵入易感细胞的途径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对IBV Beaudette株的传代细胞适应性起决定作用,FCS的缺失会导致Beaudette株无法在细胞系中正常生长。而该FCS对目前IBV流行株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3株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山东分离株(青岛腺胃株QX株、东营腺胃株DY株、肥城腺胃株FC株)病毒纤突蛋白基因(S基因)的核苷酸特征,与呼吸型M41标准株及肾型IBV进行S基因核苷酸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RT-PCR技术方法,对IBV分离株(QX、DY、FC)及标准毒株M41株S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对其中QX和DY株S基因核苷酸分别用3种方法(Clustal V method、Jotun Hein method和Clustal W method)对获得的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X株和DY株的S基因核苷酸与标准毒株M41株S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为79.3%和79.2%,最小差异性为24.5%和22.3%。QX株和DY株与肾型IB分离株HD同源性最高为78.4%和78.9%,最小差异性均为22.7%。HD株与M41株的同源性最高达到80.8%。通过对S基因进化关系分析,说明腺胃型IBV山东分离株(QX、DY株)与呼吸型和肾型IBV是引起不同组织嗜性的IBV变异株,与呼吸型IBV和肾型IBV有明显的差异,是在IBV遗传变异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进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coronavr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呈现呼吸道、生殖道和肾脏病变及腺胃肿大等.以往的研究发现,IBV的S基因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S1基因的变异导致了IBV出现了多种血清型.  相似文献   

12.
鸡对IBV的免疫反应IBV的免疫蛋白IBV是正链RNA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原型病毒。它有三个结构蛋白,‘S’突起糖蛋白位于病毒粒子的表面,由S1和S2两个亚单位构成,分子量分别为92K和84K。膜上的‘M’糖蛋白部分露出病毒粒子的表面,分子量的范围为27-36K,核衣壳蛋白位于病毒粒子内部,分子量为52K(Wadey和Westaway,1981;Cavanagh,1983)。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使用分别扩增整个S1整个S1糖蛋白基因(引物A)和S1糖蛋白基因N-端高变区I(引物B)的2对引物对3个IBV标准株M41、Connecticut、Arkansas及5个地方分离株(C60,D41A,D41B,A1121,A1171)进行RT-PCR扩增,用引物A时,有5个IBV毒株扩增到目的片段(1720bp);用引物B时,所有8个IBV毒株均得到与预丈夫大小相符的目的产物(228bp),对1720bp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酶切,结果得出3个不同的RFLP图谱,其中M41、Connecticut、D41B具有相同的HacⅢ酶切图谱,Arkansas和D41A则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图谱;对228bp的PCR产物进行DdeI、Rsa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根据它们的RFLP图谱,8个IBV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型,综合2对引物的PCR产物的PCR产物的RFLP分析结果,8个IBV毒株可分为7个基因型,分型的结果与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吻合,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特异灵敏等优点,为现场流行毒株的定型(基因型/血清型)及其S1基因变异的跟踪研究以及更有效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RT-PCR方法对2004-2007年的7株广西IBV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核(N)蛋白和膜(M)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基因点突变,部分毒株出现基因插入和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4.2%~98.7%;N基因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7%~99.3%;M基因存在点突变和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8.2%。以疫苗株H120为参照,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都出现了变异,其中S1基因变异程度最大。7株广西IBV在S1、N和M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中分别集中在2、3和3个基因群中,其中4株的S1、N和M基因分型结果不一致。结果表明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已发生变异,广西IBV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研究的结果提示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目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猪的IgG Fc段基因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猪肝组织总RNA为模板扩增出猪IgG Fc基因,以舍全长IBV M41 S基因的质粒为模板扩增出IBV S1基因,分别克隆至T裁体.DNA测序表明,所获得的IBV S1基因大小为1.5 kb,lgG Fc大小为1 kb,序列正确.将IBVS1与IgG Fc基因串连,插入舍有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分泌信号肽序列(tP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PA上,在HeLa细胞上进行瞬时融合表迭.经免疫光和斑点杂交检测,表达产物同时具有IBV S1蛋白和IgG Fe活性.  相似文献   

16.
余祖华  王红宁  周生  黄勇  丁轲 《中国家禽》2006,28(21):14-16,19
本试验根据已公布的IBV株S1基因序列及pPIC9K表达载体序列,去掉由18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后,设计一对IBV S1基因表达片段的PCR引物,利用RT—PCR扩增得到了IBV四川分离株的S1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通过对所得到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菌落PCR鉴定,证明得到了含有目的基因片段的阳性重组质粒,测序分析片段长为1566bp,已经成功切除了由18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序列。将该基因亚克隆到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的SnaBⅠ和NotⅠ酶切位点,并通过菌落PCR、双酶切鉴定了该重组质粒的正确性,IBV S1基因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利用毕赤酵母表达IBV S1蛋白提供了基础材料,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基因亚单位疫苗及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冠状病毒的代表种,其S蛋白是IBV在免疫学上最重要的蛋白,与该病毒的致病性和抗原性有密切关系。该蛋白合成后在病毒成熟过程中被水解为S1、S2两个片段。S1片段由520~53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能诱发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并且还是免疫保护的主要诱导物。本研究通过将IBV S1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TOPO,阳性克隆鉴定后,在脂质体作用下转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证明S1蛋白可大量表达,为下一步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及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制备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S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重组S2蛋白,将其免疫BALB/c小鼠并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到4株能够稳定分泌S2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7、4F12、4A7、4D1。亚类鉴定结果显示4株MAb的重链均为Ig G1,轻链均为κ。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上清及腹水效价,结果显示MAb细胞上清效价均不低于1∶12 800,腹水效价均不低于1∶51 20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S2蛋白MAb与IBV感染鸡胚尿囊液后天然表达的S2蛋白的反应原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IBV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后天然表达的S2蛋白的反应原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感染IBV的鸡胚尿囊液中出现了90 ku左右的特异性条带;IFA结果显示,感染IBV的Vero细胞中出现绿色荧光。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S2蛋白MAb能够与天然表达的S2蛋白反应,反应原性较强。利用间接ELISA检测MAb与S2蛋白的亲和力,结果显示4株MAb对S2蛋白均有良好的亲和力。利用一系列表达部分重叠的重...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刺突(S1)蛋白的中和抗原表位,本研究通过IBV全病毒免疫BALB/c小鼠,经融合、亚克隆筛选获得了4株稳定分泌抗IBV S1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4A11、1B11、5E5和7C9。经鉴定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腹水抗体ELISA效价为106以上,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显示该单克隆抗体反应性和特异性良好。随后用8种基于S1分型的IBV毒株为试验毒株,同实验室已有的8株IBV S1单抗(1E9、1H1、1E4、3C6、3C7、2F3、2E5、4F9)共12株单抗进行气管环中和活性检测,发现S1蛋白单抗与8种S1亚型的毒株均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随后,在抗原表位和Western blot分析的基础上,鉴定出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获得了6个中和抗原表位,其中除416IQTRTEP422表位,其他5个表位仍未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成功制备出4株特异性识别S1蛋白且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不仅丰富了IBV的单克隆抗体库,为今后研究IBV S1蛋白分子结构提供了关键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20.
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以新城疫病毒(NDV)为活毒载体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基因的重组病毒,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以IBV的Massachusetts41株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得到IBV S基因(3534bp),将其插入到NDV感染性克隆pBRN-FL中,构建了含有IBV S基因的重组NDV cDNA克隆pBRN-FL-IBVS。利用磷酸钙转染法,在辅助质粒pBS-NP、pBS-P和pBS-L的共同作用下,将pBRN-FL-IBVS转染表达T7聚合酶重组痘病毒感染的BSR细胞,救获重组NDV(rL-IBVS)。采用RT-PCR检测接种重组病毒的鸡胚尿囊液,结果表明rL-IBVS中含有相应外源基因。IFA试验表明,rL-IBVS可与鸡抗IBV的高免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S蛋白在感染的BSR细胞中得到表达。其鸡胚平均致死时间、脑内致病指数和静脉内致病指数等指标显示rL-IBVS保持了亲本疫苗株高滴度的鸡胚生长特性和低致病力特性。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了表达IBV S蛋白的重组NDV,为进一步研制IBV和NDV的重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