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选择屠宰体重100 kg、110 kg和120 kg左右的枣庄黑盖猪31头,依据体重分成3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屠宰及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的部分胴体和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屠宰体重增加,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增加(P0.05),游离水分显著降低(P0.05)。背膘厚、板油与肾脏重、皮肥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肌纤维直径和剪切力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瘦肉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他指标变化趋势均不明显。文章为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肥育猪屠宰重对胴体品质、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0、120、140kg的"杜×长×大"肥育猪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40kg组胴体重比100、120kg组高(P0.05);100kg组屠宰率显著高于120、140kg组;140kg组背膘厚、板油重显著高于100、120kg组(P0.05);140kg组亮度L*45min低于120kg组(P0.05),黄度b*45min低于100、120kg组(P 0.05),其他肉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屠宰重的背最长肌眼肌面积、pH、滴水损失、剪切力、大理石纹以及水分、肌内脂肪、粗蛋白质、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屠宰重的增加,脯氨酸显著增加(P0.05),140kg组羟脯氨酸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氨基酸和肌苷酸无显著变化(P0.05);屠宰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存在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回归关系(P0.01),与胴体重、背膘厚、板油重、红度a*48h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屠宰率、b*45min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知,屠宰重对100~140kg杜长大肥育猪肉品质无显著影响,对胴体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92.4~118 kg体重阶段21头长白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性状,以分析长白猪胴体性能、肌肉品质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的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92.4~118 kg体重阶段,屠宰体重对长白猪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后腿比例、骨骼率、大理石纹、亮度值(L*)、 L*24 h、黄度值(b*)24 h、大理石纹24 h、pH24 h、肌纤维直径、肌肉剪切力、蛋白质和干物质影响显著。胴体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回归分析表明:长白猪屠宰体重在92.4~118 kg阶段,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瘦肉率和大理石纹随体重增长呈极显著或显著升高的趋势;后腿比例和骨骼率随体重增长呈显著的降低趋势。综合分析得出,长白猪适宜屠宰体重为110~118 kg。  相似文献   

5.
研究高温环境饲养产生轻度PSE肉与正常肉的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差异。对体重110~12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屠宰,比较胴体重为80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6头)和85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7头)的屠宰性能、理化与感官特性。结果表明:在胴体重为80~85 kg范围内,随胴体重升高,猪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所增加(P0.05),正常肉剪切力和弹性随胴体重升高明显上升(P0.05),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随胴体重升高下降显著(P0.05),失水率和剪切力有所升高(P0.05),水分含量随胴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P0.05)。同一胴体重下,轻度PSE肉的猪背膘厚明显比正常猪低(P0.05),眼肌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PSE肉的失水率、水分和剪切力明显高于正常肉(P0.05),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85 kg胴体重的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和弹性比正常肉低(P0.05)。研究表明:在高温饲养条件下,正常肉的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比轻度PSE肉的高,剪切力和失水率比轻度PSE肉的低。在80~85 kg胴体重中,轻度PSE肉随体重的增大肉品质下降,正常肉的肉品质随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研究测定了80~140 kg体重阶段100头育肥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猪胴体性能、肉质性状随体重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程度,为确定适宜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0~100 kg体重阶段,随体重增大,瘦肉率显著降低;100~140 kg体重阶段,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眼肌面积随屠宰体重升高而极显著升高.胴体和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长期添加藤茶提取物对肥育猪血清游离氨基酸、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30 kg的三元杂交(杜×长×大)去势公猪90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日粮)、植物精油复合物组(A组,基础日粮中添加0.03%植物精油复合物)、藤茶提取物组(B组,基础日粮中添加0.03%藤茶提取物),每组6个栏,每栏5头猪。试验猪体重达到130 kg左右出栏称重,每栏挑选最接近该栏平均体重的猪进行采血、屠宰,以A组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①与CON组比较,B组的血清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异亮氨酸(Ile)等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组氨酸(His)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Glu)、丙氨酸(Ala)、脯氨酸(Pro)等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的血清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Met、苏氨酸(Thr)含量显著升高(P0.05),His含量显著降低(P0.05),非必需氨基酸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与CON组比较,A、B组猪的腹脂重均显著提高(P0.05),但A、B组之间腹脂重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宰前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宰后背最长肌肉色、pH、滴水损失、大理石评分、肌内脂肪和剪切力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CON组比较,B组肌肉嫩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A、B组的肉汤清浊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肌肉外形、气味、异味、多汁性、肉汤鲜度评分在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组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日粮中长期添加0.03%藤茶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变肥育猪血清游离氨基酸组成,并一定程度改善猪肉嫩度;长期添加藤茶提取物或植物精油复合物对肥育猪胴体和肌肉性状均无显著改善效果,且均易造成腹部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8.
《养猪》2019,(5)
研究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杜鲁烟猪胴体肉品质的影响及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杜鲁烟猪的胴体重、骨骼率和蛋白质影响极显著(P0.01);对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大理石纹和a影响显著(P0.05)。其中,胴体重随屠宰体重的增大极显著升高,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为81.23 kg,分别比92~96 kg和98~102 kg体重阶段提高13.23%(P0.01)和7.19%(P0.01),98~102 kg比92~96 kg体重阶段提高5.63%(P0.01);骨骼率以92~96 kg体重阶段最高,比104~110 kg体重阶段提高14.73%(P0.01);蛋白质含量以92~96 kg体重阶段最高,分别比98~102 kg和104~110 kg体重阶段提高5.01%(P0.01)、5.37%(P0.01)。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都以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比92~96 kg阶段分别提高4.14%(P0.05)、4.13%(P0.05);大理石纹、a都以104~110 kg体重阶段最高,分别比92~96 kg和98~102 kg体重阶段提高29.09%(P0.05)、11.64%(P0.05)、7.13%(P0.05)、7.65%(P0.05)。相关关系分析显示,胴体肉质指标与氨基酸脂肪酸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的较少,肌肉中干物质、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间相关程度较强,与4种脂肪酸相关程度弱,肌内脂肪与4种脂肪酸的相关程度强,氨基酸与氨基酸间大部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大部分氨基酸与油酸间相关关系显著,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间相关程度弱;棕榈酸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相关关系显著,油酸与亚油酸相关极显著,其他相关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低聚木糖(XOS)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0 kg左右的三元杂交猪80头,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占1/2,单栏饲养。试验设对照组、抗生素组,3065 kg阶段100、250和500 g/t XOS组,以及30100 kg阶段100、250和500 g/t XOS组。分别于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每头猪的空腹体重及采食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于试猪平均体重达100 kg时屠宰采样,测定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肌肉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或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剂量的XOS对生长肥育猪的ADFI、ADG、F/G、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3065 kg阶段添加250 g/t XOS可显著增加脾脏指数以及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P0.05);30100 kg阶段添加500 g/t XOS可显著增加脾脏指数及背最长肌粗蛋白质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剂量的XOS虽对生长肥育猪的ADFI、ADG、F/G、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等指标影响不显著,但可通过增加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而改善猪肉营养价值;以30100 kg阶段添加500 g/t XOS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5,(6)
为研究杜长大商品猪屠宰体重对胴体性状、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体重25 kg左右的杜长大仔猪10窝,每窝选择3头组成1组,共选择3组,每组30头,分别于100 kg、110 kg、120 kg体重屠宰。结果表明,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和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与100 kg体重屠宰时相比,120 kg体重屠宰时胴体重、屠宰率和日增重分别极显著增加26.58%、2.96%、10.86%;活体背膘厚亦逐渐增加,其中120 kg体重屠宰时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100 kg和110 kg体重屠宰时(P0.01)。屠宰体重增加,肌肉颜色更鲜红,肌内脂肪含量增加,其中120 kg体重屠宰时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00 kg体重屠宰时。屠宰体重增加时,净收益显著增加,屠宰体重每增加10 kg可增收58.78~61.02元。由此可见,猪屠宰体重增至110~120 kg不仅可提升肌肉颜色、肌内脂肪含量等,使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可显著增加收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析了46头屠宰体重在80~107 kg阶段的大蒲莲猪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其相关程度和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大蒲莲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80~107 kg体重阶段,随屠宰体重增大,胴体重极显著升高,100.5~107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0~90 kg、90.5~100 kg体重阶段升高17.74%(P<0.01)、5.73%(P<0.01),90.5~100 kg体重阶段比80~90 kg阶段升高11.35%(P<0.01);胴体直长100.5~107 kg和90.5~100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0~90 kg体重阶段升高6.52%(P<0.01)、3.77%(P<0.05);眼肌面积100.5~107 kg体重阶段分别比90.5~100 kg、80~90 kg体重阶段升高24.35%(P<0.01)、25.36%(P<0.01);瘦肉率100.5~107 kg体重阶段比90.5~100 kg体重阶段升高10.71%(P<0.05);皮脂率100.5~107 kg体重阶段比90.5~100 kg体重阶段降低10.47%(P<0.05);表示肉黄度的b值90.5~100 kg体重阶段比80~90 kg体重阶段降低27.20%(P<0.05);其它指标变化不显著。胴体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如3点平均背膘厚与皮脂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瘦肉率极显著负相关;瘦肉率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肌纤维直径极显著正相关,与皮脂率、干物质、肌内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等。在80~107 kg阶段,胴体重、胴体直长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大理石纹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大蒲莲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100.5~107 kg阶段。  相似文献   

12.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从70~110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以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 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 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 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从70~110 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糖萜素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糖萜素设4个处理水平,分别是0、150、300和450 mg/kg,选择300头健康状况良好且体质量在(40±1)kg的肥育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头猪。测定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指标,生长性能:40~75 kg阶段,各处理组均降低料重比,其中以300 mg/kg糖萜素组最低;75~110 kg阶段,各处理组均提高日增质量,其中300和450 mg/kg糖萜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胴体性状:糖萜素在屠宰率、平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450 mg/kg糖萜素组的胴体瘦肉率最高为66.9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糖萜素组的脂肪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为13.28%。结果表明:糖萜素能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在40~75 kg和75~110 kg阶段适宜添加量均为300 mg/kg;糖萜素可改善肥育猪胴体性状,以添加450 mg/kg的应用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21,(3)
为比较托佩克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的性能,确定适宜上市体重,分别测定了110~150kg体重阶段托佩克三元猪的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结果显示:(1)胴体性状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头重、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增加趋势。130 kg瘦肉率最高,140 kg脂肪率达最高,但这两种性状在各阶段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130 kg时眼肌面积增加较多(P0.05)。140kg时平均背膘厚显著增加(P0.05)。(2)肉质性状中,120 kg的失水率显著低于130 kg(P0.05),而其肌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3)相关性分析中,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与胴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屠宰率与体斜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胴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瘦肉率与脂肪率、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脂肪率与平均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腿臀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黄度b*、失水率与p H1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红度a*、黄度b*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嫩度与p H1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 H2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肌内蛋白质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托佩克三元猪120 kg肉质性能较好,130 kg胴体性能较好,若考虑肉质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20 kg,若考虑胴体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30 kg。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5,(11):64-66
本文主要对不同育肥阶段大白猪平均日增重、屠宰性能、胴体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育肥阶段在30~80 kg平均日增重最低,30~100 kg最高,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屠宰性能上,大白猪胴体重、屠宰率、板油重、肾脏重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骨率、皮率呈下降趋势,且在120 kg屠宰时屠宰率、肾脏重均高于80 kg、100 kg,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率差异显著(P0.05);瘦肉率、骨率、皮率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上,肉色、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100 kg、120 kg屠宰时大理石纹分别比80 kg高0.67和0.69,差异显著(P0.05),其他肉质性状与屠宰体重均无显著关联(P0.05)。结果表明,育肥阶段在30~80 kg时平均日增重、屠宰率、大理石纹均较低,为获得较快生长速度,较好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上市屠宰体重在100~120 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新美系猪不同体重屠体性能和部分肉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不同屠宰体重的(110kg、120kg、130kg、140kg)新美系大约克夏(20头)、长白(28头)和杜洛克(32头)猪,测定屠体性能和背最长肌理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猪在胴体性能方面,随着屠体重的增加,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腿臀比随体重增加呈下降趋势,杜洛克猪的腿臀比高于大约克夏、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在理化指标方面,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的失水率、L*值及剪切力比大约克夏、长白猪低,差异显著(P<0.05),表明杜洛克猪肉具有良好的系水力、肌肉色泽和嫩度。同一品种不同屠宰体重比较,大约克夏猪在140kg比130kg屠宰时眼肌面积大1.15cm2,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110kg屠宰时眼肌面积,且差异极显著(P<0.01);140kg的背膘比110kg时厚6.04mm,差异极显著(P<0.01),但140kg时的失水率、L*值、剪切力最低(6.45%、37.50、4.42kg)。长白猪在140kg时的背膘厚显著大于130kg,但眼肌面积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30kg时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10.21%、38.96、4.39kg)最小,但与140kg时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猪在110~140kg各体重段的背膘厚差异不显著(P>0.05),140kg时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110kg时,而140kg的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最低(6.42%、36.50、4.32kg)。从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方面综合考虑,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猪在140kg左右屠宰,而长白猪在130~140kg之间屠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米糠和不同抗氧化剂对肥育猪胴体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49.63±4.69)kg的肥育猪64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4种不同的日粮,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米糠,Ⅲ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米糠+200 mg/kg维生素E,Ⅳ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米糠+200 mg/kg普生源,在试验猪80 kg时屠宰。结果表明:Ⅲ组瘦肉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肌肉嫩度Ⅰ组和Ⅳ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肌肉脂肪含量Ⅱ组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说明米糠可以降低肥育猪胴体品质和肌肉品质,而抗氧化剂可以改善肥育猪胴体和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世代、不同屠宰体重湘岭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差异。试验选择体重140 kg左右的湘岭猪Ⅰ世代阉公猪4头(组4),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评定。另选择前期屠宰的零世代14头湘岭猪的屠宰测定数据作为对照,按宰前活重分为3组,分别为90 kg组(组1)、100 kg组(组2)、125 kg组(组3)。结果表明:1)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长、三点平均背膘厚和脂率这5个指标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后腿比有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三点均皮厚组4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瘦肉率以组2最高,以组4最低,组4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骨率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极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1),组4显著高于组3(P<0.05)。2)肉品质:b1h值以组1最低,组2最高,组1显著低于组3和组4(P<0.05);pH24以组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贮存损失以组3最低,组1最高,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5);失水率以组4最低,组2最高,组4极显著低于组2,显著低于组1;熟肉率组1显著高于组2(P<0.05)。综上所述:在这次试验条件下,胴体性状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100 kg组较好,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差;肌肉品质各组均有优劣,整体以零世代中90 kg组和Ⅰ世代中140 kg组较好。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20,(4)
研究分析了50头屠宰体重在81.5~103 kg阶段的烟台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其相关程度和随屠宰体重的变化规律,为确定烟台黑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1.5~103 kg体重阶段,随屠宰体重增大,胴体重显著升高,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提高9.09%(P0.01)和3.26%(P0.05),94.7~98 kg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5.64%(P0.01);胴体斜长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提高2.49%(P0.05)和1.27%(P0.05);皮率94.7~98 kg体重阶段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15.01%(P0.05);肉色98.1~103 kg和94.7~98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10.50%(P0.05)、10.20%(P0.05);pH4594.7~98 kg和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81.5~94 kg体重阶段提高3.22%(P0.05)、2.74%(P0.05);失水率81.5~94 kg和98.1~103 kg体重阶段分别比94.7~98 kg体重阶段降低62.79%(P0.05)、59.85%(P0.05);其它指标变化不显著。胴体肉质性状间相关程度有强有弱,相关系数有正有负。相同性状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反性状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如平均背膘厚与脂肪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瘦肉率极显著负相关;瘦肉率与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极显著正相关,与屠宰率、脂肪率、pH24、干物质呈极显著负相关等。在81.5~103 kg阶段,胴体重和pH45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胴体斜长、平均背膘厚、皮率、肉色与体重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它指标与体重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烟台黑猪的适宜屠宰体重为98.1~103 kg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