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3次回流倒槽作用下山西大(暴)雪天气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进一步做好山西省降雪天气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细的气象服务,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需求,文章选取2011年2月9—10日、2月25—28日和2010年3月13—14日的三次回流与倒槽作用下产生的大雪或暴雪天气过程,利用多种探测资料,全面比较分析了三次过程的降雪特征、环流形势演变及流型配置、各种物理量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由于高低空流型配置、水汽输送特征和动热力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三次过程的降雪强度、强降雪落区和持续时间不同。(2)强降雪过程中,地面存在中尺度切变、中尺度涡旋和中尺度辐合三种结构,三种结构的降雪特征差异较大。(3)卫星云图上分别表现为高空槽云系过境型、槽后云团发展型和锋面云系影响型,TBB的变化和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含量的增加对预报强降雪有指示意义。因此,充分掌握这些特征及其差异,并提炼关键的预报技术指标,才是做好此类天气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次鲁西北强降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强降雪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指示,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 年11 月23—24 日一次强降雪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高压是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雪符合回流降雪特征;水汽条件上边界层以上的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层爬升产生降雪,为此次过程的主要特点,边界层比湿南大北小是此次降雪量级聊城北部中雪南部大雪的主要原因;降雪时925 hPa 以上强上升气流、暖平流,近地面边界层内弱下沉气流、冷平流。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于环流特征相似的寒潮过程,其爆发的方式、产生的天气和影响的区域基本相似,但个别寒潮过程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预报上的误判。针对此类特例,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4年4月24日(过程1)和5月1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系统和爆发的动力、热力学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北半球中高纬500 hPa环流形势均具有两脊一槽的环流特征。寒潮区域升温明显,前期平均温度分别比历史同期偏高1.0~7.3℃和0.1~10.7℃,500 hPa冷槽和强锋区均在新疆北部堆积、爆发南侵;2次过程在爆发方式和成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过程1中促使寒潮爆发流场为横槽转竖,槽前疏散结构和正涡度平流使低槽切断出低涡并东南移,冷平流中心移至槽前,横槽转竖寒潮爆发。过程2为低槽东移,冷槽移过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加深东移,冷空气入侵内蒙古,寒潮爆发。虽然2次过程均造成了全区范围的强降温,但由于上述影响方式和成因的不同,使得大风、沙尘暴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点。寒潮过程中大风和沙尘暴的分布除与冷平流有关外,还与高空动量下传的地点和时间密切相关,对于寒潮过程中的降水而言,低层的温度层结及其水汽输送特点,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相态变化和降水的量级。通过关注环流相似寒潮过程中的爆发方式和动力过程,对于正确预报寒潮天气造成的不同地区的降温、大风、沙尘和降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合成分析、EOF分解、显著性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0年安徽淮北地区5—9月2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来研究安徽地区淮河以北区域性暴雨时空分布、大尺度环流分型及物理量场分布特征,从气候背景角度出发了解其成因分析,为预报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安徽淮北区域性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暴雨区多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和低层低涡辐合中心东南侧、闭合经向垂直环流上升支下方。冷空气分别从高低层同时入侵,高层冷空气以高值位涡柱的形式向下入侵。暴雨区多位于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和湿位涡负值中心略偏北,垂直方向上呈现湿位涡正负区叠置的形势,且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中高层的斜压不稳定相结合,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是造成淮北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研究秀山县暴雨发生的气候规律及其成因,通过对秀山1971—2010年间173个暴雨个例的年季变化特点、本地气象要素的变化、高空环流形势的演变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秀山县暴雨发生时的气候背景、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秀山县暴雨开始前常常伴随气温回升,水汽压上升,气压下降的情况,当高空环流形势满足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东北低槽型、切断低压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一种形势时,秀山县未来24~48h内将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统计得出了秀山县暴雨预报模式,为秀山县暴雨预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2011年11月28-29日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产生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在强降雪期间物理量场空间结构的有利配置,针对2011年11月28-29日山西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从500 hPa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的相互配置、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物理量场(垂直速度、散度、相对湿度)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雪天气过程是在500 hPa西风槽、700 hPa切变与850 hPa持续偏东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700 hPa切变与fy-2c云图上云团的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尤其位相变化一致,构成了暴雪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深厚湿层、上散下合流畅配置构成了强降雪产生的有利条件。该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研究,给出了今后暴雪预报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山西中南部一次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分析山西中南部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笔者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针对2014年2月4—6日山西中南部暴雪天气过程,从高空、地面天气形势、中低层流型配置、雷达回波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次暴雪过程以500hPa西风槽、南支槽相继影响、地面倒槽前部东南气流的控制为背景。500hPa西风槽,700hPa西南急流与横切,850hPa东南急流为该次暴雪的中尺度有利配置。回波强度在15~30dBz,属连续均匀的稳定性降雪回波。物理量场的相对湿度在200hPa以下为大于80%的湿空气柱、对流层为一致的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构成了有利于强降雪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尚媛媛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5):127-132
为了准确分析和精细化预报贵州暴雨的落区情况,基于NCEP 2.5°×2.5°的FNL资料和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5年6月13日发生在贵州南部及东南部的一次大范围较强暴雨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涡冷槽、南支小槽、低空急流建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假相当位温锋区的位置对强降水出现的时次和位置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并且暴雨区上空低层负涡度、高层正涡度形成抽吸结构,涡度移动的方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比较一致。副热带高压的缓慢加强西进是阻挡降水东移的关键,近地层西北偏北路径冷空气的补充为暴雨天气提供了触发条件,而垂直速度则为强对流天气预报中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作用。EC模式对贵州暴雨预报时次和量级效果较好,但对降雨落区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11月份大范围回流暴雪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流暴雪是山东省秋冬季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为加强对这类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究,提升预报能力和水平,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0年以来山东省11月份发生的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中尺度特征及热力、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期间的回流暴雪均存在雨雪相态转换,925 hPa以下的温度对降水相态有明确的指示意义;此类天气的概念模型是500 hPa和700 hPa在河套地区或东部是低槽,低层850 hPa从西南伸向山东的切变线,地面为西北-东南向的高压控制,直接影响系统包括:低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大气湿度层深厚,到达对流层中层或更高;探空分析所有过程均存在逆温,这也是回流降雪的重要特征;在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场有强辐合,θse的低值区一直伸到中原腹地,在大气中高层出现对流性不稳定;散度场从下向上辐合辐散交替叠置,垂直速度场表现为从低空到对流层顶均是上升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台风对辽宁地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台风引发的暴雨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台风暴雨因其雨势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为暴雨灾害中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因此对台风暴雨的特点及其预报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通过环流形势演变及双台风效应,阐述台风达维的移动路径变化,以常规天气图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量场对台风“达维”造成暴雨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达维环流本身动力条件强,而弱冷平流的低层涌入台风环流加强了低层扰动的辐合作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构成强烈的上升运动;与西风带急流耦合,冷暖空气交汇为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南急流配合宽而深厚的水汽输送带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通过此次总结为今后的台风暴雨预报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本地区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降雪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王莹  李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0):114-120
为掌握黑龙江省降雪气候特征,以便做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采用黑龙江省1961—2015年62 站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降雪特征及气候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平均降雪量除大兴安岭地区的东部减少趋势明显外,其他大部地区增加趋势明显;中雪日数、大雪日数和暴雪日数均呈增多趋势,其中中雪日数和大雪日数增多趋势明显,暴雪日数增多趋势不明显,但小雪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黑龙江省降雪平均初始日期主要分布在9 月下旬—10 月,呈现略偏晚的趋势,而降雪平均终止日期一般在4月中旬—5月上旬,呈现略偏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预防和减轻强降雪过程对设施农业和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预报和服务水平,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ECWMF 0.75°x 0.75°再分析资料,对南通地区1951年以来共19次区域性暴雪过程从影响系统、大气层积、动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以2013年的区域性暴雪为例说明诊断分析和预报过程。结果显示:(1)南通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或雨夹雪转暴雪过程占多数,判断降雪量要关注转为纯降雪以后的降水量,积雪深度还要注意地表温度的高低,因此必须同时考虑强冷空气南下和强盛暖湿气流北上的综合影响;(2)形成强降雪的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南北两支西风槽、中低空切变、西南急流和低空冷垫,实例是典型区域性暴雪天气形势;(3)500~850 hPa高度至少有两层强盛的SW急流,强烈辐合上升主要发生在700 hPa及以上高度,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850 hPa以下为冷垫,850~700 hPa存在逆温, 850 hPa气温小于等于-4 ℃、2 m气温小于等于3 ℃时降雨向降雪转变,地表温度接近零度后积雪增长明显;(4)南通地区24 h平均SLR,纯雪过程≥10,雨转雪过程<10、东南部< 5,一般可通过850 hPa、2 m气温及地表温度对降水相态转换和SLR做出预判;(5)从历史强降雪中寻找天气形势相似过程,对比层结、动力和水汽条件,然后对相似过程实况进行缩放来推断降水量和积雪深度,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河子58年积雪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50-354
摘要:采用1954-2011年石河子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年积雪初始和终止日期等相关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分析及后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石河子年积雪日数、初终日期和年最大雪深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8a来石河子年积雪日数和终止日期呈现下降趋势,最大雪深和年积雪初始日期呈上升趋势;石河子年平均积雪日数是109.4d,1月份平均积雪日数最多;58a来石河子年积雪日数存在准15a的年代际周期;月平均积雪日数与月平均气温和0cm地面温度相关关系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清晰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大连地区积雪的变化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应用1960—2013年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积雪日数、积雪初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积雪日数呈单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月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期,积雪日数明显偏多,为近54年的积雪特丰期;90年代中期是大连地区积雪的异常偏少期;大连地区积雪日数的变化与该地区气温变化存在较好的拟合性;大连地区积雪日数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而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突变点也是在1988年;大连地区的积雪日数空间变化与降雪频次分布并不一致,而与该地区的气温空间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潍坊春季降雪的气候特征,从而提高春季降雪的预报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利用潍坊10个气象观测站2004—2013年的冬半年逐日降水资料及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潍坊地区终雪日的时空分布、影响系统及终雪日降水量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潍坊终雪日呈现出逐渐变晚趋势,以每年3.69天的速率增长,终雪日的空间分布特点不是很明显。(2)回流类终雪过程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低槽冷锋类,冷流降雪类终雪过程和气旋降雪类过程出现的次数最少。(3)潍坊终雪过程降雪量级主要是小雪,降水相态可以是纯雪,也有可能是雨夹雪,而出现较大极值的降雪过程,降水相态则为雨转雪或是雨转雨夹雪。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唐山深层地温变化特征,供研究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参考,利用1981—2010 年唐山国家基本气象站的0.8 m、1.6 m、3.2 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 年唐山深层平均地温的年、季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唐山0.8 m、1.6 m、3.2 m四季和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0.8 m深度秋季增温最弱,1.6 m深度春季增温最强;0.8 m和1.6 m平均地温夏季最高、冬季最低,3.2 m平均地温秋季最高、春季最低;0.8 m和1.6 m月平均地温最低和最高分别出现在2 月和8 月,3.2 m月平均地温最低和最高分别出现在3 月和9 月;春季、夏季、冬季和年平均地温经历了2个偏暖和2个偏冷阶段,而秋季则经历了2个偏暖和1个偏冷阶段;四季和年均存在突变现象;0.8 m春季和冬季平均地温及3.2 m年平均地温未出现异常年份,其余均出现了异常偏暖或偏冷。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天水地区暴雨预报及服务能力,利用1965—2011年天水地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Micaps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天气学原理以及中尺度分析技术,对天水地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暴雨近47年来年均发生频次约为2.38次,呈略减少趋势,幅度为每10年下降0.135次,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暴雨发生时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4—10月,集中在7—8月;暴雨空间分布自渭北区—河谷区—关山区依次增多;天水地区暴雨分布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天水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有4种,即:西低东高型、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以及副高控制型;天水地区最常见的暴雨环流形势是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西低东高型、低涡切变型以及副高控制型暴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各形势下的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动力以及热力条件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设施农业雪灾指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由雪压、积雪深度、降雪量同时定义的设施农业雪灾指标,采用1980—2013年太原市逐日降雪资料作统计分析,进行温室设施表面与地面积雪对比观测试验,引入并订正设施荷载。结果表明:(1)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积雪深度与雪压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与季节差异特征;(2)对比观测试验显示,温室设施表面不同部位的积雪深度及雪压存在差异,设施顶部承受雪压最大,温室设施表面最大雪压与地面观测雪压之间的比值约为0.8,温室设施表面积雪深度≤地面雪深;(3)依据设施荷载,通过雪压、积雪深度、降雪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式,设计出由雪压、积雪深度、降雪量三要素同时定义的设施农业雪灾指标,建立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的灾害标准。  相似文献   

19.
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全面认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深化了解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显著变化背景,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量时间分布与量级变化的特征,弥补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动态过程认识不足的现状,针对该区域降水量变化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利用1961—2013年青海湖南部地区5个气象站逐日及月降水量历史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青海湖南部地区近53年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不同降水等级降水日数,并用Mann-Kendall检验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降水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长率为4.42 mm/10 a,主要来自于春、夏、冬季降水量增加的贡献。青海湖南部地区降水除秋季减小趋势外,春、夏、冬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四季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半年雨量和雨强呈增大趋势,且小雨雨日减小,中雨雨日和雨量增加;而冬半年小雪雪日减小,小雪强度增大。不同量级降水中,中雨雨日与雨量增多、小雨雨日、雨量与雨强均有减少。降水突变检验表明,青海湖南部地区年平均降水出现2次突变,分别为1976年和2004年,1976年突变前后年平均降水相差158.4 mm,由多雨期转为少雨期;而2004年突变则表现为从少雨期到多雨期,突变前后年平均值相差95.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