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志勇  李东涛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6):313-314,356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南昌动物园2只处于育龄期的华南虎进行了丰容前后的行为观察,对丰容前后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行为比例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显示:丰容前主要出现踱步行为(刻板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摄食行为的发生受人为控制)等行为,丰容后行为谱明显丰富,行为种类增多,玩耍行为,社会行为占据整个行为谱的时间比重加大,丰容前后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构表明可以通过丰容来改变华南虎的行为节律,从而减少其刻板行为,增加了社会行为,对提高动物繁殖的成功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来貘又叫亚洲貘,哺乳纲奇蹄目貘科动物,全身毛色黑白相间,是貘类中最大的一种,分部于东南亚地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国宝,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仅北京动物园、香江野生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四家动物园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亚洲特有的濒危动物。由于圈养小熊猫活动空间受限、环境单调等因素,时常有刻板行为表现。本研究依据小熊猫自然行为特性及动物福利要求,以环境、食物、气味等因素进行多重丰容,观察频繁出现刻板行为的2只圈养小熊猫个体的行为修正效果。应用聚集动物取样法,从9:00到17:00,全事件记录并观察小熊猫行为。观察发现,受试小熊猫主要表现摇晃与踱步两种刻板行为。通过丰容前与三个阶段的丰容后刻板行为发生率比较,丰容后的刻板行为均显著低于丰容前,而探究行为和修饰行为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多重丰容可以减少圈养小熊猫刻板行为的发生,促进自然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2012年3~7月,对上海动物园2只雄性华南虎的刻板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开展同种其他个体的气味丰容,旨在减少圈养华南虎的刻板行为.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出现在外展区4个区域,分别位于外展区的水池边、饲料投喂口、动物串门,室内笼舍.主要表现为重复性踱步,整体形状为“8”字形或者直线;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发生于早晨(7:00~8:00)、傍晚(16:00~18:00).气味丰容前后,华南虎的昼间行为的整体分配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活动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提升(P<0.05),标记行为显著增加(P<0.05);站立行为、卧息行为及睡眠行为减少,其他行为(如嗅闻和探索)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野生黑猩猩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觅食、处理食物,而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程序化的喂食方式,导致黑猩猩缺少对环境的探索和对食物的搜寻处理,往往发生一些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其中刻板行为的出现和较高的粪便应激激素,显示出动物处于不理想的福利状况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于2012年5月1日-6月21日对杭州动物园7只黑猩猩进行了食物丰容,并采用了行为和粪便应激激素——皮质醇作为评价丰容效果的两种指标。行为观察采片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记录8:30-10:30和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其行为频率。通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变化发现:在食物丰容后,黑猩猩的不活跃行为和刻板行为显著降低(T=6.156,P=0.001;T=2.613,P=0.04),表现出更多的攀爬(T=-4.200,P=0.006)和探究行为(T=-4.902,P=0.005),而大大减少了玩耍行为(T=8.039,P=0.000)。通过对粪便皮质醇激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显示,3只成年个体的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行为和内分泌的检测结果显示黑猩猩的福利状况通过食物丰容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为继续开展黑猩猩的整体丰容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记录观察3只秦岭亚成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秦岭佛坪野化培训基地早期适应过程中的行为,依据拟定的行为类型在观察数据中随机筛选出有效记录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白天的活动时间远远大于其在圈养环境下的活动时间,行为的多样性明显增大,食物期待、刻板行为大大减少;它们对集体的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小,并且有分开的趋势;3只大熊猫在对环境逐渐熟悉适应之后,休息地点从圈舍周围、栖架向山坡及山坡顶部逐渐转移,各自的休息地点也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7.
2009年3~8月,对上海动物园圈养马来熊进行了春夏季昼间运动场区域利用性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利用率分别为a区30.7%、b区7.41%、c区37.9%、d区9.74%、e区14.2%;春夏季各区域利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a区的利用率高于春季,其他各区域利用率均低于春季;马来熊昼间多在c区的树上或树洞内休息,运动行为主要发生在a区,社群行为e区比较突出,乞食行为85%左右在a区,刻板行为集中在a区和e区,b区和d区各行为均有少量发生,无突出行为存在。  相似文献   

8.
王万民  刘佳  郑彤  黄维  崔多英 《野生动物》2010,31(4):175-177
2010年3~4月,对北京动物园的圈养蜂猴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食物投喂方式的丰容试验,第一阶段采取分时段投喂方式;第二、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定时在其生活环境中分别加入装有不同活食(蟋蟀、蝗虫、面粉虫等)的PVC管,采用焦点动物法和瞬时取样技术对其中1只呼名为"宝宝"的个体行为变化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分时段投喂方式和PVC管活食食物丰容均增加了蜂猴与摄食相关的行为,休息相关行为减少。食物丰容对蜂猴的行为具有刺激作用,减少了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
运动场是保障奶牛生产力和动物福利的重要设施。2021年6—9月,频繁降雨导致北京地区多家奶牛场的运动场积水,为奶牛生产力、奶牛场生防安全、环境卫生、运动场舒适性和动物福利带来隐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调研了北京地区27 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运动场防雨、排水及垫料现状。结果表明:调研奶牛场中,88.90%奶牛场配备了运动场,其中83.33%奶牛场通过设置地面倾角、设置挡雨棚、雨污分离槽及布设排水管道(沟渠)、雨后水泵排水等方式实现运动场防雨及排水。此外,针对运动场建设、运动场防雨、运动场舒适性展开讨论,以期改善运动场防雨现状,满足集约化奶牛场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提升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0.
圈养麇鹿冬季昼间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在济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9只圈养麋鹿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麇鹿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6.45%±7.34%)、取食(24.79%±8.11%)、运动(18.67%±5.93%)、反刍(17.50%±5.52%)、其他(2.59%±0.87%)。在冬季麋鹿的卧息在1d内有1个高峰期(12:30~14:30),取食在1d中有2个高峰期(8:30~9:30和17:30~18:30),占糜鹿各种行为比例最多的2种行为在1d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10:30和15:30各有1个较为明显的高峰期,反刍在1d中有1个高峰期(9:30~11:30),其他行为在1d中发生的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年龄因素对糜鹿冬季昼间的卧息、取食和运动行为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对反刍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性别因素对糜鹿冬季昼间的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利用随意取样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笔者于2006年8月到11月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对刚出生半散养蒙古野驴(Equus hemions)幼仔的昼间行为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半散养条件下,蒙古野驴幼仔的卧息、站立、母幼联系等行为的时间分配随周龄的增加而减少。摄食行为的时间分配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运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先增加而后降低。  相似文献   

12.
南美貘是奇蹄目貘科貘属动物,分布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及其流域附近,国内外动物园均有饲养。本研究以上海动物园圈养的5头南美貘为研究对象,从饲养环境、日粮组成、繁殖期护理、丰容、行为训练、常见疾病预防等方面阐述圈养条件下南美貘的饲养管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2015年2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即时记录法对福建归真堂黑熊生态养殖基地的24头圈养黑熊进行了行为观察和记录。通过预观察到的行为构建的行为谱包括休息、食粪、饮水、排粪、排尿、走动、咂舌、攀爬、舔舐、搔痒、啃趾甲、张望、嗅闻、玩耍、示警、打斗、刻板动作、探究、育幼,对相关行为进行归类,包括休息、饮水、排遗、运动、警戒、体表护理、社群、育幼、刻板、其他计10类行为。为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对试验的影响,避开饲养员饲喂、取胆时间段,选取9:00—15:55对目标黑熊进行正式观察。观察结束后经统计分析,圈养黑熊冬季昼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为50.43%,其次是刻板行为25.35%、运动行为8.63%、警戒行为8.42%。表现较为明显的行为节律,11:00—11:55时是黑熊的主要昼间休息时间。产仔雌性黑熊冬季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和其它黑熊保持一致,同样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且最高峰在11:00—11:55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事件取样法,结合瞬时扫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了舍饲湖羊母羊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采食、反刍、卧息和站立等维持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发育时期湖羊母羊的主要维持行为时间分配存在差异,各个生理时期母羊采食时间基本固定,并呈现3个采食高峰期。妊娠期母羊的卧息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4%,其次是反刍行为,约占27%;空怀期母羊的反刍行为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1%,其次卧息行为,约占27%;哺乳期母羊的卧息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比例最高,约占31%,其次是反刍行为分别约占28%;3个生理期中,母羊的站立时间占总维持行为时间最少,只有6%左右。可见母羊卧息行为、反刍行为和采食行为成为母羊在相应生理时期的主导优势行为。  相似文献   

15.
傅文源 《野生动物》2009,30(5):231-233,244
在人工围栏的自然生境中,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取样法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国虎园"内13只华南虎(其中雌虎7只,雄虎6只)的采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虎对采食时间、频率等受季节、生理状态、竞争等因素影响;采食行为在人工哺乳和自然哺乳成活的个体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日粮纤维对繁殖母猪生产性能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孕期一般实行限饲以避免母猪过肥,虽然这样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母猪的行为需求被抑制。为提高限饲母猪的福利,研究者多采用提供纤维饲料或增加日粮纤维的方法增加母猪的饱食感,延长采食时间,降低口头条件反射(OCT)测试中的反馈,减少刻板行为发生以达到改善母猪福利的效果。另一方面,欧洲法律规定2010年起必须对未孕母猪实行群养,而纤维饲料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群养母猪间侵略行为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将纤维饲料用于怀孕母猪的研究结果,结论是只有当日粮养分满足动物需要时,日粮纤维才能发挥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兰存子  刘旭  刁丽丽  刘振生  张明明 《野生动物》2011,32(4):191-193,227
2008年11~12月,在姚家坪小熊猫繁育基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9只圈养小熊猫指名亚种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小熊猫1d大部分时间用于休息(56.2%),其次是运动(25.1%)和采食(9.9%),其余行为分配的时间较短。在行为节律上,休息行为除9:00~9:55外,其余时间均为所占比例最高的行为,出现4个休息高峰,分别为8:00~8:55、11:00~11:55、14:00~14:55和17:00~17:55,在9:00~9:55出现极低值16.3%,此时是运动和采食的高峰;运动行为在9:00~9:55、13:00~13:55和15:00~15:55形成波峰;采食有2个高峰,分别为9:00~9:55和19:00~19:55;标记行为在9:00~9:55、10:00~10:55和13:00~13:55出现频率较高,超过5%,修饰行为在9:00~9:55超过5%,其余时间标记和修饰行为均低于5%;其他行为所占比率较低。不同年龄组间小熊猫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差异,老年在休息行为上明显高于幼年和成年,约占总行为的72%;幼年在休息、运动和标记行为上略高于成年;成年的修饰行为明显高于幼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饲喂次数对经产和初产荷斯坦泌乳牛日常行为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8头泌乳天数在100 d左右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包括14头经产牛和14头初产牛,分为日饲3次处理组和日饲2次处理组,每组包含经产牛和初产牛各7头。对泌乳牛的采食、卧床躺卧、运动场躺卧、卧床站立、运动场站立、过道站立、饮水、使用体刷、舔舐盐砖等行为进行连续5 d的观察,并对2个处理组上述行为的每日发生频率和花费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当日饲3次变为日饲2次时,经产牛和初产牛每日采食频率和时间显著(P<0.05)降低,每日总躺卧时间显著(P<0.05)增加。日饲3次和日饲2次条件下,经产牛每日卧床躺卧、卧床上躺卧和站立、舔舐盐砖时间均显著(P<0.05)大于初产牛,经产牛每日采食、总躺卧、总站立、饮水频率和时间与初产牛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当饲喂次数减少时,会对经产牛和初产牛的每日采食频率和时间以及每日总躺卧时间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奶牛刻板行为是一系列重复的、没有明显功能的行为活动,可以看作是自然行为无法正常表达或受到应激时出现的替代活动,是福利水平低的表现.刻板行为的发生与动物机体稳态失衡、情感状况消极低下或自身疾病息息相关.本文综述了奶牛刻板行为的特征、发生的原因及其机理,为相关领域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记录1只人工育幼白颊长臂猿明显异常行为的矫正过程,矫正内容包括:(1)毛巾脱离训练;(2)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刻板行为矫正;(3)树栖行为恢复训练3部分.矫正采用环境丰容与食物丰容相结合的方式,幼猿由原简单布置的育幼室迁到备有较多攀爬绳索、可见同类行为模式、自然植被丰富等具有相当丰容程度的新笼舍,投喂方式由定时定点转为散放、不定时放置食物.毛巾脱离训练成功后,采用事件取样法对该长臂猿异常行为和树栖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幼猿吮吸手指、身体撞地、过度紧迫3种异常行为分别由原来87.6%、26.4%、17.2%降至44.8%、0%、0.2%;并成功激发其树栖生活的正常行为模式.休息、取食、运动行为由原来的40%、6%、3%提高至58%、17%、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