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七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4对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第24对染色体长度明显小于其他染色体。通过与其他22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发现七带石斑鱼具有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核型特征,属于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5.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东京湾群体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显示,其东京湾群体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亚中部着丝粒3对;其余21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4,核型公式为:2n=48,6sm+42t,NF=54;第24对染色体的短臂的形态具有多态性。该鱼染色体臂数高于石斑鱼类的原始核型类群,属于石斑鱼属的特化类群。云纹石斑鱼日本东京湾群体与厦门群体染色体核型存在显著差异,东京湾群体比厦门群体多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长期隔离导致染色体重组进化形成的。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可利用不同地理群体间的种内杂交优势改良云纹石斑鱼种质。  相似文献   

6.
正珍珠龙胆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以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称龙胆石斑鱼)为父本、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俗称老虎斑)为母本进行杂交而获得的石斑鱼新品种,因体表布满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点而得名。珍珠龙胆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显现杂交优势。珍珠龙胆生长的最适宜为盐度为25~35‰,最适宜水温为22℃~30℃。广东沿海,尤其是惠州海域,常  相似文献   

7.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 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鞍带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俗名龙胆或龙趸石斑,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体呈长椭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  相似文献   

9.
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通过建立稳定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系统,分别施加100、200、300、500、800、1 000、1 500、2 000、3 000、5 000和10 000 Hz的正弦波声音刺激信号,并应用该系统检测20条体长为32~35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觉阈值。结果显示:该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系统获得的响应为听觉电生理反应,所有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 000 Hz,其中最适听频范围为100~2 000 Hz,最敏感声音频率为300 Hz,听觉阈值约为75. 8 d B。根据得到的平均听觉阈值,构建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听性脑干反应听力曲线。研究表明:研究获得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听觉阈值及曲线对于研究噪声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石斑鱼的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评估噪声对石斑鱼影响的直接试验数据,也能为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间接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在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图谱构建、鱼类分类和育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带拟鲹 (Pseudocaranx dentex, Bloch & Schneider, 1801)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资源物种, 目前与该物种遗传背景相关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采用热滴片法制备了黄带拟鲹鳃和鳍条组织的染色体标本, 经 Giemsa 染液染色, 观察其染色体核型特征。分析了 4 尾黄带拟鲹幼鱼的 106 个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 经统计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 48 条的中期细胞分裂相占所观察细胞分裂相的 86.79%, 48 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为 2n=48t, 染色体臂数 NF=48; 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 5.921±0.276, 最小为 2.052±0.210; 未观察到异型性染色体, 也未观察到随体和次缢痕。与已报道的其他 14 属 33 种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特征比较, 认为黄带拟鲹为鯵科鱼类系统进化中的高位类群。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鲹科鱼类染色体核型数据库, 也为系统开展黄带拟鲹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鞍带石斑鱼,学名为Epinephelus laneeolatus,俗名是龙胆或龙趸石斑(以下简称龙胆),是石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品种,据国际粮农组织(FAO)记载,在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3.
龙胆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胆石斑鱼学名 为Epinephelus Lanceolatus,属鲈形目,(鱼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鱼类。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近几年,其人工养殖在台湾得到迅猛  相似文献   

14.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小[(28.1?1.1)g]、中[(278.9?20.1)g]、大[(575.8?37.4)g]3种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水温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当水温为26.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10±0.124)mg/(g·h)、(0.306±0.007)mg/(g·h)、(0.161±0.010)mg/(g·h)和(47.739±21.048)μg/(g·h)、(13.956±1.783)μg/(g·h)、(6.811±1.882)μg/(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四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在水温15.8~36.5℃范围,相同水温下,珍珠龙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降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规格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不同温度条件下,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的耗氧率Q10和排氨率Q10在21.0~26.6℃时均达到最大,且其均在26.6~30.9℃时最小。小、中、大3种规格O/N比值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1.535~113.541、15.713~32.193、12.097~27.094,表明实验水温条件下小规格珍珠龙胆的供能物质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中、大规格珍珠龙胆的主要能量物质为蛋白质和脂肪。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的运输方法,研究了低温暂养及模拟运输操作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不同降温速率、暂养温度、盐度、鱼水重量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时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低温暂养的工艺条件,基于最优条件对石斑鱼进行模拟运输试验,测定不同时段的水质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鱼体肝脏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降温速率为1.2℃/h,温度为15.7℃,盐度为24‰,鱼水重量比为1∶5运输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可存活超过55 h。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强,应激反应使得皮质醇含量也快速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肝脏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深。本研究可为珍珠龙胆石斑鱼及其他海水鱼类的保活运输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与老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因其体表布满黑褐色形似珍珠的斑点而得名。适盐范围广,在盐度11~41的海水中均可生存,最适盐度为25~35,低于5开始死亡;适宜水温为22℃~30℃,低于20℃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停止摄食、不游动,11℃以下较小的个体开始死亡。龙胆石斑鱼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显现杂交优势。商品鱼市场价格好,也可以做为观赏鱼,目前在广东和海南等地正在逐渐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18.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 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 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 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 以上结果均表明, 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9.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 iem sa染色来研究褐点石斑鱼的核型。试验结果表明,禢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 sm 46 t,NF=50;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龙胆石斑鱼中间培育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胆石斑鱼学名为Epinephelus Lanceolatus,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鱼类。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是热带亚热带暖水性海水鱼,该鱼为中下层底栖鱼类,性凶猛,地域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肉味鲜美,经济价值很高。近几年,其人工繁殖、中间培育(俗称标粗)和成鱼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台湾、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区。但龙胆石斑鱼苗标粗病害多,成活率低且不稳定,造成龙胆石斑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影响了龙胆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利用鱼、虾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及鱼能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