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1日龄非免疫鸡分别接种马立克病病毒(MDV)Ⅰ型国际标准强毒GA株、国内标准强毒京-1株及Ⅰ型MDV疫苗毒CVl988株后第5d起,用改进的TRAP法和Bandscan软件测定分析、计算感染过程中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自接种MDV Ⅰ型强毒GA株和京-1株后,在鸡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和可视病变之前端粒酶就可被检测到,并且随着感染鸡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分别在20~25日龄时其相对活力达到最高值;接种MDV CV1988后,整个试验期端粒酶活性均呈阴性。试验结果表明,MDV CV1988疫苗株具有较可靠的免疫效果,PBMC端粒酶活性与马立克病的发病进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DV1)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DV1在体内的复制状况与其致病性强弱及传播能力直接相关。本实验选择近几年从国内不同地区MD暴发鸡场分离的6株MDV1强毒株、弱毒疫苗“814”株和国内标准MDV1强毒J-1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感染后1d~28d病毒在淋巴细胞和羽髓中的复制状况。结果显示,接种1d后即可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MDV1(10^2.6 copies~10^5.2 copies/10^6 cells);在检测期间,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不规律变化,而且变化并不明显。接种7d后羽髓中病毒载量开始显著增加,14d~21d达到峰值,超强毒株峰值处病毒载量可达到10^7 copies/10^6 cells,峰值期病毒载量是感染前期(1d~7d)的100~10000倍。强毒株在体内的病毒载量高于弱毒株,即复制能力高于弱毒株。研究表明,MDV1国内流行的毒株有增殖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新特点;MDV1致病性的高低与在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为了研究MDV编码的miRNA与致瘤性的关系,通过对缺失部分miRNA的MDV-MS毒株进行动物感染试验,并将其结果与MDV-MS强毒株的致病性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缺失miRNA的重组MDV对无特定病原体(SPF)鸡无致病性,而接种MDV-MS毒株的SPF鸡却显示出很强的MD典型症状.此结果证实MD V编码的miRNA对MDV的致瘤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对重组MDV感染鸡的羽髓病毒载量的动态检测,发现此处编码MDV-miRNA的基因为复制非必须区,但重组病毒rMS△miR9-12比亲本病毒MDV-MS的体内复制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物保健》2012,14(3):84-84
许多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毒株的病毒排出率较高,并可以更迅速使鸡致死。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宿主的期望寿命,但不能显著减少病毒的排出。  相似文献   

6.
为培育及鉴定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致弱病毒株,本研究将4株现地流行MDV强毒株(L-ZY、L-CZ、L-MS和L-SY株),在体外经CEF连续传代至110代,获得相应的4株高代次病毒株(L-ZYp 110C、L-CZp110C、L-MSp110C和L-SYp110C株).其中的L-MSp110C和L-SYp110C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以2×103 pfu和2×104 pfu的剂量接种1日龄SPF鸡,在试验期(12周)内试验鸡均没有引起马立克氏病病变;高代次病毒株在体外增殖能力增强,而在体内增殖能力显著低于亲本病毒株.与亲本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株高代次病毒株病毒基因组中Meq和RLORF 12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插入;132 bpr序列拷贝数均显著增加;其中3株病毒株的RLORF4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以上结果表明,MDV强毒株体外传代至110代后,病毒增殖能力和主要致瘤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均发生了改变,致弱毒株的毒力已完全弱化.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MD弱毒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马立克病毒(MDV)毒力逐渐上升的现状,本研究对国内MDV流行强毒株进行了致弱研究。本实验采用近年来从东北、四川2地区免疫发病鸡场中分离的4株MDV流行强毒株(L-SY、L-MS、L-CZ、L-ZY),经噬斑纯化后,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传代培养至75代~85代,获得了4株高代次细胞毒株(L-SYp85C、L-MSp75C、L-CZp75C、L-ZYp75C)。并分析了L-SYp85C和L-MSp75C毒株的体外、体内生长特性和对SPF鸡的致病力。结果表明,L-SYp85C和L-MSp75C株在CEF适应性显著提高;以10倍感染剂量感染的SPF鸡,在12周内均未发生MD肿瘤,体重平均值与对照组体重平均值差异不显著;检测7d~45d羽髓中病毒载量,均低于106copies/106cell,显著低于亲本毒株。同时,4株传代毒株132bpr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加。上述结果为MDV强毒株的致弱研究以及进一步筛选MDV弱毒疫苗株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在鸡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规律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程,本研究选用不同毒力的血清1型MDV (MDV-1)病毒株感染4日龄的SPF鸡,在接毒后1 d、3 d、5 d、7 d、10 d、14 d、17 d、21 d、25 d、28 d和35 d动态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并对感染后5 d和21 d的不同病毒株感染鸡的脑部和坐骨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MDV-1强毒株在SPF鸡脑部的复制能力显著高于弱毒株(p<0.05);特超强病毒株BS在脑组织中出现的时间最早,早期复制最快。但不同毒力的MDV-1株在坐骨神经处的复制能力与其毒力无直接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MDV-1强毒株对SPF鸡脑组织的损伤强于弱毒株;在感染后21 d,强毒株和弱毒株造成的脑部损伤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在坐骨神经处,强毒株造成的损伤明显强于弱毒株。本研究揭示了不同MDV病毒株在SPF鸡脑和坐骨神经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MDV-1在宿主神经系统中的感染、增殖及造成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料中MDV、CAV、REV的共感染检测   总被引:57,自引:9,他引:48  
从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上海、广西、云南等地收集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诊断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鸡法氏囊样品66份,用相应的核酸探针及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样品中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病毒(REV)的感染;用抗IBD血清做琼扩检测IBDV。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病料中这些病毒有不同程度的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四重感染。提示在研究特定毒株IBDV的毒力时,应考虑多重感染对致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11.
12.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is an aphthovirus of the family Picornaviridae and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important animal disease. As a typical picornavirus, FMD virions are nonenveloped particles of icosahedral symmetry and its genome is a single stranded RNA of about 8500 nucleotides and of positive polarity. FMDV RNA is infectious and it replicates via a complementary, minus strand RNA. FMDV RNA replication is error-prone so that viral populations consist of mutant spectra (quasispecies) rather than a defined genomic sequence. Therefore FMDV in nature is genetically and antigenically diverse. This poses important challenges for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M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FMDV population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 has suggested requirements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anti-FMD vaccines. This is relevant to the current debate on the adequacy of non-vaccination versus vaccination policies for the control of FMD.

Résumé

Le virus de la fièvre aphteuse est un aphtovirus de la famille des Picornaviridae et l'agent de la maladie animale la plus importante sur le plan économique. En tant que picornavirus typique, le virus de la fièvre aphteuse est nu, sous forme d'icosaèdre et son génome comprend un acide ribonucléique monobrin avec environ 8500 nucléotides et une polarité positive. L'acide ribonucléique de ce virus est infectieux et il se réplique par l'intermédiaire d'un brin d'ARN moins, complémentaire. La réplication de l'acide nucléique de ce virus conduit à des erreurs, de telle sorte que les populations virales comprennent un ensemble de mutants (quasi espèce) plutôt qu'une séquence génomique bien définie. Par suite, le virus de la fièvre aphteuse est génétiquement et antigéniquement varié. Ceci entraîne des difficultés importantes pour le diagnostic, la prévention et la maîtrise de la fièvre aphteuse. Une connaissance plus approfondie de la complexité et de l'évolution de la population de ce virus a conduit à des besoins pour 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e vaccines aphteux. Ceci est lié au débat actuel sur le choix d'une politique de vaccination ou de non-vaccination dans la lutte contre la fièvre aphteuse.  相似文献   


13.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又称兔瘟,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疾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变化为特征。1984年,该病首先在我国爆发,随后朝鲜、韩国、意大利、德国、印度、法国、前苏联、西班牙、日本、美国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有该病流行的报道。国内外学者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对RHDV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登革病毒所致疾病包括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是全球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一种虫媒传染病.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文章概述了登革热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进展、治疗、预防和控制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五个批次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进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同胚接种,收获72~120 h死胚及120 h活胚尿囊液,分别测定NDV和IBV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NDV病毒含量达到了108.3~108.7EID50/0.1mL, IBV的病毒含量达到了106.3~106.5EID50/0.1mL。两种病毒含量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制造及检验规程》(2000版)中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病毒含量要求的标准。表明该方法即可降低成本,又简化了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7.
18.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自2010年暴发以来,众多科研工作者对于该病毒的病原学、病理学、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病理学、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猪水疱病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与口蹄疫和水疱性口炎等水疱类疫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疾病。文章主要介绍了本病病原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概况,主要包括RNA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结构蛋白功能的新发现、抗原结构的研究、病毒的诊断研究以及与柯萨奇病毒B5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