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芪、熟地和山楂等中草药对黄颡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温20.0-30.0℃下,鱼粉和豆饼为蛋白源的含粗蛋白42.0%的饲料中分别加入黄芪、党参等(F1);熟地、当归等(F2);山楂、麦芽等(乃)中草药,在60 cm×60 cm×120cm的流水网箱中饲养平均体重15.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对照(F0)组不添加任何中草药,研究了中草药对1冬龄黄颡鱼生长与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中草药饲料的鱼特殊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8.33%、8.33%和79.17%(P<0.01).F1和F2组鱼肠道中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77.61%、47.52%和94.51%,67.07%(p<0.01),而淀粉酶的活性则降低,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增高.F1、F2和F3组实验黄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F0组高7.67%、6.60%和6.2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10.30%、7.52%和8.65%,蛋氨酸的增加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60d后,通过测定供试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比较了复合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促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添加1.0%和2.0%的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的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影响极显著(P0.01)。试验组可显著提高黄颡鱼生长、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  相似文献   

3.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4.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是以梁子湖水域采捕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从长江岳阳段至武汉段采捕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父本,经杂交(黄颡鱼♀×瓦氏黄颡鱼d)获得的F1代,即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黄颡鱼相比,1龄"...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6.
用6只规格为6m×6m×2m的网箱,饲养黄颡鱼。分为3组,第1组(F1),适时投喂中草药药饵;第2组(F2),定期投喂西药(氟苯尼考)药饵;第3组(F0),整个饲养期不喂任何药物,用于对照。经过120d试验,结果表明:F1的存活率(93.78%),极显著高于F2(72.9%)和F0(58.67%)(p<0.01)。F1的因伤死亡率(4.17%)显著低于F2(8.71%)(p<0.05);极显著低于F0(11.97%)(p<0.01)。试验表明:用中草药防病,不仅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好;而且养出的鱼全部达到输韩水产品标准。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和出口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黄颡鱼属于鲇形目鲿科(亦称鮠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属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2种。黄颡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耐低氧,产量高等特点。在水体中营底层生活,对各类水体适应能力强。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广,幼鱼以枝角类、桡足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制触球及迷宫法评估了百里香酚、香芹酚、丁香酚和肉桂醛4种香精对(4.45±0.58)g黄颡鱼(Pelteobargrus fulridraco)幼鱼的诱食剂量效应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百里香酚、香芹酚和肉桂醛都对黄颡鱼有明显的诱食作用,其最适诱食浓度分别为(0.025~0.05)、0.025、0.007 g/m L;百里香酚诱食效果最佳(P0.05),但浓度过高,也会出现诱食抑制;而丁香酚对黄颡鱼幼鱼均无明显的诱食作用(P0.05)。随后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75、150、250、500和1000 mg/kg的百里香酚饲喂黄颡鱼幼鱼,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增重率(Y)与饲料中百里香酚添加量(X)之间可用二次方程式表示Y=-0.000 7 X2+0.796 3 X+107.08(R2=0.777 2),当黄颡鱼获得最大增重时,饲料中百里香酚的添加量为568.8 mg/kg。  相似文献   

10.
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在5月龄和8月龄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P0.05),分别为(15.72±7.19)g和(78.09±25.37)g,并且绝对增重率也高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分别为0.23 g/d和0.70 g/d。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差异系数,其值为0.01~0.65,表明3个杂交后代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处于种群间水平;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8.52%、17.57%、11.83%、11.29%,累计贡献率为69.23%;同时,利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绘制散点图,显示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和全雄黄颡鱼群体基本重叠,而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的杂交后代群体偏离了全雄黄颡鱼群体,这一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更直观反映出来。由此可见,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生长速度表现最优,且体形更接近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长江流域梁子湖的黄颡鱼野生群体,长江流域岳阳段至武汉段的瓦氏黄颡鱼野生群体为选育亲本。2.技术路线以生长优势为主要选育指标,用经连续三代选育的黄颡鱼雌鱼与连续两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雄鱼经杂交制种,培育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技术路线见图1。3.培育过程(1)黄颡鱼群体选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氨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锦云  陈玉翠 《水产科学》2006,25(5):232-235
以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温度对其氨氮排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氨氮排泄率分别为2.69、3.92、5.72、6.96、8.71 mg/(kg.h),氨氮排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二者的回归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y=0.2128x1.086(n=48,R2=0.883),F检验表明相关性极显著(F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 son) ,俗称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 ,隶属鲶形目 (Silurforwes)、鱼尝科 (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 (广东 )、岔尾黄颡鱼 (上海 )、盎塘黄颡鱼 (浙江新昌 )、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 (海南 )、江黄颡鱼、克泽黄颡鱼等。黄颡鱼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 0 0g可食…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遵义金鼎镇合江源养殖场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致病原因,通过对患有腹水、鳍条充血和游动缓慢等症状的黄颡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纯培养菌株MLT-1,经过回归感染证实其为黄颡鱼的致病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乙醇提取法获得30种中草药醇提物,固体培养基打孔测试中药醇提物对MLT-1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诃子、大黄、烟叶、樟叶、桑白皮5种中草药对MLT-1的抑菌效果较好,诃子和大黄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0.49 mg/mL,烟叶的MIC和MBC均为0.98 mg/mL,樟叶和桑白皮抑杀温和气单胞菌效果相同,MIC和MBC分别为0.195 mg/mL和3.91 mg/mL。结果表明诃子、大黄、烟叶、樟叶、桑白皮5种中草药可用于防治黄颡鱼温和气单胞菌细菌病。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维生素E添加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在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mg/kg(对照组)、25mg/kg、75mg/kg、125mg/kg和175mg/kg的维生素E配成5种实验饲料。在水温(24.0±3.0)℃下,用上述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平均体质量约为5.1g的黄颡鱼幼鱼50d。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E的添加量对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添加量为175mg/kg时,黄颡鱼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高,黄颡鱼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未产生显著变化(P0.05);添加量为125mg/kg和175mg/kg时,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吞噬指数随添加量升高显著上升(P0.05),而吞噬百分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合以上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可适当改善黄颡鱼的摄食,增强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动物的健康状况。推荐在黄颡鱼幼鱼饲料中添加125mg/kg的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100、1 000 mg/kg的组胺,制成4种等氮饲料(分别记为C、H10、H100和H1000),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102.13±0.52)g为试验对象,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生长、皮肤显微结构、皮肤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力和脑中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微流水室内养殖系统,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组胺对黄颡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组胺添加量组(H1000组,组胺含量1 390 mg/kg)黄颡鱼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及脑组织中MC1R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添加量组(H10和H100)黄颡鱼皮肤黑色素含量和脑中MC1R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组胺添加量的增加,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组胺对黄颡鱼生长表现无影响,但会引起黄颡鱼体色白化,且白化程度与饲料中组胺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黄颡,俗名黄骨、汪丁,是我国优质名贵淡水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各大水域,其中以两广、两湖、浙江、四川等地为主产地。黄颡具有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鱼价稳定利润可靠,耐运输、上市规格及出塘时间灵活等特点,同时,两湖两江黄颡消费量增大,促进了黄颡人工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养殖范围也从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目前浙江主养区域在湖州。黄颡鱼属有5个种类,分为黄颡鱼、瓦氏(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间黄颡鱼、长须(岔尾)黄颡鱼。由于浙江黄颡育苗技术及设备落后,浙江区域内人工养殖黄颡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是JAK/STAT信号通路中细胞因子信号受体的重要抑制因子。为探究SOCS在鱼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母本黄颡鱼和父本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克隆了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3个免疫相关基因(SOCS1、SOCS2和SOCS3),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分别在3种黄颡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全长分别为561、735和672 bp,分别编码186、244和223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结构均含有保守的SH2结构域和SOCS盒。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在被检的8个不同组织中呈现组织特异性。在两种致病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及其双亲的SOCS1、SOCS2和SOCS3基因在肝、鳃和头肾组织的表达量均在前24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后,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SOCS1、SOCS2和SOCS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双亲,表现出较双亲更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且具有病原特异性。该结果为进一步解析黄颡鱼SOCS家族免疫防御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从2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2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1龄、体质量(14.20±1.20)g黄颡鱼(♀)和长吻[鱼危](♂)及其杂交F1代[黄颡鱼(♀)×野生长吻[鱼危](♂)]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显示,这3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83、3.667、5.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82、2.221和2.535;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19、0.367和0.60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77、0.383和0.59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20、0.365和0.509。杂交F1代与父本长吻[鱼危]的遗传距离为0.8551,小于与母本黄颡鱼的遗传距离(1.727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父本聚为一支。杂交F1代从父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该试验结果将为研究黄颡鱼和长吻[鱼危]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鲿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