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采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比色法,测定了1、3、5、7年生4个不同竹龄的毛竹细胞壁总酚酸含量。结果显示:4个不同竹龄的毛竹细胞壁总酚酸浓度在0.327 0~1.635 2μ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且随着竹龄的增长总酚酸含量有增高的趋势。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绘制标准曲线,对4个不同竹龄的毛竹细胞壁中4种酚酸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毛竹细胞壁中均含有没食子酸、阿魏酸、肉桂酸和咖啡酸,且4种酚酸类物质的总量随竹龄增长而增加;没食子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的含量与木质素的含量随竹龄增长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以巨尾桉、马占相思纯林及两者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上述3种林分中分别采集根区和林间土壤,测定林地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含量、pH值、酶活性,研究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pH值、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巨尾桉人工林土壤酚酸物质分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酚酸含量表现为根区土高于林间土,酚酸物质主要分布于根区周围,并随着土壤加深含量降低;巨尾桉纯林林间土和根区土酚酸含量皆较马占相思纯林含量高,混交林中除马占相思根区土壤酚酸含量较马占相思纯林高外,其他位置均低于纯林;(2)各林分土壤酚酸均表现为香草酸含量最高,肉桂酸最低,且仅在根区土中测出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在非根区和根区均以巨尾桉纯林最高;(3)3个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较为复杂,脲酶活性在混交林林间0~20cm土层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巨尾桉纯林根区土中最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马占相思纯林根区土中最高;(4)各林分中酚酸物质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皆呈正相关,其中与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的相关系数较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甲酯诱导杨树叶片内酚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茉莉酸甲酯(MeJa)及水杨酸甲酯(MeSa)熏蒸合作杨(P.Simonii×P.Pyramibalis c.v)和黑杨(P.deltoids)植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杨树叶片内没什子酸、儿茶酸、邻苯二酚、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和苯甲酸的含量变化,分析MeJa与MeSa诱导植物叶片内酚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不同酚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MeJA及MeSa熏蒸后的黑杨叶片内没什子酸、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和苯甲酸含量均增加,且没什子酸含量在MeJa处理24h后达到最大量,在MeSa处理12天后达到最大量。MeJa及MeSa熏蒸后的合作杨叶片内没什子酸、邻苯二酚和阿魏酸含量也增加,儿茶酸和苯甲酸含量略有下降,咖啡酸和香豆酸在对照叶片和熏蒸叶片内都没有检测到。说明MeJa与MeSa可作为气体信号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图4参23。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6个杨树品系的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及水杨甙,并分离提纯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单宁,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系间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丹宁含量在不同品系间差异不显著,而二者的单宁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共提取6种酚酸类次生物质,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新疆杨含量最高,银中杨最低;对羟基苯甲酸3930最低,其他几个品系含量比较接近;丁香酸、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6个品系间无明显差异;木质部水杨甙含量测定结果显示,3930含量最高,而其他5个品系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不同柿种柿叶维生素C和酚类物质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5个柿栽培品种和5个柿属野生种叶中Vc和酚类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种的年平均Vc、总酚、黄酮平均含量均高于栽培种,其中Vc含量排序为:野生种>涩柿品种>甜柿品种。除罗田甜柿和老鸦柿外所有材料5月份Vc含量均超过10mg·g-1(FW),大部分甜柿品种的Vc含量随季节的变化显著下降,其它(品)种则变化幅度较小。烘干(60℃)后的柿叶Vc平均保存量只有鲜叶的8 88%。总酚量最高的是野生种,年平均达44 91mg·g-1(FW),所有(品)种的季节变化规律大体上与Vc相同。柿叶中共检测到8种酚酸,其中没食子酸、肉桂酸、咖啡酸和香豆酸分别占酚酸总量的48%、21%、12%和10%。柿叶中黄酮类物质年均含量都在1 7mg·g-1(FW)以上,其中油柿超过11mg·g-1(FW),且季节变化不大。柿叶有效成分的开发可根据利用目的选用适当的(品)种或季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引起天女木兰褐化现象的酚酸种类,筛选出最佳抗褐化剂及使用最适浓度。[方法]在B5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各种抗褐化剂,芽外植体培养30 d后计算出褐化率,对褐化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三种抗褐化剂的抗褐化效果;另外,在组培过程中定期取样,利用HPLC测定芽外植体中咖啡酸、绿原酸和对香豆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女木兰芽外植体褐化过程中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对香豆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小,说明咖啡酸和绿原酸容易被氧化,而对香豆酸较为稳定;三种抗褐化剂控制褐化现象发生的最佳效果排序为VCPVPCA;尽管PVP控制酚酸氧化效果不如CA,但是预防褐化效果确强于CA,其原因是由于二者抗褐化机理不同所致;VC使用的最适浓度为500 mg·L~(-1),如果超过此浓度会导致外植体褐化率增加;PVP最适浓度为1 000~1 500 mg·L~(-1),CA最适浓度为300 mg·L~(-1)。[结论]天女木兰芽外植体褐化底物是咖啡酸和绿原酸,而与对香豆酸无关;VC、PVP和CA三种抗褐化剂抗褐化机理各不相同,综合比较VC抗褐化效果最好,其次是PVP,CA排在最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华重楼主要药用成分的地理变异规律,为华重楼种质资源利用和原料林基地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8省份10个种源华重楼为材料,对其根茎总酚酸、总黄酮、重楼皂苷Ⅰ、Ⅱ、Ⅵ和Ⅶ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地理种源间华重楼根茎总酚酸、总黄酮、重楼Ⅰ、Ⅱ、Ⅵ和Ⅶ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源华重楼根茎中总酚酸含量变异幅度为1.718~5.436 mg·g~(-1);总黄酮含量变异幅度为0.780~1.457mg·g~(-1);重Ⅰ、Ⅱ、Ⅵ和Ⅶ含量变异幅度为0.008~2.106、 0.000~0.646mg·g~(-1)、 0.000~0.521和0.000~9.170 mg·g~(-1);华重楼根茎中总酚酸含量与原产地海拔、皂苷Ⅱ与1月均温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黄酮含量与全年日照时数、皂苷Ⅶ与海拔呈中度负相关关系。总皂苷与海拔间呈高度负相关关系,皂苷Ⅱ与年均温、皂苷Ⅵ与7月均温间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华重楼根茎中总酚酸与总黄酮含量、总黄酮与皂苷Ⅰ含量、皂苷Ⅰ与皂苷Ⅱ含量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皂苷与皂苷Ⅶ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0个种源可以划分为3个类群,低酚酸、低黄酮和高皂苷类群,高酚酸、高黄酮、低皂苷类群和中酚酸、中黄酮、中皂苷类群。[结论]广西桂林为高酚酸和高黄酮优良种源,安徽祁门为高皂苷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濒危植物夏蜡梅叶片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2级保护植物夏蜡梅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条件下夏蜡梅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总黄酮、总酚酸、总鞣质等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叶片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总黄酮的含量在5月和7月出现2个峰值;总酚酸的含量在7月和9月出现2个峰值;总鞣质的含量在6月和8月出现2个峰值。3种酚类化合物总含量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以7月最高,10月最低。3种酚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与总酚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总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程红  严善春 《林业科学》2013,49(6):97-106
根据柳蛎盾蚧在丁香上的虫口密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3种(品种)丁香分为高抗类(什锦丁香等7种)、中抗类(西南丁香等3种)、易感类(紫丁香等2种)、高感类(红丁香)。分别在柳蛎盾蚧的未危害期(5月末)、危害盛期(6月末)、危害弱期(7月末)、危害末期(8月末)采集叶片,用香兰素盐酸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内的单宁、酚酸含量,分析丁香叶中单宁、总酚酸含量、酚酸种类等与柳蛎盾蚧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类丁香叶中的酚酸种类齐全,或者未危害期内总酚酸、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品种)(P<0.05),或者危害盛期单宁、总酚酸增幅均显著高于其余种(增幅为81.75%~888.43%)。中抗类丁香,只在危害盛期总酚酸含量增幅显著高于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单宁含量显著高于易感类丁香。易感和高感类丁香在未危害期单宁和总酚酸含量相对较低,危害盛期单宁或总酚酸含量存在诱导滞后性,酚酸种数只是高抗和中抗类丁香的1/2。此外,一些特定酚酸种类的有无及其含量的多少也与丁香的抗性相关,如:高抗类及中抗类丁香在5—8月均检测到肉桂酸,易感和高感类丁香5—8月均未检测到肉桂酸。总之,丁香中酚酸种类多、总酚酸或单宁含量高,或者其单宁和总酚酸含量能在虫害后迅速升高、增幅大的种类,对柳蛎盾蚧的抗性就强,反之则弱。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鉴定胶孢炭疽菌侵染核桃青皮后酚类物质种类以及变化规律,筛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为探究核桃抵抗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香玲’和‘泰勒’2个品种核桃为试材,对其青皮体外接种胶孢炭疽菌,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侵染后核桃青皮中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变化。【结果】随着胶孢炭疽菌侵染天数增加,‘香玲’青皮病斑逐渐增大,在第6天发生明显变化,而‘泰勒’青皮病斑基本不变。‘香玲’和‘泰勒’青皮中酚类物质总量基本一致,划分为9大类,其中以原花青素/花青素、苯甲酸及其衍生物、黄酮醇和苯丙素类为主。‘香玲’中苯甲酸类最多,占60%以上,主要以没食子酸、丁香酸、鞣花酸和香草酸等为主;‘泰勒’中黄酮醇类最多,接近30%,主要以金丝桃苷、槲皮苷、扁蓄苷和杨梅苷等为主。炭疽菌侵染第6天,与‘香玲’相比,‘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为60个,上调差异代谢物有52个,下调为8个,其中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香豆酸、原花青素B1/2/3、根皮苷、丁香酸、鞣花酸和阿魏酸等差异显著。分析炭疽菌侵染4~6天‘香玲’和‘泰勒’青皮差异代谢物发现,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6种物质出现明显变化,这可能与青皮病斑出现明显变化有关联。【结论】鉴定抗炭疽病品种‘泰勒’和感病品种‘香玲’130种酚类物质,代谢组学分析炭疽菌侵染后物质动态变化,筛选到原花青素B1/2/3、咖啡酸、柚皮素、(S)-圣草酚、扁蓄苷、槲皮苷和没食子酸等潜在抗炭疽病有效成分,可为后期开发炭疽病相关天然药物,探究炭疽病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氮磷亏缺条件下杨树幼苗根系分泌酚酸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收集装置收集杨树幼苗根系分泌物,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法(UPLC)对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缺N、缺P处理下杨树幼苗根系均能分泌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苯甲酸和肉桂酸等酚酸类物质,养分缺乏显著促进杨树根系分泌酚酸。在缺N条件下,杨树幼苗较正常培养条件下酚酸分泌增加量为对羟基苯甲酸125%~263%、香草醛201%~316%、苯甲酸230%~332%、肉桂酸138%~188%,且根系分泌的各酚酸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明显增加趋势,但3个培养时间段内(0~5天,6~10天,11~15天)酚酸分泌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缺P条件下,杨树幼苗较正常培养条件下酚酸分泌增加量为:对羟基苯甲酸96%~124%、香草醛58%~156%、苯甲酸222%~734%、肉桂酸99%~328%,其中,苯甲酸和香草醛的分泌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明显增加趋势,而苯甲酸和肉桂酸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缺N、缺P处理下,杨树幼苗根系分泌酚酸的平均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醛在缺N条件下的平均分泌速率高于缺P培养,而苯甲酸和肉桂酸的平均分泌速率低于缺P培养。杨树幼苗在N,P缺乏条件下根系分泌酚酸...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巨尾桉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对降香黄檀生长的影响,以2年生降香黄檀幼苗为试验材料,参照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人工林土壤中6种酚酸含量(X),设置3个酚酸浓度(0.5X、1.0X和2.0X,以蒸馏水作为对照)处理,分析其对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细胞膜透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酚酸处理对降香黄檀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光合色素含量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2.0X浓度处理下,降香黄檀幼苗叶片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在0.5X和1.0X浓度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受到抑制,提高了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在2.0X浓度处理时,3种酶的化感效应指数均小于0;随着酚酸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通过综合敏感指数可知,6种酚酸对降香黄檀幼苗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但不同酚酸的作用方式及强度存在差异,苯甲酸的化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s of ginkgo biloba,EGb)具有诸多生物活性,但是其中含有少量具有毒副作用的银杏酚酸,限制了EGb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去除EGb中银杏酚酸的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法和大孔树脂法。配位法是根据配位化学提出的新方法,即向银杏叶初提物溶液中加入不同金属盐,考查金属盐对银杏酚酸含量的影响。为研究配位法与大孔树脂法、有机溶剂法联合使用的效果,本试验连续采用有机溶剂法(正己烷溶剂洗涤)、大孔树脂法和配位法脱除银杏叶初提物中的酚酸,并以HPLC法监测试验过程中银杏酚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醋酸锰和氯化锌可以有效降低酚酸含量,其机理可能是银杏酚酸能够与金属盐形成配合物。配位法有助于大孔树脂法、有机溶剂法去除银杏叶初提物中的银杏酚酸,可以得到酚酸含量小于5mg/kg的银杏叶提取物。  相似文献   

14.
以40个20年生银杏无性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种皮酚酸含量、单株种实产量、出皮率和单株经济产量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的单株产量、酚酸含量、单株经济产量差异显著,出皮率达到显著性水平.结合银杏无性系的种实产量、出皮率、外种皮酚酸含量和单株经济产量,采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把40个无性系分成4大类.其中第四类(16号(南林外1)、38号(南林外2))无性系的外种皮酚酸含量高,单株种实产量高,外种皮出皮率中等偏高,单株经济产量最高,可以为新型生物农药银杏定向栽培提供材料,具有较高的引种试验和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野生五爪金龙为对照,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栽培五爪金龙叶片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五爪金龙的总叶绿素及叶绿素a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个月后与野生五爪金龙无显著差异;不同生长阶段对叶绿素a/叶绿素b的比值没有显著影响。9个月五爪金龙的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低于15个月五爪金龙,总酚酸含量高于15个月五爪金龙,但两者MDA及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9个月、15个月五爪金龙的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野生五爪金龙,而可溶性糖、MDA及总黄酮含量均高于野生五爪金龙(总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表明人工栽培五爪金龙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胁迫较为敏感。3个月五爪金龙叶中的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均较高,具有潜在的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池玉杰  闫洪波 《林业科学》2008,44(2):116-123
研究阔叶树上的6种木材白腐菌火木层孔菌、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对山杨材腐朽前后木材中游离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在山杨材被分解120 d后,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血红密孔菌和冬拟多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远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表明前4种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种获得了较高含量的酚酸;但从9种游离酚酸总的含量上看,与各菌种对木材和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不尽相同,初步分析的原因表明在木质素被分解的过程中除了有这9种游离酚酸产生以外,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游离酚酸以及苯环二聚体、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以及杂环的形式,所有这些苯环结构总体造成了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 对9种酚酸进行分析测试,只构成对木质素分解的一部分,不足以用来解释对木质素的全部分解能力,其他的酚酸和游离酚酸以外的苯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测试;从各种游离酚酸单个含量上看,各种白腐菌的种类和含量都各不相同,表明不同白腐菌对同一木质纤维基质的分解途径、中间降解产物各不相同.另外,未腐朽的木材中本身就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这些酚酸在生物分解过程中会降解和转化成其他成分, 是否有可能转化成其他种类的酚酸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以白熟期冬枣为试材,对其冷藏期间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并采用HPLC-MS定性定量检测果皮中4种形态酚(游离酚、酯化酚、苷化酚和结合酚)含量的变化,分析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及其主要形态酚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肉的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先升后降;而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则持续下降;贮藏期间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相关分析表明:果皮中除花青素外的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著相关,其抗氧化能力也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贮藏期间,果皮中游离酚主要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它们的含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酚,酯化酚和苷化酚含量较低,结合酚中以香豆酸含量略高,总酚中游离酚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生化腐植酸对苹果轮纹病树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进行生化腐植酸防治苹果轮纹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生化腐植酸中的活性物质刺激果树,改变了果树的生理生化指标,提高了果树自身营养调控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了酶活性(SOD),改善了新陈代谢过程,致使果树内固有抗菌性酚酸成分明显增加,有效地控制了轮纹病发病率。光合作用的加强,促进了果树体内物质的合成,运送和积累,气孔开度的改变,提高了抗性,结果衰弱果树得以复壮,农药药效得以发挥,使轮纹病发  相似文献   

19.
外源酚酸对杨树幼苗根系生理和形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杨派欧美杨I-107(Populus×euramericana ‘Neva')水培幼苗为试材,参照二代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的酚酸含量(X),在改良Hoagland营养液中设置5个酚酸浓度梯度(CK,0.5X,1.0X,1.5X,2.0X),测定酚酸处理后第1,5,10,20,30和40天的根系生理生化特性和处理后第40天的根系形态数据.结果表明:低浓度酚酸(0.5X)可提高杨树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高浓度酚酸(1.0X,1.5X和2.0X)则显著抑制2种酶的活性(P<0.05).根系活力随酚酸浓度的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根系丙二醛含量以及根系伤害度随酚酸浓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P<0.05).酚酸能显著抑制杨树幼苗根系发育,平均根尖数、平均根长、平均根系表面积、平均根系分枝数以及平均根系分形维数显著降低,而幼苗根系直径则显著增大(P<0.05).酚酸影响下,根尖附近侧根发育受到抑制,根系形状逐渐由柱形向倒金字塔形和伞形过渡,高浓度酚酸导致根尖坏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多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在泡核桃不同器官中的差异状况,从而为深刻认识并合理利用核桃不同器官中的多酚类物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泡核桃成熟期的根、枝、叶片及果实(青皮、内种皮、去皮种仁)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器官中多酚类物质的组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泡核桃各器官中共检测到了绿原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草酸、丁香酸、丁香醛、儿茶素、表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芦丁、胡桃醌共14种多酚物质,不同器官中多酚组分及含量的差异均明显。从叶片和青皮中可检测到12种单体酚,从根和枝中可检测到11种单体酚,从内种皮中可检测到10种单体酚,从去皮种仁中仅可检测到7种单体酚;多酚物质总含量,内种皮最多,去皮种仁最少。在所检出的多酚物质中,胡桃醌是根、枝、青皮中含量最高的单体酚,芦丁是叶片和内种皮中含量最高的单体酚,绿原酸在枝、叶片、内种皮中都有较高的含量。【结论】绿原酸、芦丁和胡桃醌是检测到的14种酚类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内种皮是多酚物质富集程度最高的器官。泡核桃的根、枝和青皮适用于提取萘醌类物质,而其内种皮是提取芦丁的最佳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