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始用钴—60丙种射线进行鱼类人工诱变,并有成功的报道。我们于1973年用钴—60丙种射线的不同剂量照射非洲鲫鱼(Tilapia mossambica)的末成熟个体,观察了射线对鱼体的生长、性腺发育、繁殖期先后及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1974,(10):20-21
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始用钴-60丙种射线进行鱼类人工诱变.并有成功的报道。我们于1973年用钴-60丙种射线的不同剂量照射非洲鲫鱼(Tilapia mossambica)的未成熟个体.观察了射线对鱼体的生长,性腺发育,繁殖期先后及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陆水产》1974,(1):14-16
用电离射线照射生物,引起遗传因素的突变是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在作物、家蚕、微生物已有显著效果,鱼类也见成功的报道,日本用钴^60珈玛射线照射虹鳟;产生“白仔”。西德用珈玛射线照射鲤鱼后,骨骼比普通鲤鱼减少一倍,在实验条件下,生长速度快2-3倍。为探索家鱼辐射育种规律,今年我所开展了用钴^60珈玛射线照射草鱼卵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技术首次应用于长毛明对虾的遗传育种过程,初步探讨了长毛明对虾的亲体及幼体在^60Co-γ射线下不同诱变剂量的生物学效应,并通过产卵量、孵化率、存活率及亲虾的活力等数据,对辐射诱变剂量进行筛选,确定辐射诱变育种过程中辐射剂量的适宜范围。实验数据通过SPSS1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诱变剂量同长毛明对虾幼体各性状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2〉0.90),各个实验组的孵化率以及存活率都随着诱变剂量的增加而呈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长毛明对虾进行辐射诱变适宜剂量的范围应在1Gy-10Gy之间,而有关诱变个体的胚胎发育和遗传分析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超低温保存的感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中国对虾制备的病毒粗提液为毒种,注射感染凡纳对虾并收集濒死虾,DNA斑点杂交检测每尾凡纳对虾WSSV感染状况。取DNA斑点杂交呈强阳性的30尾对虾,平均分为3组,病毒粗提液也平均分成3组,3组材料分别通过^60Co辐照,辐照时间分别为12、24和36h,辐照剂量为0.8KGy/h。辐照后的材料经PCR检测证实^60Co辐照不能完全破坏WSSV的DNA组成。以辐照后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对虾个体和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为感染毒种,人工感染健康凡纳对虾,验证^60Co辐照对病毒感染力的破坏作用,证实^60Co辐照可显著降低WSSV病毒粗提液的感染力,^60Co辐照可适当降低WSSV感染对虾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用钴—60辐照处理琼胶成品和干制石花菜。经钴—60辐照的琼胶成品,其凝胶强度均有所下降,其下降率与辐照剂量大小呈正比。石花菜经钴—60辐照后,可使琼胶提取率提高,但过高的辐照剂量,也同时会降低所制取琼胶的凝胶强度。通过适宜剂量的钴60—辐照处理干制石花菜,可提高琼胶提取率3%~5%,且制取的琼胶凝胶强度不受辐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海洋酵母菌YS-185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及紫外诱变育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数生长中后期菌龄较易形成原生质体,用EDTA和β-巯基乙醇混合溶液预处理15min有更高的原生质形成率,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率最佳条件为:0.5%蜗牛酶,35℃、酶解60min,对原生质体紫外线辐射60s诱变出YS-185-19突变株,其色素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3.4%。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使用60Co-γ射线对长毛明对虾进行诱变,将性腺成熟的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分为四组进行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采用RAPD技术对诱变子代的无节幼体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遗传相似系数用Nei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遗传距离则用Lynch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从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5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3个,占66.9%。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为4~11个,平均7.7个,分子量在100~2500bp之间。计算得到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7995~0.8696之间,相应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则在0.1397~0.2288之间。实验表明:诱变子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诱变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福建地区池养匙吻鲟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池塘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的3尾雌鱼均能排卵,采取干法人工授精,共获受精卵27.2×10^4粒,受精率42.5%-80.3%,孵出仔鱼13.1×10^4尾,孵化率为12.2%-82.5%。结果表明,在福建省气候条件下,池塘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鱼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137Cs、^60Co双核素示踪法研究它们在扁藻、轮虫、泥蚶、对虾、罗非鱼等重要水产品体内的积累与分布。并以单核素示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对虾以外的其他生物体内^60Co的积累大于^137Cs;胃肠和肝脏是鱼类积聚^60Co、^137Cs的主要器官,而对虾的头胸部和附肢是积聚^60Co的主要部位,^137Cs在对虾体内倾向于全身性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一、池塘的选择 选择面积为30~60米^2的水泥池或土池。培育池太小不利于饵料生物的培育、太大影响鳅苗的成活率及单产。池深0.5~0.7米,池底平坦逐渐向排水口倾斜,在出水口挖-0.2~0.3米深、面积1~2米^2的集鱼坑,作为人工捕捞鳅苗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水产科技》1979,(4):30-30
人工诱变育种有幅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两个方法。它是通过电离幅射或化学的作用去影响鱼类组织内化学遗传物质(如核苷酸染色体),引起染色体的局部丧失或造成染色体易位、倒拉等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这些影响能使鱼类的性状产生变异,通常称为突变。这样,从突变的个体选出符合人们需要的鱼类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的品种。这种方法就叫人工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13.
<正>长臀隶属于硬骨鱼纲、鲇形目、长臀科,是东南亚特有种类,分布于中国南部的广东、广西珠江水系、海南岛的南渡江和昌化水系、云南的元江水系以及越南的红河水系。当前长臀苗种获得主要通过野外捕捞,通过人工催产来获得苗种的技术尚未突破。笔者曾对长臀进行人工催产实验,激素用二次注射法,采取半干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子一代、子四代、子五代群体和黄、渤海野生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个群体肌肉组织的13个基因位点中,MDH-2^*、GPI^*、MPI^*、PGM-2^*和PGM-3^*5个位点呈多态。PGM-3^*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人工选育群体在MPI^*位点上出现^*c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同人工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相同,为38.46%;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577、0.0377、0.0263、0.0231,呈依次递减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2,远大于子四代和子五代间的遗传距离。人工选育中国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有所降低,但在某些基因座位上出现了特异基因,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基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国际     
<正>2017年越南对中国虾产品出口将大幅增长据越南媒体报道,越南工贸部日前在金瓯省举行的越南虾业发展会议上表示,2017年越南对中国虾产品出口将大幅增长。越工贸部表示,越南是世界第三大虾生产国,年产各类虾60~65万吨,也是世界第一大斑节对虾生产国,年产斑节对虾30万吨,出口市场有90多个。美国是越南第一大虾产品出口市场,2016年越南对美国出口虾产品7.08亿美元,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21.4%。但由于在美国市场越南虾价比印度、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乙酰基亚硝基脲(ENU)浸泡的方法诱变银鲫(Carassius autatus gibeblio Bloch)持续2周,后经清水反复漂洗,再进行人工催产得到诱变银鲫同源自交F1,利用AFLP技术对诱变银鲫F1(30尾)和对照银鲫(25尾)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了Ⅰ型(缺失型)特异位点和Ⅱ型(插入型)特异位点;同时对6尾诱变银鲫F1和2尾对照银鲫mtDNA进行全序列测序分析,发现诱变组突变位点几乎覆盖整个线粒体DNA,主要集中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2SrRNA基因、16SrRNA基因和D-Loop控制区;通过对诱变组(55尾)和对照组(17尾)mtDNA的NADH1与NADH2部分序列比对发现,诱变银鲫F1诱变率约为38%。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银鲫F1核质遗传物质同时发生变异,且变异位点基本相同,银鲫雄性子代的突变率大于雌性子代。这为探索提高ENU诱导银鲫突变的效率和开发养殖鱼类新的育种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糙海参(Holothuria scbra)是中国南方优质的热带海参经济品种,试验首次成功在国内综合运用升温等多种刺激方法人工诱导糙海参产卵,并进行了批量人工育苗。2010年4—6月,共进行人工催产试验10次,催产亲参243头,5次试验产卵,催产成功率50%,共获得受精卵1652.72×10^4粒,孵出糙海参幼体1226.74×10^4头,总体孵化率74.23%;在水温27.5~30.0℃条件下,受精卯完成胚胎发育需要32.5h;利用其中部分幼体开展后期人工育苗,经过21d培育,获得糙海参早期稚参(0.1cm)19.43×10^4头,苗种培育成活率16.7%;经过32d培育获得大规格后期稚参苗(0.3~0.5cm)2,46×10^4头,培育成活率2.12%。试验的成功对下一步开展北部湾海域糙海参的天然种群恢复和在华南地区进行糙海参的人工养殖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产》2016,(11):76-76
正日前,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授予两家越南公司鲶鱼出口美国资格。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是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公共卫生机构。越南农林渔业质量保证部(NAFIQAD)指出,截止目前为止,越南具有鲶鱼对美出口资格的公司数量达到60家。这两个新公司是越南Hua Heong食品工业公司和湄公河水产品进出口公司。  相似文献   

19.
哲罗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9  
1997年于乌苏里江段采捕17尾2^ -4^ 龄(体重0.5-2kg)野生哲罗鱼(Hucho taimen),在池塘环境下人工培育。2001年3月挑选3尾7^ 龄以上、体重超过5kg的雌性个体,用虹鳟脑垂体对其进行催熟。当水温在8℃以上时,胸腔注射人工合成催产药物进行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哲罗鱼性腺可发育至性成熟;催产药物HCG、S-GnRH-A和DOM的合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效应时间11d,产卵量约在1100粒/kg,体重8.7kg和7.4kg雌鱼受精卵分别为56.3%和70.3%,孵化率分别为47.1%和66.7%。从卵受精到仔鱼孵出积温需要281.12TU,到仔鱼全部上浮摄食外源营养需要588.61TU;鱼苗生长到第29天时,开始摄食人工开口饲料。通过驯化养殖,86.7%的鱼苗可摄食人工饲料;鱼苗在水温8-17℃,溶氧7-10mg/L时能快速生长,低于这一温度生长开始减慢,4℃以下生长停滞。  相似文献   

20.
鱼类化学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世英 《水产学报》1988,12(1):81-86
国外诱变育种工作始于1927年。Muller(1927)和Stad1er(1928)发现用X射线辐照,可以提高动植物的突变频率。1943年Auerbaeh和Robson在果蝇研究中发现了第一个化学诱变剂——芥子气,这又为诱变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目前已知有突变活性的化合物达数百种,并每年都在增加着。我国诱变育种始于1958年,廿多年来,用诱变方法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或品系),在数量和推广面积方面都已超过外国,成绩巨大。但在动物方面还很少应用,在家蚕、鱼类上的试验表明,仍有应用前景。鱼类化学诱变国内刚开始研究,国外则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对象主要为鲤、鲢、鳙、淡水鲑、高白鲑和胭脂鱼等,不论在诱变方法和实践成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国外鱼类化学诱变研究概况、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