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确诊山东省利津县某猪场发生的疫情是否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致,试验利用BHK-21传代细胞对疑似猪伪狂犬病死亡猪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动物试验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接种病料后48小时BHK-21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PRV荧光抗体阳性、PCR扩增片段大小为220 bp,测序结果与NCBI中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同源性为96%~98%,接种家兔后表现出明显的伪狂犬病症状,病毒毒价达到1×107.25TCID50/0.1 m L。说明该猪场的疫情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ST悬浮细胞培养条件及其生产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工艺参数,对影响ST悬浮细胞生长的接种细胞初始密度、培养时间和摇瓶转速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比较,对影响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接种细胞初始密度、感染量和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接种细胞初始密度1.00×106 cells/mL、摇瓶转速140 r/min、悬浮培养48 h时,细胞数量扩增了4倍且细胞活力高;猪伪狂犬病病毒接种时初始细胞密度2.00×106 cells/mL、感染量MOI=1.0、培养60~72 h,毒价可达109.00 TCID50/mL。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培养工艺适用于摇瓶中ST悬浮细胞及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培养。本研究为获得高密度ST悬浮细胞和提高猪伪狂犬病病毒繁殖能力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辽宁省某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 ,通过初步验证后选择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鉴定。该病毒株在PK -1 5细胞上连续传 1 2代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 ,用适应PK -1 5细胞的病毒接种Vero细胞、猪肾传代细胞IBRS -2及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该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 ,在pH5 0~ 9 0下稳定 ,5 6℃ 3 0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取处理后的病料上清液和传代病毒接种家兔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用所分离病毒提取的DNA及培养病毒液经简单的预处理后作为模板 ,应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能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 1 2 40bp的gD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 ,所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 ,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LA株。  相似文献   

4.
从辽宁省某猪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通过初步验证后选择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鉴定。该病毒株在PK-15细胞上连续传12代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用适应PK-15细胞的病毒接种Veto细胞、猪肾传代细胞IBRS-2及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均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该病毒对氯仿、乙醚敏感,在pH5.0-9.0下稳定,56℃30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取处理后的病料上清液和传代病毒接种家兔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用所分离病毒提取的DNA及培养病毒液经简单的预处理后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能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1240bp的gD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IA株。  相似文献   

5.
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伪狂犬病,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引种时的检疫、加强环境的消毒及灭鼠等。虽然接种疫苗并不能阻止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但免疫接种使得建立潜伏感染需要更多的病毒量和降低野毒的排出量。因而,免疫后能减少病毒的传播,阻止临床症状的发生,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性,减少经济损失等。在现阶段,伪狂犬病呈现高感染率和高发病率,疫苗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甚至消灭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目前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有以下几种。1灭活疫苗将分离的伪狂犬病病毒用BHK-21细胞或IBRS-2等传代细胞培养,当病毒的增殖滴度…  相似文献   

6.
PK15是猪肾传代细胞系,其父母代源自1955年美国Stice提供的成年猪肾细胞PK2a,后被美国ATCC收藏(收藏号为ATCCCCL33)[1].PK15细胞现已广泛应用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等的分离、体外增殖以及多种兽用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从北京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死亡仔猪脑及内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接种ST细胞24 h后出现圆缩、聚集、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能够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家兔出现奇痒等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同时根据GenBank公布的PRV的gD基因设计引物并扩增出特异性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过测序比较,表明扩增产物序列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序列。以上结果证实该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依据分离地点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北京株。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6):128-130
2014年9月山东潍坊某猪场发生疑似猪伪狂犬病疫情,采集病死仔猪的脑组织等,利用Vero细胞做病毒分离,并设计一对伪狂犬病病毒(PRV)g E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病毒进行PCR鉴定及家兔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脑组织上清液接种Vero细胞后有典型的细胞病变;PCR扩增产物电泳后显示出990bp长的目的片段,目的片段基因序列与6株PRV毒株的g E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7.7%~100%之间,证实该病毒为PRV;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鉴定以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诊该病例为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9.
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某些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对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全面鉴定。该分离毒株在兔肾原代细胞(RK)上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传5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再接种于RK-13细胞、BHK-21细胞、Vero细胞、PK15细胞和143TK细胞,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在RK-13细胞上的TCID50为10^-0.52/0.1mL;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对氯仿、乙醚敏感,56℃30min灭活;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于家兔和小鼠,均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与病变;提取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D基因中272~534nt之间262bp长的特异性片段。上述结果证明,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  相似文献   

10.
<正>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和脑脊髓炎。成年猪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乳仔猪呈脑脊髓炎和败血症的综合症状。1病原体及病因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为DNA型病毒。病毒呈球形,有囊膜,能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其中以兔肾、猪肾细胞最敏感)内增殖,并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主要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毒对  相似文献   

11.
将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基础毒种F7传至F13,并将PRV F8~PRV F13六个代次毒种接种仔猪进行安全性检验,PRV F8、PRV F10、PRV F13三个代次毒种接种仔猪进行免疫原性检验,用以研究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生产用毒种不同代次生物学特性。安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代次毒种经颈部肌肉接种仔猪,观察期内仔猪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免疫原性检验结果显示,免疫组仔猪攻毒后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对照组仔猪攻毒后体温升高,全部发病并死亡。以上结果表明,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不同代次的生产毒种对仔猪均安全且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从吉林省长春市某猪场送检的一头发热、流涎、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的9日龄仔猪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猪肾细胞(PK-15),仓鼠肾细胞(BHK-21)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增殖并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伪狂犬病相似,该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可见椭圆形、直径为110-180nm典型疤疹病毒粒子,用该病毒接种家免和小白鼠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经鉴定,证明此病毒确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并将该病毒命名为PRVCC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诊1例疑似绵羊伪狂犬病病例,本试验以上海郊区某羊场发病绵羊的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发病羊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并伴有嗜神经现象,神经元周围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病料接种BHK-21细胞,细胞出现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绵羊伪狂犬病可能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绵羊伪狂犬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14.
15.
从云南省红河州猪繁殖障碍症较为严重的部分地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和流产胎儿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了2株病毒。该病毒株在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兔肾传代细胞RK-6上连传9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病毒测定在PK-15细胞上的半数感染量为10-7.3/0.1ml;该病毒能被PR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家兔和小白鼠均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从细胞分离物中提取DNA作为模板,应用PRV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两株毒株均出现长约262bp的目标扩增条带,与阳性对照一致。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猪PRV/HH06株和PRV/HH09株。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二乙烯亚胺(BEI)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灭活效果,使用终浓度为0.03%、0.04%和0.05%的BEI在30℃条件下对猪伪狂犬病病毒(DQ株)进行了灭活试验,通过ST传代细胞接种法观察病毒的灭活效果,用2~2.5 kg大耳白兔和断奶仔猪检测BEI灭活后的病毒液所制备疫苗的安全性,用小鼠检测该灭活工艺制备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与传统甲醛灭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终浓度为0.05%的BEI在30℃情况下经24 h即可彻底灭活PRV病毒;BEI灭活的病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大耳白兔和猪的安全性良好,免疫小鼠较甲醛灭活病毒能提供更高的保护率。本研究可为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灭活工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和猪IL-18的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PGO18作为疫苗候选株的潜在价值,对其在ST细胞上的培养特性,ST、VERO、IBRS-2、PK-15和IPEC细胞上增殖情况,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对小鼠安全性及其理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病毒PGO18株与亲本株猪伪狂犬病病毒HB98具有相似的培养特性和生长特性,在ST、VERO和IBRS-2细胞上的增殖滴度TCID50与亲本株(107.75/0.1mL)相当,遗传稳定性良好,安全性试验表明对小鼠是安全的;理化特性试验说明该病毒具有猪伪狂犬病病毒的通性。  相似文献   

18.
采集黄河三角洲地区某猪场发生高热症死亡的仔猪病料,处理后接种Marc-145细胞,传代2代以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其病毒TCID50为10-4.625/mL,采用PCR检测细胞培养物中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均为阴性.采用第2代细胞培养物人工感染仔猪,仔猪出现高热、咳嗽、发绀、耳朵发紫、死亡等临床表现,剖检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伪狂犬病病毒Bartha株基因组与含有LacZ标志基因的TK基因转移质料pUEKPZ共转染猪肾传代细胞PK-5,细胞出现病变后,反复冻融3次收毒,按1:5稀释接种于IBRS-2细胞。在X-gal存在下挑取蓝斑,蓝斑筛选3次,再进行空斑试验,同时用PCR扩增LacZ基因,经3次空斑纯化,随机挑取的空斑均能扩增出LacZ基因,证实所获得的重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Bartha株TK^-/LacZ^ 突变株。TCID50试验表明,TK失活对Bartha株在细胞上增殖无影响;Balb/C小鼠试验表明,该突变对Balb/C小鼠的安全性明显高于Bartha亲本毒株。  相似文献   

20.
鲍玉林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1):198-200
从临床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等病料中,经PCR扩增出大小为217 bp的伪狂犬病病毒gp50的基因片段,结果证实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随后采用BHK-21细胞进行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离培养,该分离株经细胞传代培养5代后,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经PCR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其病毒感染力达108.68 TCID50/0.1mL。最后用107.0 TCID50/mL病毒培养物接种家兔,48 h后注射部位出现典型瘙痒、皮肤破损等症状,于72 h后全部死亡。结果表明,该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对易感动物具有高致病性,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免疫及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