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讨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50头仔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4个试验剂量组,试验剂量组分别按照海藻多糖临床推荐剂量(200 mg/kg饲料)的1、3、5、10倍量给药,连续给药7 d,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试验猪体重,并在给药第7天和第14天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海藻多糖可溶性粉1、3倍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仔猪体重(P0.05)。用药第7天和第14天后,虽然海藻多糖可溶性粉试验剂量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以及组间比较时,或有显著的升高与降低,但均在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各试验组仔猪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无不良症状出现。表明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在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10倍内使用,未出现毒性反应,对靶动物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术苦芩颗粒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选取60头健康的20日龄荣昌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各试验组分别以1倍(5 g/kg)、3倍(15 g/kg)、5倍(25 g/kg)推荐剂量的术苦芩颗粒连续经口灌胃给药14 d,观察临床症状、增重、血液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各组间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组织无明显病理学病变,中剂量组仔猪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试验表明,术苦芩颗粒安全范围大,在仔猪体内耐受性高,以5倍推荐剂量灌胃14 d对靶动物猪安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蜘蛛香胶囊对靶动物犬的安全性,试验选择24只试验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1倍推荐剂量(50 mg/kg)组、3倍推荐剂量(150 mg/kg)组和5倍推荐剂量(250 mg/kg)组,每天口服给药2次,连续给药3 d。分别在给药前1天、给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采集血液,对犬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给药前后犬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剂量组犬临床症状正常,给药后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蜘蛛香胶囊在5倍推荐剂量(250 mg/kg)范围内连续给药3 d,对靶动物犬的临床体征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该药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泰地罗新注射液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试验采用健康猪为试验动物,将24头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给药组分别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4 mg/kg)、3倍(12 mg/kg)、5倍(20 mg/kg)给药,每隔4 d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健康对照组不给药,观察猪的临床表现、生理生化、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泰地罗新注射液在猪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猪的体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等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 05);解剖猪未见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切片显微镜观测未见病理变化。说明泰地罗新注射液在猪体内耐受性高,按临床推荐剂量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肿节风三清颗粒安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 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 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 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 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 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 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地锦草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选取100只健康的10日龄海兰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各组试验鸡分别以1倍推荐剂量(2g/L)、3倍推荐剂量(6g/L)、5倍推荐剂量(10g/L)、10倍推荐剂量(20g/L)的地锦草颗粒连续饮水给药5d,通过对一般临床症状、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等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地锦草颗粒毒性较小,在鸡体内耐受性高,至少以10倍推荐剂量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客观评价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将32头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分别设1倍、3倍、5倍临床推荐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混饮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15 d,通过检测各组受试猪的临床表现、血液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尿液常规指标及病理学变化等评价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结果: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以5倍临床推荐剂量内应用于靶动物猪后,对其临床症状、体重、血常规、血生化及尿常规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解剖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任何病理变化,说明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以1倍、3倍、5倍临床推荐剂量应用于靶动物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卡洛芬注射液对靶动物奶牛的安全性,将20头健康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各组试验奶牛分别按0、1倍推荐剂量(1.4mg/kg B.W.)、3倍推荐剂量(4.2mg/kg B.W.)、5倍推荐剂量(7.0mg/kg B.W.)单剂量皮下注射卡洛芬注射液,连续给药3d。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各组奶牛的饮食、精神、粪便情况及试验前后的体重变化,测定给药前、给药后第1d及给药后第3d各组奶牛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在给药后第3d进行剖检,测定脏器指数,观察病理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卡洛芬注射液各剂量组奶牛的临床体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剖检及组织显微结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与对照组相比,3倍剂量组和5倍剂量组血液生理指标中血小板平均宽度差异显著(P<0.05),5倍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白蛋白数量明显增加(P<0.05),但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果表明,卡洛芬注射液在临床上推荐以1.4mg/kg B.W.给药对靶动物奶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加米霉素注射液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将24头70日龄大长二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1倍推荐剂量组(6 mg/kg·bw)、3倍推荐剂量组(18 mg/kg·bw)、5倍推荐剂量组(30 mg/kg·bw),分别于试验第0天、5天、10天各肌肉注射给药一次。通过观察猪的临床表现、增重情况,测定其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等评价加米霉素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加米霉素注射液1倍、3倍、5倍推荐剂量组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试验结果表明,加米霉素注射液以5倍推荐剂量给药对靶动物猪安全。  相似文献   

11.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树鼩是最接近灵长类的动物,也是医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但是在人工驯化时饲养不当和环境因素不良,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确诊广西南宁市某大学人工驯化养殖树鼩发生死亡的原因,从发病树鼩肝脏和肠道中分离到可疑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rDNA序列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与GenBank收录的猪奇异变形杆菌RBX1株同源性高达99.9%。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分离菌株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替米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黏菌素、恩诺沙星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米诺环素、头孢氨苄、强力霉素等12种药物完全耐药,存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成年昆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8CFU。综上所述,引起此次树鼩死亡的病原菌为奇异变形杆菌,且毒力较强,建议采用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可定量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根据GenBank登录的革兰阴性菌floR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loerV4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氟苯尼考耐药floR基因的LAMP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min,具有可实时监测反应、定量检测出floR基因的拷贝数,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灵敏度高,检测限为6.24×100拷贝,是普通PCR的100倍。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氟苯尼考不同敏感性的大肠埃希菌floR基因,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到floR基因,其拷贝数与菌株MIC相关,提示floR基因不仅存在于氟苯尼考耐药菌中。所建立的floR基因LAMP检测方法可为floR基因的监测,以及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表面活性,试验采用过氧乙酸控制性的打开蛋白质的二硫键,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聚糖进行复合修饰。结果表明:随着二硫键断开程度的增加,接枝度明显提升,褐变度与其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当二硫键断开率为46%时,表面活性最理想。其中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提高107.56%和175%;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提高83.63%和105%;荧光图谱表明随着二硫键断开率的增加,荧光强度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糖基化复合产物荧光强度依次降低;SDS-PAGE进一步证实,在糖基化过程中7S亚基最先消失,二硫键断开后,可以加速11S酸性亚基与葡聚糖发生糖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米曲霉HML366为出发菌株,研究纤维素预处理及化学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米曲霉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浓度的Tween 80对预处理过的蔗渣滤纸酶活的影响较为显著,蔗渣经5%氨水、5%乙酸、10%乙酸处理后,添加0.8%Tween 80的滤纸酶活分别可以达到6.6、6.3 U/mL和6.1 U/mL。当Tween 80浓度增加到1.2%浓度时,滤纸酶活有所下降。预处理过的蔗渣及添加Tween 80经发酵后,其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酶活较高。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类型对荷斯坦哺乳犊牛生长发育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0头刚出生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按照体重进行划分区组,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各组分别饲喂颗粒状开食料、粉状开食料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共80 d,其中1~50 d为哺乳期,按照正常程序饲喂常乳+自由采食开食料;51~60 d为过渡期,减少常乳饲喂量+自由采食开食料;61~80 d为断奶后期,自由采食开食料。犊牛从出生第7天开始饲喂开食料。每天记录开食料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天、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早晨饲喂前称重犊牛体重,分别于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犊牛采食开食料2 h后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NH3-N浓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开食料采食量具有显著影响。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增加了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以口感化开食料的饲喂效果最佳。给犊牛饲喂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瘤胃pH值、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对瘤胃液氨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氨氮浓度,增加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因此,在犊牛开食料的选择上,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可以提高犊牛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试验探讨了桃金娘多糖对乳鸽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60只初生乳鸽和40对亲鸽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补饲普通保健砂,试验Ⅰ、Ⅱ、Ⅲ组在普通保健砂中添加1%、2%、3%的桃金娘多糖。结果发现,试验Ⅰ、Ⅱ、Ⅲ组的乳鸽体重、日增重、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血清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Ⅲ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桃金娘多糖可提高乳鸽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提高血清溶菌酶、PO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添加浓度以2%~3%为宜。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青贮金针菇及尿素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及原生动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5头荷斯坦奶牛[(542±68)k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一共设计5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处理1组(90%青贮金针菇,10%玉米秸秆),处理2组(90%青贮金针菇,9%玉米秸秆,1%尿素),处理3组(80%青贮金针菇,20%玉米秸秆),处理4组(80%青贮金针菇,19%玉米秸秆,1%尿素)。试验期分为2周适应期和1周数据收集期。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摄入量(P<0.05);金针菇添加水平和尿素对干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处理组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增加总短链脂肪酸(SCFA)和丙酸含量(P<0.05),但乙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添加青贮金针菇和尿素对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添加80%青贮金针菇和1%尿素时,乙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尿素组(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添加尿素显著降低了瘤胃丁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显著降低瘤胃原生动物总数(P<0.05)。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导致荷斯坦奶牛瘤胃原生动物总数逐步减少(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组中螺旋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青贮金针菇的荷斯坦奶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甲烷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用金针菇废弃底物与尿素、玉米秸秆混合日粮可以提高奶牛日粮的营养价值,日粮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原生动物种群和肠道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有窗封闭式笼养育雏鸡舍为对象,于2018年3月~2019年1月开展研究鸡舍内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浓度和细菌总数,并分析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季节育雏舍内环境温度满足鸡群正常需要,鸡群成活率超过97%。夏季舍内相对湿度达82.48%,并且料肉比高于春季、秋季和冬季。春季、秋季和冬季CO2浓度易超标,不同季节舍内白天温度均高于夜晚,而白天CO2浓度低于夜晚。不同季节舍内环境温度分别与相对湿度、CO2浓度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有窗封闭式育雏鸡舍内不同季节雏鸡生长发育良好,但夏季湿度过高,春季、秋季和冬季舍内CO2浓度高于标准。建议夏季应合理控制舍内相对湿度,春秋冬季注意平衡舍内的保暖和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两株H1N1亚型重组流感病毒的猪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种不同宿主来源的新型甲型重组H1N1亚型流感病毒(犬流感病毒(A/canine/Guangxi/QZ5/2013)(简称CIV-QZ5)和猪流感病毒(A/swine/Guangxi/QZ5/2014)(简称SIV-QZ5),以猪为动物模型,分别以106 PFU/mL病毒剂量和气管攻毒的方式感染3周龄仔猪,从而探究新型甲型重组犬流感病毒对猪的致病性。试验发现CIV-QZ5及SIV-QZ5均能有效感染仔猪,攻毒仔猪均出现发热(≥39.5℃)、流鼻涕、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流感症状,其中CIV组出现1头仔猪(A3)死亡。通过对肺脏灌洗液进行病毒滴定,发现CIV组在攻毒后3d和5d在肺脏的复制能力较SIV组强,最高达到3.12log10PFU/mL。病理剖检发现,肺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实变。肺脏病理切片发现两组均出现不同病变,其中以死亡仔猪(A3)最为明显,主要以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以及支气管内有大量的弥漫性浸润的单核细胞为主要特征。结果表明,猪源甲型重组CIV不仅能引发猪出现明显流感症状,而且能有效地在肺脏复制,为了解潜在的猪-犬跨宿主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