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某养鸭场送检的7-17日龄疑似鸭瘟的病、死雏鸭进行了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送检鸭和试验鸭皆表现出典型的鸭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组织病原分离及病毒中和试验、PCR试验、免疫保护试验,鉴定得出所分离的病原为鸭瘟病毒。临床采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获得了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地方送检的病鹅做出正确诊断,试验采用患病雏鹅的肝脏、脾脏、肾脏作为病料分离病毒,经分离鉴定获得1株鹅细小病毒和1株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并用此病料研制成自家苗。结果表明:该自家苗对小鹅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4.
取急性死亡的某动物园野生水禽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鸡(鸭)胚接种、动物回归试验、病毒主要理化特性测定、免疫预防试验等证实分离株为鸭瘟病毒,揭示野生水禽完全有自然感染鸭瘟的可能性,家鸭与野生水禽在相互间传播鸭瘟病毒上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5.
鹅的鸭瘟和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两种传染病,虽然已分别有了预防疫苗,但鸭瘟疫苗对鹅的鸭瘟效价较低,免疫期短,效果不一,特别是接种两种疫苗时,需多次注射,使用不便。根据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可同时在同一鸭胚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的存在,特进行二联疫苗的研制,以便提高疫苗质量和满足防疫需要。 研究结果显示,二联苗对成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鹅对鸭瘟强毒攻击的半数有效免疫剂量(10~(6.5)ED_(50)/1ml)、免疫鹅血清对小鹅瘟病毒的中和指数(NI=7586)分别略高于鸭瘟疫苗(10~(6.5)ED_(50)/1ml)和小鹅瘟疫苗(NI=3163),免疫鹅的鸭瘟中和抗体反应和小鹅瘟沉淀抗体反应与相应的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基本相同,从而初步研制成功二联弱毒疫苗。二联苗免疫鹅对鸭瘟有免疫力,其后代可免遭小鹅瘟侵袭,具有双重作用,由于使用同一鸭胚生产二联苗,可简化制苗工艺,降低成本,便于现场应用,减少对鹅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起.山东省的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似的疾病.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率较低。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1株病毒,病毒粒子直径80~200nm,呈圆形.有囊膜。进一步试验鉴定,该病毒核酸类型为DNA,ELD50为10^-3.46/0.2mL,对樱桃谷鸭胚、番鸭胚、麻鸭胚及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90%、20%和0%。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处理敏感,56℃ 30min能使病毒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O”型人、鸡、鸭、鹅、猪、小鼠、豚鼠、绵羊等的红细胞。血清学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雏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小鹅瘟阳性血清之间无中和作用,而能部分中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表明该分离株与传统鸭瘟病毒呈部分相关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鉴于该病用传统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故现暂定名为“新型鸭瘟”。  相似文献   

7.
鸭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duck 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主要对鸭瘟病毒的病料采集和保存、分离培养、理化特性及血清学诊断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取急性死亡的黑天鹅等水禽进行病毒分离 ,通过鸭胚接种、动物回归试验、病毒生理生化特性测定、血清学诊断、免疫预防试验等 ,证实分离株为鸭瘟病毒 ,揭示野生水禽完全有自然感染鸭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检测鸭瘟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是鸭、鹅和其他雁形日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啦血性传染病.特,征足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和死亡率大。由于鸭瘟引起死亡、淘汰和产蛋下降,给发病地区的商品鸭和产蛋鸭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检症、诊断该病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骑、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国内尚未见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检测鸭瘟病毒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鹅的鸭瘟病毒感染也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我市由于过去养鸭少,养鹅更少,未见鹅的鸭瘟病毒感染的报道。近一年来.我市的养鸭业、养鹅业开始起步,鸭、鹅存栏量不断增大.鸭、鹅混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该病的发生流行具备了客观条件。现将我市发生的一例鹅的鸭瘟病毒感染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山东省某疑似鸭瘟发病区分离到1株病毒,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该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的血清型一致,对氯仿敏感,无血凝特性,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02/0.2 ml.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的UL6和UL7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所扩增片段与参考序列AF043730的同源性为99.7%.  相似文献   

12.
PCR检测鸭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鸭瘟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以1株鸭瘟病毒疫苗株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出预期563bp的目的DNA片段。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l8—T载体,经Amp/IPTG/X-gal平板筛选,HindⅢ、XbaⅠ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序列比较,二者同源性为99.3%。小鹩瘟病毒、鸭肝炎病毒、鹅副黏病毒:PCR扩增均为阴性。用此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鸭瘟的组织(脑、肝、脾),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PCR检测鸭瘟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能够用于鸭瘟急性及亚临床感染的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文献报道的鸭瘟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其扩增跨幅为498bp。用这对引物,以采用纯水直接研磨临床病料组织再按常规酚一氟仿抽提DNA的方法制备模板,对2株鸭瘟病毒进行扩增,均获得了与设计大小相符的明亮条带,为阳性;而对其他7株非鸭瘟病毒病料的基因扩增不出任何条带,为阴性;以该PCR方法检测14份DPV临床病料,均为阳性,与病毒分离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一致。敏感性试验表明可检测到10fg的鸭瘟病毒DNA模板。研究建立的直接从临床样品微量检测DPV的PCR方法,能达到鸭瘟病毒基因的快速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危害鹅的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概述了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及鸭瘟病毒感染3种常见鹅的病毒性疾病的症状和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危害鹅的疾病主要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概述了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及鸭瘟病毒感染3种常见鹅的病毒性疾病的症状和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鹅的鸭瘟病原分离鉴定及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鸭、鹅和病鸭密切接触也能感染发病(鹅的鸭瘟),在有些地区可引起流行,并在雏鹅表现较高的死亡率。鹅的鸭瘟与小鹅瘟在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误治,给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鸭瘟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对养鸭业危害极大。为了对吉林省德惠市一例疑似鸭瘟的送检病例进行确诊,将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培养、电镜观察、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PCR检测。结果分离出1株病毒(JLSY),经动物回归试验,接种JLSY毒株能使14日龄雏鸭于接种一周后全部发病,再经一周全部死亡,出现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的症状、病变。经PCR扩增肝脏病料,分离毒株尿囊液、标准毒株尿囊液均出现1条约376bp的特异性条带,与引物设计时预期的目的片段大小相吻合。结果表明所分离毒株为鸭瘟病毒。  相似文献   

19.
张婧 《水禽世界》2010,(3):42-44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本文就鸭瘟病毒的研究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等研究进行了一次综合整理,希望为鸭瘟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9~10日龄鸭胚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从四川省七个疑似鸭瘟发病片区分离鉴定了七株鸭瘟病毒。经测定,这七个毒株与鸭瘟标准强毒AV1221F16代的血清型、抗原性一致,没有血凝特性,对氯仿敏感,属于DNA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DELD50为10^-4.59~10^-5.92/0.2mL;本动物回归使四川麻鸭在3~7天死亡;电镜下观察成熟病毒粒子呈球形成近似球形,带有囊膜,直径150~160nm,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