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IBD)由传染性腔上囊病毒引起。鸡群突然发病,高发日龄在20~60日龄,特别是30日龄多见。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为20%--30%。当有继发感染或合并感染时,死亡率可超过40%,该病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鸡场一旦暴发该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鸡精神萎靡不振、瘫卧、震颤,排米汤样稀便,大多鸡群在发病后3—4天达到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突然、病势传播迅速、一旦出现病症很快会遍及全群,一般死亡率在5%左右。由于鸡法氏囊系机体免疫中枢器官,所以受侵后会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紊乱而诱发其它病毒病、细菌病,使鸡群死亡率增至30%左右。本病的爆发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发病鸡群的育成成绩和生产性能,对目前的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预防本病,目前鸡场都普遍采用疫苗免疫法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我省广泛流行,发病鸡群的死亡率要比早期文献记载的高得多,一般为10~20%,有的高达50%以上,给养鸡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经IBD弱毒疫苗免疫1~2次乃至3次的鸡群也屡见发病,免疫失败情况较为普遍。为减少发病鸡的死亡,促进复愈,我们于1988年初着手研制IBD高免蛋黄液治疗发病鸡群,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曲传染病,世界上主要养禽地区几乎都有发生。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BDV)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鸡场仪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本病是不行的,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我国自推广使用 IBD 疫苗以来,IBD 造成的损失已大大减少,但近来一些鸡场,使用疫苗后仍有不同程度发病,有的鸡场甚至失败。导致 IBD 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现将查找到的有关免疫鸡群发生 IBD 的原因与防制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养鸡场因饲喂含盐量高的鱼粉引起食盐中毒,常造成雏鸡大批死亡。产蛋鸡食盐中毒后死亡率虽不高,但严重影响产蛋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现就两例蛋鸡食盐中毒的诊断及防治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 郑郊某鸡场饲养京白母鸡2500只。开产前鸡群按免疫程序先后注射过MD、IBD、IB及ND疫苗,鸡群发育正常。170日龄陆续开产,产蛋量逐日增加,产蛋率迅速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1992年5月21日,我县大川头某鸡场从某祖代鸡场购进1日龄肉种鸡495只,回来后按照该场制定的免疫程序分别在5月25日用D_(78)进行IBD首免,6月17日用CuIm株进行IBD二免,5月28日和6月22日用Lasota系进行ND基础免疫。但6月24日(34日龄),该鸡群突然发病,排白色稀便,剖检以法氏囊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截止6月30日全群发病的75只雏鸡中死亡21只,发病率15%,死亡率28%。  相似文献   

7.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8.
种鸡场IBD与ND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学仁 《中国家禽》2001,23(3):40-41
近年来,某种鸡场常发生 IBD(法氏囊)和 ND(新城疫)免疫失败,鸡群常在 22~ 28日龄发生 IBD, 45日龄以后发生 ND。就此,自 1999年 3月以来,对 6批鸡群的 IBD和 ND免疫程序、 IBD免疫接种途径、免疫效果及对 ND免疫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总结,现介绍如下。 1各批次鸡的免疫接种和免疫效果   第 1批, 3月 24日, AA父母代雏鸡, 8 550只,连云港市东辛祖代鸡场接雏, IBD和 ND均有母源抗体。鸡群饲养总体状况良好。 免疫效果:鸡群未发生 IBD和 ND。   第 2批, 5月 3日,罗曼父母代种鸡 14 000只…  相似文献   

9.
1 前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易感鸡群中一旦流行便可100%感染发病,但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死亡率差异很大,在研究法氏囊病毒的毒力及疫苗的免疫效果时,无法用临床表现和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但患病鸡群的法氏囊、脾脏、胸腺、肝和肾的病理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可寻。对这些器官进行了动态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病理组织学变化是评价IBD是否发生及其发病程度的客观、准确的指标之一。2 材料和方法2.1 IBD强毒株由平原县当地发病鸡群采集的法氏囊(经琼扩和核酸电泳鉴定为该毒),研磨后1:5稀释,反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简称IBD),又称为甘保罗病或金宝路病(Gum-boro disease),是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又是一种免疫抑制病。近年来此病在我国大流行,广东的鸡场几乎都发生过此病,损失惨重。 1.流行情况此病主要见于鸡,常好发于21~35天龄的小鸡,但16周龄前法氏囊功能仍存在时,都有可能感染。当鸡场或鸡舍一旦被此病毒污染,此病常反复发生。鸡群感染率100%;死亡率可高达40%,但一般为5~15%。 2.病状突然发病,尖峰式死亡曲线及鸡群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11年冬至今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蛋鸡均发生了以呼吸道症状伴随产蛋量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鸡群死亡率为5%~20%,个别严重鸡场死亡率可达50%以上。给鸡场带来重大损失的不仅仅是较高的死亡率,更为严重的是鸡群产蛋率下降后恢复极其困难,且蛋品质严重下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发生于3~6周龄雏鸡的病毒性传染病,鸡群一旦传染IBD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死亡,并可导致鸡体的免疫抑制.养殖场(户)如果消毒隔离措施稍有不慎,一旦爆发此病,会连续发病,且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而,对养殖场(户)来说,正确掌握和了解IBD在鸡场内的发病规律,及时采取预防和消毒措施对有效地控制IBD病的发生,减少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囊病(IBD)是雏鸡或育成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该病在我省广泛流行。据资料统计,1990年我省发病鸡群达70%左右,一般鸡群死亡率在30多左右,严重者可达80多以上,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1991年春以来,我们一方面积极宣传该病的有关知识及防治措施,另一方面试制IBD高免蛋黄液,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最大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减弱。近年来,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其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为10—50%。严重的是在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又继发感染ND,从而增加了死亡率。目前对发病鸡群尚无有效药物,故养鸡单位对此深感焦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又称鸡瘟或亚洲鸡瘟,病原是新城疫病毒,能引起鸡群突然发病以及死亡,本病以春秋两季发病率居多.现国内鸡场均已定期进行疫苗免疫,但仍有免疫失败致鸡群零星发病,死亡率和病死率受病毒毒力影响,差别很大.疫苗免疫虽然能控制鸡群发生大流行,但不能完全根除病毒,所以本病在大部分鸡场中长期存在 [1].  相似文献   

16.
我区拉萨市东郊鸡场(简称 A 鸡场)。畜科所鸡场(简称 B 鸡场)和一些家庭鸡群中从临床上发现一些可疑的马克立氏病(MD)病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在5—60%不等,我们对此病进行了诊断。一、临床诊状 1982年6月 A 鸡场,4月龄拉萨肉鸡发病69只,死亡率达40%以上。1983年8月 B 鸡场,11月龄拉萨白鸡发病21只,3月龄白洛克鸡发病15只,死亡率达60%以上,这些病鸡多数以神经型出现,还有的病鸡卧地不起,嗉囊扩张,喘气和腹  相似文献   

17.
当IBD的卵黄琼扩效价在1∶256以上和ND的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在1∶2048(11log_2)以上时,对雏鸡皮下注射0.5~1ml/只进行预防,不能完全阻止鸡群中ND和IBD的发生,但发病日龄推迟;IB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双价高免卵黄液对IBD发病当天治疗,可减少发病率48%,减少死亡率16%;发病第二天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减少28%和11%;发病第三天治疗,发病率仅减少2%,死亡率未减少。双价高免卵黄液对ND的治疗效果不显著,无论是发病初期,还是中后期,均不能阻止发病和继续死亡,远不如用NDI系疫苗紧急注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非常广泛。本病主要侵害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因法氏囊被破坏,使鸡降低其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并造成鸡对免疫接种的应答反应低下或造成免疫失败,患病鸡群常继发感染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白痢病等。2006年1月宣化区某鸡场发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白痢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春光乡大北街村某户饲养肉仔鸡1500只,从2006年1月份起,鸡群开始发病,发病率85%,死亡率40%。以后经法氏囊苗免疫的鸡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发病,发病率3…  相似文献   

19.
1.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主要为产蛋高峰期鸡群.鸡群感染发病后,初期表现为咳嗽、甩鼻、轻微喘气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一两天后鸡群中出现零星瘫痪、扭颈鸡只,且产蛋率开始下降,蛋壳颜色变浅,出现自壳蛋,随后发病鸡群的死亡率越来越高,病死鸡鸡冠呈青紫色,大群采食量减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拉黄、绿、白色稀便,一些鸡场发病鸡群死亡率甚至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3—6周龄雏鸡,成年蛋鸡少见感染该病的报道。1996年7月,我市一鸡场饲养的一批142日龄的罗曼蛋鸡突然暴发该病,我们立即在饲养管理和治疗控制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展,使鸡群基本恢复正常,但鸡群死亡率仍达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